龔麗萍 曾霞麗 曹婧 梁育 胡初向
(1江西省中醫院皮膚科 南昌330006;2江西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 南昌330006)
蕁麻疹的中醫治療研究進展
龔麗萍1曾霞麗2曹婧2梁育1胡初向1
(1江西省中醫院皮膚科南昌330006;2江西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南昌330006)
蕁麻疹;辨證論治;其他治療
蕁麻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1]。以皮膚上突然出現瘙癢性、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發無定處,驟起消退,退后不留痕跡為特征。臨床上根據其病程的長短分為急性蕁麻疹(病程短于6周者)和慢性蕁麻疹(反復發作6周以上者)。筆者主要從中醫辨證論治和外治法兩方面對其治療進行了總結。現報告如下:
1.1風寒束表證好發于冬春季節,風團色白或淡,遇寒加重,得熱則緩。《傷寒論·太陽病脈證并治》云:“太陽病得之八九……今色反赤,是猶有表邪佛郁,不能得小汗出宣發陽氣,故赤面身癢,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小小汗之以和榮衛,自可愈也。”王玉璽[2]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此病,藥方組成:桂枝、麻黃、杏仁、芍藥、甘草、生姜、大棗,4 d 為1個療程,治療1~3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7%。大便秘結者可加生大黃;癢重者加白僵蠶、浮萍等驅風止癢;汗出多者加浮小麥、鍛龍牡、五味子固表止汗[3]。
1.2風熱犯表證好發于夏秋季節,發病急驟,風團色鮮紅,灼熱劇癢,遇熱加重,得寒則減。《外科正宗》[4]卷4曰:“治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疥瘡,瘙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云片斑點,乍有乍無并效。”風熱偏盛而見身熱、口渴者,宜重用石膏,加銀花、連翹以疏風清熱解毒;濕熱偏盛而兼胸脘痞悶,舌苔黃膩者,加地膚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濕;皮疹紅赤,煩熱者,宜重用生地,或加赤芍、紫草以清熱涼血[5]。
1.3濕熱蘊膚證全身泛發紅色風團,瘙癢劇烈。伴口渴,煩熱,咽喉腫痛,納差,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本證以脾失健運,風邪外犯為基本病機,如脾失運化,水濕停聚,久則化熱,濕熱蘊積,加之風熱之邪相搏于肌膚則起風團,故臨床治療強調濕熱為其主要病因之一。劉湛[6]方用清熱除濕湯:生石膏(先煎40 min)、知母、黃芩、黃柏、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白術、蒼術、甘草。若年老體虛者生石膏宜減量,效果顯著。白光中[7]治以清熱祛風、除濕止癢為主,創設經驗專方克敏消疹散,隨證加減。藥方組成:紫草、紫荊皮、苦參、蛇床子、赤芍、丹皮、蜂房、蟬蛻、白蒺藜、白蘚皮、地膚子、大棗、甘草。
1.4胃腸濕熱證全身泛發紅色風團,瘙癢劇烈,風團出現與飲食不節有關。趙春雨等[8]采用疏風解表,清熱瀉下法,方用防風通圣散加減:防風、荊芥、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白芍、白術、梔子、大黃、芒硝、石膏、黃芩、桔梗、甘草、滑石,水煎服,1劑/d,治療10~30 d,總有效率為93.30%。近年來有學者研究表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慢性蕁麻疹發病關系密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是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的病因之一。林立等[9]采用14C呼氣試驗檢測84例蕁麻疹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情況,結果顯示,治療組陽性率為64.2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2.14%。路濤等[10]通過分析慢性蕁麻疹(CU)的中醫證型與幽門螺桿菌(Hp)的感染情況得出,Hp感染與CU中醫證候分型有一定關系。尚念秀等[11]通過研究發現,患有蕁麻疹的患者Hp的感染率(66.67%)高于正常體檢人群(36.67%);并且對蕁麻疹患者應用三聯療法聯合治療蕁麻疹藥物進行治療的效果也優于單純應用治療蕁麻疹藥物。
1.5血絡瘀阻證病程日久,皮疹色紅或紫,瘙癢。或伴神疲乏力,口渴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黃,脈澀。孫躍民等[12]自擬活血祛風湯:丹參、丹皮、當歸、澤蘭、地骨皮、荊芥、蟬蛻、浮萍、白蘚皮、甘草。癢甚者加刺蒺藜、全蟲;遇風加重者加黃芪、防風。7 d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后,總有效率達96.00%。喻文球[13]認為本病多與氣血不足,虛風內生,肝氣郁結,沖任不調,虛風與氣血相搏于肌膚有關。對此,重視并善用蟲類藥物如:全蝎、蜈蚣、僵蠶、地龍等血肉有情之品,此類藥物善搜剔虛風賊邪以止癢,往往可取得植物類藥物不可及的效果。
