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云 葛 暢
?
從功能對等理論角度分析《陋室銘》英譯文
□張怡云 葛 暢
摘要:功能對等理論注重利用自然恰當的譯語再現源語的風格和意義,力求譯語讀者與源語讀者能獲得相似或相同的閱讀感受。在翻譯中國古典詩歌時,譯者應確保源語和譯語在內容、風格、韻律和形式等方面的對等,使譯本讀者能從中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蘊,也可以體驗到詩歌形式美和韻律美,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播也大有益處。本文試圖從功能對等理論角度將《陋室銘》三個譯本進行比較、分析,找出最能讓譯本讀者了解原詩意蘊且產生與源語讀者相同閱讀體驗的譯本。
關鍵詞:中國古典詩歌 功能對等理論 翻譯
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是翻譯界的一個重大突破,自誕生之初就受到了翻譯界的高度認同。從上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至今,一直是譯者進行翻譯實踐的指導思想。功能對等理論強調首先關注原文意義,減少原文表達方式對翻譯實踐的限制。本研究對《陋室銘》三個英譯本進行了比較,分析哪一個譯本更加符合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的原則。
(一)功能對等理論簡述
尤金A.奈達(1914~2011)出生于美國俄克拉何馬市(Oklahoma),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家、翻譯理論家?!八姆g理論主要是建立在符號學、信息論、傳播學和現代語言學發展的基礎之上?!雹倌芜_基于現代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曾對翻譯進行過描述性研究,并且深入思考翻譯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問題,不斷修正和發展他的翻譯理論觀點,其翻譯理論對中西方翻譯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功能對等理論是指“譯語讀者和譯本之間的關系一般應等同于源語讀者和原文的關系”②,功能對等理論強調在翻譯的過程中實現詞匯、句法、篇章以及文體四方面的動態對等。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③。功能對等理論適用于英漢語的互譯,肯定翻譯的相對性和靈活性,但也為譯者制定了合理的目標:強調先忠實于原文,再以功能對等提高譯語和源語的契合程度,擴大了原文的可譯性,為翻譯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
奈達認為翻譯是一種科學,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藝術。他把讀者的反應作為衡量翻譯質量的主要標準。奈達認為,“翻譯就是交際”④。在著作《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論圣經翻譯中的功能對等》中,奈達用“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代替了“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⑤,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動態對等”會讓一些人誤認為只強調譯文效果,而忽視形式對等;二是因為使用“功能對等”可以突出內容和形式的對等,避免概念誤解。
(二)中國古詩的英譯
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吸引了很多西方國家的人來學習交流。西方人要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繞不開中國古典詩歌,大量古詩古籍被翻譯成各國語言,承載著文化交流和傳承的歷史使命。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在措辭、句法、韻律、形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國古典散文和現代詩歌。一般情況下,英譯者首先要將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成現代漢語,然后再譯成英文。由于地理環境、歷史發展與文明程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和文化差異,這些差異成為詩歌翻譯實踐中的障礙,進而降低了詩歌可譯性限度。詩歌翻譯不僅僅是追求語言的傳遞,也力求重現詩歌的意象、神韻、節奏和藝術效果。古代漢語的翻譯面臨很多難題,客觀上存在著不可譯性,以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指導中國古典詩歌的英譯,譯者應將原詩的意義、形式和意境傳達給譯語讀者,不僅要反映出中國古典詩歌的深刻內涵,還要考慮到譯語讀者的理解能力,賦予語言以完美的形式。
《陋室銘》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他進士及第,心懷報國熱情參加了永貞改革。改革失敗后,被貶為安徽和州通判,受人刁難,生活窘迫,于是作《陋室銘》而轟動一時,《陋室銘》成為至今膾炙人口的名作,也是最早翻譯成外文的中國古典詩歌之一?!堵毅憽返挠⒆g文主要有三個知名版本。
譯本1:羅經國《陋室銘》英譯文
An Epigraph in Praise of My Humble Home
A mountain needn't be high;it is famous so long as there is a deity on it.A lake needn't be deep;it has supernatural power so long as there is a dragon in it.My home is humble,but it enjoys the fame of virtue so long as I am living in it.The moss creeping onto the doorsteps turns them green. The color of the grass reflected through the bamboo curtains turns the room blue. Erudite scholars come in good spirits to talk with me. And among my guests there is no unlearned common man. In this humble room,I can enjoy playing my plainly decorated Qin,or read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quietly,without the disturbance of the noisy that jar on the ears,or the solemn burden of reading official documents. My humble home is like the thatched hut of Zhuge Liang of Nanyang,or the Pavilion Ziyun of Xishu. Confucius once said:“How could we call a room humble as long as there is a virtuous man in it?”
