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倩(廣東省陽春市婦幼保健院 陽春 529600)
?
活血化瘀類中成藥的合理應用研究
陳永倩(廣東省陽春市婦幼保健院陽春529600)
摘要:近20年來,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血瘀證治療方法取得重要進展,活血化瘀藥物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取得顯著臨床療效。隨著國內中醫藥現代化步伐加快,新品種藥物不斷涌現,根據疾病特點,選擇中成藥對治療效果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活血化瘀類中成藥使用現狀的研究分析,提出合理建議,以促進活血化瘀類中成藥臨床合理使用,使更多患者從中獲益。
關鍵詞:活血化瘀中成藥合理應用
活血化瘀法是近年來臨床發展較快的中醫治法之一,所謂活血就是加速患者血液循環,化瘀則是消散淤血,活血化瘀就是針對血液循環瘀滯引發的“血瘀證”而立的[1]。本文根據醫務人員臨床工作體會,就如何合理應用該藥總結出以下幾點。
目前,活血化瘀類中成藥在使用數量和金額上基本占據醫療機構臨床常用中成藥前列,而且藥物劑型齊全,主要包括注射劑、片劑、膠囊劑、氣霧劑、口服液劑、顆粒劑、丸劑等十多種[2]。另外,活血化瘀類中成藥治療領域涉及較廣,主要包括呼吸系統、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等。本院活血化瘀類中成藥具體應用情況,詳見表1。
著名中醫學家提出:“活血化瘀法雖是治療血瘀證的重要治則,但不是唯一治則”[3],因為患者體質存在差異性,兼夾證候不盡相同,導致瘀血的主要原因不同,瘀血在病癥中地位、程度不同,所以治療方案不同。部分患者以祛瘀痕為主,部分無法祛瘀治療,或將祛瘀作為其他治則輔助方案,總而言之,從治病求本觀點出發,必須對瘀血證患者廣開思路。
2.1審證求因、審因論治:中醫學中記載:“凡治病,必須識因,不知起因,病源無目。”臨床上因“血行失度”各種因素都可以成為血瘀證的病因[4]。此外,血瘀不僅是一種可以致病的病理產物,而且是能夠引發各種病癥的“因”,屬于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目前,臨床總結瘀血成因主要有外傷、熱灼、氣滯、氣虛、寒凝、瘀阻、污穢、陰虛、血虛、陽虛等十余種因素[5]。
2.2辨病結合辨證:辨病是辨明疾病基本病理改變情況,即疾病主要矛盾,而辨證是判定疾病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由此可知,臨床辨證論治應該參照疾病基本病理的改變和其變化規律,將辨證與辨病相互結合起來。血瘀證作為一種證型必須服從辨證整體,服從疾病本身,血瘀證可出現在疾病全過程,同時也可出現在疾病某個發展階段,不是所有的疾病中活血化瘀治療方法均可以貫穿始終。

表1 臨床常見活血化瘀類中成藥劑型應用分類
2.3辨瘀證新瘀久瘀、輕重緩急、證候主次治療措施:針對新瘀、久瘀不同患者,活血化瘀治療方法亦當不同;新瘀患者應以化之、通之、破之為主,勿使瘀血久留體內,耗損患者正氣;針對久瘀患者則當以散之、消之、緩而圖之為主,同時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體質,適當配以益氣養血之品輔助治療,以達到扶正祛邪的功效[6]。新瘀比較容易醫治,久瘀治療難度較大。清代有學者提出“久病入絡”觀點,主要是指經絡臟腑久病可由氣及血,血傷入絡,或是由經傳絡,絡病及血,從而表現出脈絡阻滯共同病機,由此加重病情,增加病邪固結難解之勢,因邪結較深久病通絡之法,活血化瘀治療方案非同一般,臨床上通常采用以下幾種:①辛香通絡法:辛香走竄,在表可散,在絡則可通,并且可以引導諸藥直達脈絡中,主要包括辛潤通絡法、辛溫通絡法。其中辛潤通絡法藥物基本組方為旋復花、桃仁、當歸尾、柏子仁等辛香、辛咸之味和活血柔潤之品配伍;辛溫通絡法則采用高良姜、桂枝、肉桂、蒲黃、延胡索、五靈脂等辛香、溫絡活血之品。②活血化瘀法:痰飲和瘀血通常是互為因果關系,膠結為患,造成頑證;臨床治療應以具有強效化瘀、祛痰作用藥物為主,其中祛痰常用藥物有半夏、貝母、白芥子、瓜蔞、天南星等;化瘀常用藥物有三七、丹
參、桃仁、赤芍、紅花、莪術、三棱等。血瘀證并發兼證時,臨床治療當辨明主次,若以血瘀為主應以活血化瘀治療為主,他法為輔;對于兩者并重患者,當以活血化瘀法與他法并舉治療,反之則以他法為主,活血化瘀法為輔。臨床常用治療方案有補氣活血法、溫陽活血法、活血利濕法、補腎活血法、瀉熱通瘀法等。
活血化瘀僅是藥物多種作用中的一種,一味藥物具備多種效能,因此不可以將活血化瘀詮釋某藥在全方中的作用,更無法替代全方治病效能。活血化瘀的臨床應用,應該在辨證施治理論指導下,確定是否存在瘀滯,根據患者病情發展、輕重緩解、癥狀主次等情況,恰當選擇和病情相宜藥物,注意合理利用兼有功效進行臨床治療,方可達到治療目標。如果盲目使用活血化瘀藥物,擴大使用范圍,凡病皆用、凡瘀必用,不僅不會達到有效治療效果,而且容易造成不良效果,值得警惕。
參考文獻
[1]宋在鑫.活血化瘀類中成藥在心腦血管疾病中應用調查[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2,23(14):3-4.
[2]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進一步加強中藥注射劑生產和臨床使用管理的通知衛醫政發[2008]71號[Z].
[3]李展,陳業強.活血化瘀藥臨床應用的中西醫結合思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6(21):2363-2365.
[4]陳令允.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液的臨床應用與安全性分析[J].中醫藥信息,2013,25(1):107-109.
[5]何萍,葛薇薇.對我院2008年~2010年活血化瘀類中成藥的使用分析[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14(4):43-45.
[6]黃曉巧,洪篤云.活血化瘀類中藥臨床合理使用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14(1):251-252.
·藥事管理·
中圖分類號:R96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1-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