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印/本刊記者
如今,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關注,作為衡量食品質量安全的一個重要指標,食品保質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重視。但是您對于保質期了解多少?食品保質期是如何確定的?食品過了保質期是不是就不能吃了?食品保質期長是否意味著添加了較多的防腐劑?近日,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農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徐藝青教授。
記者了解到,由于食品在儲存、運輸、上架,直到被消費者食用的這段時間內,廠家要保證其食品不能變質、變味,所以在研發每種食品的過程中,科研人員都必須要考慮其保質期。北京農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徐藝青教授告訴記者,在遵守國家各類食品安全標準的前提下,食品廠還會通過實驗來確定食品保質期,但如果食品保質期為1 年,廠家并不會做1 年的實驗。而是通常會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做加速實驗,再用公式推算,這樣可以用3 個月來模擬1 年。在這段時間內,科研人員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判定其各項指標,包括微生物引起的腐敗變質、油脂酸敗(俗稱的哈喇味)、變色等感官指標和理化指標。
徐藝青教授說,食品在包裝一定的情況下,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都影響著保質期。如:保質期和水分活度有關,含水量越多,水分活度越高,越有利于微生物的滋生,食品就越容易腐敗變質。“保質期也要根據不同食品本身的特性,以及儲存條件來確定,比如乳酸菌類飲料的含糖量一般較高,這是為了保證飲料中的活菌能夠存活,隨著糖類的消耗,很多有益菌便無法存活,也就達到了其保質期。而對于蛋糕,一般會根據含水量、咀嚼彈性等指標來確定其保質期。”徐教授舉例說。
“當然,食品保質期與保存條件密不可分,常見的條件有避光、冷藏等。如果不遵守保存條件,食品的保質期很可能‘縮水’,即使食品在保質期內也無法保證其品質。”徐教授告訴記者,比如市面上常見的巴氏殺菌牛奶,為了保證風味,采用低溫滅菌的方法,且又是非無菌包裝,保質期只有幾天。雖然生產中牛奶90%的致病細菌都被滅掉了,但是外界儲存條件比如溫度的波動,會使剩下的細菌在外界條件適當時大量繁殖,所以要0℃~4℃冷藏。但是,徐教授在課題調研中發現,有些小超市的冷柜溫度并不達標。“賣場人員把冷柜的出風口堆滿了食品,冷柜循環不起來,溫度自然不達標,有的地方甚至達到了12℃、14℃,這樣需要冷藏的牛奶,即使是在保質期內,它的品質也是很難保證的。”
對于過了食品保質期的食品,徐教授強調,“商家不能賣過期食品,否則屬于違法行為。保質期相當于食品生產者向消費者的保證,在保質期內不是因為消費者原因導致的食品質量衛生問題,需要由廠家對此負責。但消費者買回家放到過期,吃出問題廠家是不負責任的。”徐教授也坦言:“我們并不鼓勵消費者吃過期食品,但食品標簽上打印的保質期一般會比較保守,大多企業會保留一點富余量,因此大多數保質期在3 個月以上的,若是按正常工藝生產的合格的,常溫保存的食品,在未開封、無封裝缺陷的前提下,其真實保質期會高于標示的日期,不是說一過保質期就不能吃了。”
“但那些保質期較短的,需要一定儲存條件的食品,比如面包、0℃~4℃冷藏的鮮奶、煙熏肉制品等,這種食品都是高蛋白的,很容易滋生微生物,如果過了保質期,再食用,風險就很大。而且消費者也應該有基本的常識,盡量在保質期內食用完,因為只要超出保質期范圍,任何風險都是消費者自己承擔。”徐教授補充道。
談到食品保質期與防腐劑的關系,徐教授指出,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標準詳細規定了32 種食用防腐劑,及其在不同食品中的合格用量。因此,不可能通過過量添加防腐劑來任意延長食品的保質期,而且保質期長短并不一定代表防腐劑用量多。徐教授解釋說:“比如一般乳制品是不提倡加防腐劑的,而且傳統的干燥、鹽漬、利用包裝工藝等方法,都是實現長期保存食品的方法。再比如罐頭,有些罐頭是不含防腐劑的,但是保質期能有1 ~2 年,這主要是取決于罐頭的生產工藝技術,罐頭是高溫加熱滅菌的,排氣完還會有二次滅菌,加上馬口鐵等真空容器密封效果好,能保持其長時間的無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