1.6肺脾氣虛證風團色淡紅。伴神疲乏力,氣短,納呆,便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陳達燦[14]認為,慢性蕁麻疹多為本虛標實之證,以肺脾氣虛為本,風邪為標,治療主張標本兼顧。治以益氣固表、祛風止癢、調和營衛。根據風寒、風熱、胃腸濕熱等不同表現,辨證加減治療,常選用玉屏風散合四君子湯補益脾肺。
1.7血虛風燥證風團泛發于全身,瘙癢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午后或夜間加重,肌膚干燥,舌質淡少津,苔薄白或無,脈沉細。周琳[15]用養血祛風法治療慢性蕁麻疹90例,口服當歸飲:當歸、川芎、熟地、白芍、何首烏、黃芪、荊芥、防風、白蒺藜、甘草,總有效率達96.67%。齊慶等[16]使用養血祛風中藥復方: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防風、荊芥、丹參、雞血藤、甘草聯合抗組按藥氯雷他定片、酮替芬片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水煎服,3周后總有效率達66.10%。
1.8沖任失調證風團色淡,發無定處,常于經前2~3 d皮損增多,經后漸漸消失,以腹、腰骶、大腿內側為多,至下次月經前又發作。治以調攝沖任,選方二仙四物湯加減[17]。處方:仙茅、淫羊藿、柴胡、防風、荊芥、當歸、生地黃、赤芍、丹參、蟬蛻、川芎、甘草。加減:伴體虛乏力、頭昏者加黨參、黃芪、茯苓、白術;腰膝酸軟,月經量少者加熟地、肉蓯蓉、杜仲。
2.1中藥熏洗法劉燕婷等[18]采用中藥全身熏蒸(防風、艾葉、苦參、荊芥、白蘚皮、蛇床子、烏蛇)治療42例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20%,明顯高于西藥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3.30%。潘瑞萍等[19]采用中藥內服聯合中藥熏洗治療慢性蕁麻疹31例,對照組給予中藥湯劑(荊芥、防風、地膚子、白鮮皮、赤芍、丹皮、益母草、生地、當歸、制首烏、蟬蛻)內服;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配合中藥熏洗(羌活、荊芥、防風、苦參、白鮮皮、益母草、丹皮、赤芍、川芎),通過2周、4周、3個月的臨床觀察發現,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0.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3.3%。
2.2針灸療法
2.2.1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金紅梅[20]采用針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46例,針灸治療:取穴關元、雙側足三里、三陰交、百蟲窩、曲池、風池、合谷穴,輔穴因癥而異,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每隔10 min行針1次,留針30 min,3次/周,共治療2個月;穴位注射:取雙側血海、足三里、曲池、風市穴。每次取兩對穴位,輪流注射復方當歸注射液4 ml,每穴1 ml,3次/周,共治療2個月;總有效率為95.60%。《婦人大全良方》有云:“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意味著治療風病應先從治血入手。所取穴位均是臨床上治療氣血病的常用穴、特效穴。同時久病必虛,久病必瘀,復方當歸注射液為補血活血之品,配合穴位本身的作用共同來改善機體,可提高機體抵抗力。
2.2.2刺絡拔罐配合中藥治療龔麗萍等[21]采用刺絡拔罐配合中藥治療急性蕁麻疹(風熱型)32例,治療組取穴大椎、肺俞、心俞,點刺出血后在點刺處留罐,10~15 min/次,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期間一直服用方藥消風散加減;對照組內服湯劑消風散加減(生石膏、知母、牛蒡子、蟬衣、當歸、荊芥、防風、生地、苦參等);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60%,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8.80%。這表明,刺絡拔罐配合中藥治療急性蕁麻疹(風熱型)的療效優于單純口服中藥治療,所以可將其作為風熱型急性蕁麻疹的一種輔助治療方案。
2.2.3刺絡拔罐結合微創埋線治療鄭軍文[22]采用刺絡拔罐結合微創埋線治療急性蕁麻疹取得較好療效。治療方法如下,治療組:刺絡拔罐:主穴:尺澤、委中;輔穴:曲池;方法:以三棱針點刺出血后加以拔罐治療。2次/周,6次為1個療程。微創埋線:主穴:大椎、曲池、膈腧;輔穴:瘙癢加風市、風門、鳳池、百蟲窩。方法:治療部位常規消毒,用一次性微創埋線針將0號l cm長可吸收羊腸線植入所選穴位,以創可貼固定1 d即可。每次取3~5穴,1次/周,3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采用抗過敏對癥治療,口服氯雷他定片5 mg/d,連用1周,第2周起隔日5 mg,至第2周停藥。同時肌內注射卡介苗素注射液2 ml,每3 d注射1次,10次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30%;對照組得到總有效率為75.00%。