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玲(四川省資中縣興隆街鎮衛生院 資中 641200)
?
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溫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周曉玲(四川省資中縣興隆街鎮衛生院資中641200)
摘要:目的:觀察以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溫針灸為主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CSA)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6例頸性眩暈綜合征患者隨機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各33例患者,觀察組給予中藥加溫針治療,對照組采用中藥治療。治療2周后評定療效。結果:觀察組33例中,治愈22例,好轉10例,無效1例,治愈率為66.67%,總有效率為96.97%;對照組33例中,治愈14例,好轉13例,無效6例,治愈率為42.42%,總有效率為81.82%;兩組治愈率與總有效率比較分別為X2=3.9111、X2=3.995,均有顯著性差異(P< 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結論: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溫針灸可以改善患者的大腦供血,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
關鍵詞:椎動脈型頸椎病溫針灸夾脊穴半夏白術天麻湯
椎動脈型頸椎病,英文簡稱為CSA,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1]。筆者于2010年7月~2014年7月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溫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3例,同時設對照組33例進行療效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4年7月期間收治的6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規定的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將66例患者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各33例。觀察組33例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齡30~70歲;病程3d~6年,平均病程3.6個月。對照組33例中,男性14例,女性19例;年齡28~70歲;病程3d~5年,平均病程3.5個月。兩組病例均經頸椎X線、頸椎CT、或頸椎MRI和經顱彩色多普勒檢查證實為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和椎動脈供血不足,并排除耳源性眩暈及腦部病變。
1.3方法
1.31治療方法:將6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溫針灸)、對照組(單用中藥治療),每組各33例。治療2周后,評定療效。
(1)半夏白術天麻湯:制半夏12g、陳皮10g、茯苓15g、甘草3g、白術12g、天麻12g、川芎10g、葛根20g。隨癥加減;水煎服,1劑/d,7次為1療程,2療程后評定療效。
(2)溫針灸治療:主穴:取病變相應節段的頸夾脊穴(雙)、一般是頸3~頸6夾脊,風池穴(雙);輔穴:伴有惡心、嘔吐者加足三里、內關。常規消毒,采用0.30mm×25mm,0.30mm×40mm華佗牌不銹鋼毫針刺入,進針深度0.5~0.8寸不等,夾脊穴針刺方向略斜向脊柱側,將艾條(約1寸長)插入針尾點燃,每次選4~6穴交替進行溫灸,以皮膚潮紅能耐受為度,忌燙傷。風池穴向對側眼睛方向斜刺0.5~0.8寸。1次/d,7次為1療程,2療程后評定療效。
1.3.2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3.3療效判定: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判定,即:①頸椎側彎、后伸不適;②視線模糊不清;③耳鳴、耳聾;④體位性猝倒;⑤眩暈、頭疼等不良狀況,按照輕重情況劃分為4個等級,20分為滿分。治愈:經過治療之后總分達到20分;顯效:治療之后,與之前相比較,總分上升6~10分;好轉:治療之后,與之前相比較,總分上升1~5分;無效:治療之后總分無明顯變化。
1.3.4.統計學方法: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結果見表1,觀察組33例中,治愈22例,好轉10例,無效1例,治愈率為66.67%,總有效率為96.97%;對照組33例中,治愈14例,好轉13例,無效6例,治愈率為42.42%,總有效率為81.82%;兩組治愈率與總有效率比較分別為X2=3.9111、X2= 3.995,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溫針灸可以改善患者的大腦供血,有利于臨床癥狀改善,提高治療效果。

表1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
《醫學正傳·眩暈》說:“外有因墜損而眩運者,心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是宜行血清經,以散其瘀結。”提示我們治療眩暈應重視活血化瘀。我們在臨床中椎動脈型頸椎病大多是痰濕為多,因此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用川芎、葛根。半夏白術天麻湯出自《醫學心悟》,本方以二陳湯為基礎,利氣調中,燥濕化痰,配白術健脾除濕,使脾運健則濕痰去,濕痰去則眩暈除,再加熄風的天麻,對于風痰眩暈、頭痛等癥,可以獲效[2]。《脾胃論》說:“足厥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半夏、天麻一祛其痰一息其風,是治痰厥頭痛、眩暈要藥[3]。川芎能行血中之氣,辛溫升散,能上行頭目,還能旁通絡脈、葛根歸脾、胃經,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可升發清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諸藥合用,標本兼治,痰濁得化,血脈通暢,眩暈得除。
取頸椎3~6夾脊穴治療本病,符合局部取穴的原則,頸夾脊穴靠近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其脈人髓,上達清陽之竅,下及元氣之根,統攝周身的陽氣。風池穴為足少陽膽經在頸部的要穴,又為手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一穴可通多經,針刺風池穴可升發陽經之氣血,使氣血上注于腦,髓海得養,則眩暈逐漸消失;頸夾脊穴靠近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其脈人髓,上達清陽之竅,下及元氣之根,統攝周身的陽氣。《醫學入門》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名醫別錄》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本次觀察發現,兩組治愈率與總有效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結果提示半夏白術天麻湯配合溫針灸可以改善患者的大腦供血,消除眩暈,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有良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2]陳潮祖.中醫治法與方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70.
[3]方愛娟.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57例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12,27(4):728-730.
中圖分類號:R681.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1-0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