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鄉市農機局 李建才
湘鄉市九龍農機合作社“代耕代種”社會化服務彰顯規模化效應
■湘鄉市農機局 李建才
湘鄉市九龍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個集農機制造、銷售、維修、作業、培訓等綜合性服務的聯合體。現擁有單位和個人會員115個,從業人員1040人,固定資產4200萬元,擁有農業工程機械29臺,大中型拖拉機12臺,履帶式旋耕機83臺,收割機121臺,插秧機30臺,各類中小型農業機械1450多臺套,年創產值過億元,2012年被評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合作社一直從事土地承包、跨區作業、“代耕代種”等農機社會化服務,不斷地完善經營體制,創新服務方式,探索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之路。湘鄉市人均耕地不足一畝,農民的主要收入靠外出務工和經商,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逐漸減少,積極性也不高,“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成為社會現實問題,改變經營生產方式成為社會需求。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了政策支持。自身有需要,社會有需求,政策有取向,合作式、托管式、訂單式等服務方式應運而生,其中“代耕代種”就是典型的在不進行土地流轉情況下的新型服務模式。
2016年湘鄉市九龍農機專業合作社,從政府招標購買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項目,采取“合同訂單、墊資服務、年度結算”的方式實施,共投入作業機械拖拉機22臺;履帶式旋耕機163臺;收割機200臺;插秧機50臺;駕駛操作及維修保養等技術人員455人,“代耕代種”服務范圍涉及山棗、東郊等八個鄉鎮102個村,惠及農戶15052戶,簽訂合同15052份,作業總面積9333.33hm2(140000畝),其中機耕4466.67hm2(67000畝),機收4466.67hm2(67000畝),機插400 hm2(6000畝)。實現作業總收入1668萬元。不僅讓農機手作業收入增加,而且讓農戶嘗到了節本增收的甜頭,真正實現了農機手和農戶的“雙贏”。同時,合作社通過生產實踐活動,積累了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經營生產寶貴經驗。
(1)實現了合作社和農戶“雙贏”。“代耕代種”實現了規模化連遍持續作業,降低了機械轉移成本,減少了無效作業,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通過科學配置作業機具,提高機具利用率,使機手降低作業單價成為可能。2016年,九龍農機合作社“代耕代種”收費價格:機耕120元/畝,機插100元/畝,收費標準分別比市場價低20~50元。農戶在代耕、代插、代收“三代”直接降低了作業服務費60元/畝以上,實行標準化生產后增產效果也十分顯著,而農戶自耕自種機械投入量大,作業費工費時,成本更高。因減少了轉移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作業效益相對提高。按每20hm2配置一臺機具,比散戶經營單季作業量增加10~13.33hm2,每臺可增加收入1.8萬~2.4萬元。
(2)促進了土地規模化經營。針對部分外出務工經商農民不愿放棄和流轉土地的情況,在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和不流轉土地的情況下,由合作社“代耕代種”,取代“自耕自種”,將相對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以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新模式生產經營,實現了土地增效和農民增收。
(3)促進了生產標準化實施。土地的適度規模化減少了自耕自種,分散經營時較高的土地投入和管理成本,促進了機插機播等高產栽培技術,大機械深松整地,標準化育秧等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了推進實施標準化生產方式,技術規程和管理要求,建立統一的生產檔案,完善統一的操作規程,轉變傳統的生產習慣,將現代農業發展理念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增產增收。
(4)促進了農業生產政策落實。大量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從事傳統種植的勞動力逐漸減少,糧食生產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為了落實禁止“雙改單”禁止撂荒,擴種糧食等農業生產政策需要付出大量行政成本。“代耕代種”模式的應用,農機手為擴大作業規模,追逐最大效益,自發地找農戶協商,部分代替了政府工作,農戶在不影響外出務工經商的情況下,能增加土地收益也樂見其成。因此,該模式具有廣泛的實踐推廣意義,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新途徑。
(1)以組織化規模化為前提,作好訂單作業。合同訂單是全程社會化服務的重要組織環節,也是規模化生產的關鍵。九龍合作社在中標購買服務以后,迅速行動,走村入戶,了解農戶共同需求和個別訴求,認真回應,與鄉、村、組協商協調,落實好具體事項。機耕4466.67hm2、機收4466.67hm2、機插400hm2的合同訂單,做到了以村為單位或村村連片,連片面積在66.67hm2以上,多的達到533.33hm2。為規模化和分塊包干作業奠定了基礎。同時做到“五統一”:統一收費標準、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種、統一作業、統一驗收。
(2)以提高效率效益為目標,科學配置機具。機具配置嚴格遵循二個原則,其一是實行區塊包干作業,避免作業機具的遠距離作業轉移,提高工作效率和作業效益。其二是在不誤農時的前提下,按作業總量÷單機作業效率÷可作業天數配置機具,實行飽和作業,保障機手作業量,提高機手作業收入。面對如此規模的社會化服務項目,合作社現行實力滿足不了需求。九龍合作社采取合作的方式,面向社會選聘簽約技術熟練、經驗豐富的拖拉機駕駛員20人、履帶式旋耕機操作員80人、聯合收割機操作員80人、插秧機手20人;調配技術狀況好性能先進的拖拉機10臺、履帶式旋耕機80臺、聯合收割機80臺、插秧機20臺。簽約人員與合作社社員享同等權利、盡同等義務。
(3)以優質服務為標準,強化技術支撐。為保障項目質量,完成項目任務,合作社精心組織,社員駕駛操作人員和雇請簽約駕駛操作人員進行前期系統培訓,就質量標準、注意事項、規章制度等進行詳細講解,提出嚴格要求。同時聯合市農機安全監理所,市農機學校為項目舉辦了專期培訓班,就機械常識,安全操作進行了系統培訓和嚴格的考試考核,打造了一支高標準技術隊伍。因作業機具多,集約化程度高,后勤保障服務極為重要。合作社對后勤保障服務,實行分工負責制,分為質量安全督查組、機械維修保養組、物資供應組,全方位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巡回督查,及時掌握動態信息,及時解決問題,為高質量順利完成項目任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九龍合作社“代耕代種”社會化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農民認可,領導肯定,更有農機農業相關部門的強力支持,發展前景良好。放眼未來,合作社有了進一步新的規劃和部署。
(1)深化發展,不斷拓展“代耕代種”服務范圍,服務領域和服務方式,形成統一耕地、播種、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收割、機烘等全套“代耕代種”的“保姆”式服務。
(2)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引進大功率、高效能、多功能的大中型農業機械,提高合作社機械裝備水平,為不斷拓展的業務奠定基礎。
(3)走合作發展的道路,創新與其他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種糧大戶的合作經營體制,真正走出一條服務化、社會化的健康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