結果表明,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的微創埋線法結合刺絡拔罐治療急性蕁麻疹有良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2.2.4神闕穴灸罐治療賈爽杰等[23]采用神闕穴灸罐并用的方法治療急性蕁麻疹66例,具體方法如下:火罐法:患者仰臥位,留罐神闕穴(肚臍部位),10 min/次,1次/d,10次為1個療程。灸法:患者仰臥位,待患者結束上述治療時,醫生將艾灸條點燃后插入艾灸盒內并固定于神闕穴,反復上下移動點燃的艾條,以患者自覺熱感深透腹腔并以施術部位皮膚潮紅為度,30 min/次,1次/d,10次為1個療程,結果總有效率為96.97%。神闕穴為任脈腧穴,具有調理臟腑、扶正祛邪的作用,當艾灸神闕穴時,通過經絡神經體液傳導,可以激發和調動人體免疫機制,使患者對致敏物反應降低以有效緩解過敏癥狀。
2.3耳穴貼壓張秋婷[24]對40例蕁麻疹患者給予耳穴貼壓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辨證在雙耳部取穴:心、肺、內分泌、風溪,常規消毒后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對準穴位貼壓。指導患者用雙手按壓王不留行籽貼壓的雙側耳穴,按壓3次/d,3~5 min/次,按壓至耳穴處發熱、脹痛為佳,5 d為1個療程。耳穴貼壓法簡便易行,安全無副作用,抗過敏止癢效果好,患者易于接受。
2.4中藥配合自血療法杜華平[25]采用中藥配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取得良好的效果。治療方法如下:實驗組:內服中藥八珍湯聯合自血療法,中藥八珍湯根據癥候不同相加減,3次/d。自血治療是采集患者自身肘靜脈的血液10 ml,并且快速在患者的臀部進行肌肉注射(深部),臀部的兩側交替注射,2次/周,10次為1個療程;中藥組:采用八珍湯加減進行治療;自血治療組:采用單一的自血療法進行治療,在自血療法治療期間,要限制飲食。結果: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100.00%;中藥組的總有效率為90.00%;自血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3.33%。慢性蕁麻疹病程日久,久病則必然耗傷氣血,八珍湯益氣補血具有扶正之效。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而自血療法具有很好的脫敏效果,是一種很好的非特異性治療手段。二者結合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5敷臍療法秦麗娜等[26]采用抗組胺藥聯合多塞平粉末敷臍治療蕁麻疹75例,取得滿意效果。治療方法如下:對照組:抗組胺治療配合口服鹽酸多塞平25 mg,1次/晚;治療組:抗組胺治療聯合鹽酸多塞平粉末臍部外敷,1次/d,外敷方法:首先將鹽酸多塞平50 mg碾成粉末,清潔臍部后再置入臍內,最后用透氣性好的無紡布型醫用膠貼固定,24 h后再換新藥,6 d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來院復診。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58.7%。何斌等[27]在口服氯雷他定分散片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封臍(由荊芥、防風、苦參、白術、茯苓、生地黃、蟬蛻、烏梢蛇、刺蒺藜、白鮮皮、北芪等組成)治療蕁麻疹,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1.20%,明顯高于對照組(單純口服氯雷他定分散片)的總有效率59.40%。
蕁麻疹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多發的過敏性疾病。就其病因病機而言,中醫認為因先天稟賦不耐,感受外邪而發病;或飲食不節,胃腸積熱,復感風邪郁于肌腠而發病;或病久氣血耗傷,化燥傷風,復感外邪而誘發。西醫認為其病因復雜,主要有食物、藥物、吸入物、感染因素、精神因素、理化因素、全身性疾病及其他,發病機制主要是化學介質介導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中醫治療主要是辨證論治配合外治法。西醫主要是去除病因,使用抗組胺藥,抗過敏治療及對癥治療。通過對臨床實踐資料的整理,筆者認為在中醫藥治療蕁麻疹的基礎上適當借鑒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是可取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對于蕁麻疹這類過敏性疾病,筆者認為治病不如防病,對于患者應進行生活指導,如平時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有節,適當鍛煉,學會調節情志,盡量避免接觸致病源等。
[1]陳德宇.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M].第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92-198
[2]韓耀軍,王玉璽,王松巖.王玉璽教授運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急性蕁麻疹72例[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3):110
[3]張雪冰,王玉璽.王玉璽教授治療風寒型蕁麻疹的經驗[J].黑龍江中醫藥,2008,37(4):17-18
[4]明·陳實功.外科正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7
[5]鄧中甲.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1
[6]劉湛.清熱除濕湯治療蕁麻疹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2014,30(8):36
[7]何偉,高鋒.白光中中醫治療蕁麻疹臨證經驗[J].亞太傳統醫藥,2010,6(8):58-59
[8]趙春雨,劉艷.防風通圣散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15例臨床觀察[J].長春中醫藥大學報,2010,26(6):927
[9]林立,陳惠勇,張紅娟.幽門螺桿菌和慢性蕁麻疹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5):27-28
[10]路濤,王春揚,劉堅鵬,等.慢性蕁麻疹中醫分型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系統綜述[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12):3-4
[11]尚念秀,亓秀麗.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蕁麻疹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2014,24(5):1191-1198
[12]孫躍民,歐陽樹,周治平,等.活血祛風湯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5):1857-1858
[13]王萬春,熊河輝,鄭進福.喻文球教授治療慢性蕁麻疹經驗拾萃[J].新中醫,2013,45(2):169-170
[14]劉俊峰,黃業堅,陳達燦.陳達燦治療慢性蕁麻疹經驗[J].中醫雜志,2010,51(5):402-403
[15]周琳.養血祛風法治療慢性蕁麻疹9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2):27
[16]齊慶,李東海,查旭山,等.養血祛風中藥復方聯合抗組胺藥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資料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9):152-153
[17]張云凌,賴新生.賴新生教授治療蕁麻疹經驗介紹[J].新中醫,2012,44(2):142-143
[18]劉燕婷,劉妍妍,沈敏娟.中藥全身熏洗治療慢性蕁麻疹42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9,18(1):38
[19]潘瑞萍,朱麗霞.中藥湯劑口服配合中藥熏洗治療慢性蕁麻疹31例[J].陜西中醫,2008,29(5):592-530
[20]金紅梅.針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46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1):77
[21]龔麗萍,葛美群,馬駿.刺絡拔罐治療急性蕁麻疹32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35(1):51-52
[22]鄭軍文.刺絡拔罐結合微創埋線治療急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1,8(12z):128
[23]賈爽杰,趙輝,蓋艷紅.神闕穴灸罐并用治療急性蕁麻疹66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4,23(9):136
[24]張秋婷.耳穴貼壓法治療蕁麻疹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1x):389-390
[25]杜華平.中藥配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30例臨床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7:105-106
[26]秦麗娜,楊洪兵,宋華強,等.鹽酸多塞平粉末臍部外敷輔助治療蕁麻疹[J].實力用臨床醫學,2011,l2(3):47-48
[27]何斌,周敏華.中藥封臍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觀察及對ECP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6):1529-1530
R758.24
A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7.046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