譯本1出自羅經國教授之手,是迄今為止使用較為廣泛的版本,譯文在充分表達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符合原文的斷句形式,且用詞較為貼切,譯文簡潔清新。
譯本2:X.L.Woo的《陋室銘》英譯文
Eulogy on My Humble Abode
Known will hills be if fairies dwell,no matter high or low;and charmed will waters be if dragons lurk,no matter deep or shallow.A humble abode though this is,my virtues make it smell sweet. Verdant are the stonesteps overgrown with moss,and green seems the screen as the grass seen through it.I chat and laugh only with great scholars and have no intercourse with the ignorant.I can play simple zither and read Buddhist sutras;no string and bamboo instruments to grate on my ears and no government documents to weary my mortal form.That's what like Zhuge's cottage in Nanyang and Ziyun's pavilion in Xishu as Confucius quoth,“How can it be humble?”
譯本2來自于精通中文的美國譯者X.L.Woo,忠實于原文,用簡單準確的詞匯重現原詩內涵,且押韻符合詩歌的文體特征。
譯本3:許景城的《陋室銘》英譯文
An Inscription to the Humble Hut
Renowned a mountain is not for its height but for the immortal who lives in it.Ensouled is a sea not for its depth but for the dragon who entrenches in it.It's true of my humble hut where I see my morality,virtues,and happiness but shames.Lichens are creeping up to the stone steps which are coated in green while grasses are shinning through the bamboo portiere of my room where is echoed blue. Coming to my house and conversing to me are the persons who have great knowledge not illiterates. From time to time,we can play the lyre,or read Buddhist scriptures,never troubled by noisy string and flute sounds or the heavy official documents. Thus,my humble hut is like the thatched shed where Zhuge Liang from Nanyang lived and the thatched pavilion where Yang Ziyun from West Shu Shire dwelled.Just as a saying from Confucius goes like this,“Is it humble?”
譯本3是知名譯者許景城的作品,他在散文翻譯方面尤為擅長。譯本3在遣詞造句方面也頗為用心,語言平實易懂,譯語讀者讀來也能感受到詩人的高潔品質。
哪一個譯本更能夠實現譯本與原文的功能對等,哪一個譯本能使譯語讀者和譯本之間的關系等同于源語讀者和原文的關系,需要從功能對等理論的角度加以分析。
本文對比的這三種譯本比其他的譯本更具代表性,也更為人熟知。這三種譯本都體現了譯者對原詩的欣賞與認同。
(一)韻律的功能對等
“韻律”能集中體現詩歌旋律和節奏的美感。和諧韻律和生動節奏也能夠反映詩歌的風格。中國古典詩歌一般都要求做到聲調抑揚頓挫、押韻、對仗工整,雙聲疊韻等等。在英語詩歌中,沒有平仄但有抑揚格,在節奏和押韻方面有頭韻、諧音、內韻、諧音等。因此,英漢詩歌不同的音韻規律,使得翻譯難以實現原文與譯文的韻律對等。從功能對等的角度來看,翻譯應該達到最大程度的韻律對等,使譯文讀者能夠得到最貼近原文讀者的藝術感受。
譯本3是一篇散文。譯本2是符合韻律的,如low/ shallow,sweet/it/ignorant,is/moss/scholars/ sutras/ears。押韻使句子色調更加清新明快,讓讀者感覺像游離在世界之外。譯本2的意境與原詩相似,可以很好地實現最大限度的文化傳遞和功能對等。而譯本1押的不是標準韻,不符合原文的尾韻,讀者很難從中體會到節奏感。根據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的要求,譯者應最大限度地實現源語與譯語的韻律對等,英譯本至少要符合詩歌韻律。
(二)詞匯的功能對等
“銘”是一種實用的寫作文體,這首詩頌揚了陋室和戶主超脫的性格特點。譯本1中將“銘”譯為Epigraph(墓志;銘文,碑文),指出詩的主題是贊美“我簡陋的家”,只是較好地實現了中英文化對等。譯本2中將“銘”譯為Eulogy(頌詞,頌文),更好地指出作者要頌揚的是這個簡陋的小屋。譯本2基本上可以達到文化傳真,更加簡短、意義明確,但一些更加細微深層的文化內涵沒有表達出來。譯本3中將“銘”譯為Inscription(碑文;題詞;獻詞等)。Epigraph比Eulogy更加貼近詞義,但Inscription是最符合詩歌含義的。譯本3的題目與原文更加相近。
“山”和“水”是詩文中最常見的意象。譯本1使用lake(湖),比譯本2的water(水)和譯本3的sea(海)更加恰當。譯本2用hills(丘陵;小山),譯本1和3中都用了mountain(山脈;山岳)。比較這兩個單詞,hills更加能體現“山不在高”中名不見經傳的小山丘的含義。
在譯本1中將“仙”譯作deity(上帝;神,女神)。在譯本2中將“仙”譯作fairies(仙女),在英文中“仙女”通常指代“有著翅膀的小人物”。在譯本3中將“仙”譯作immortal(神仙;流芳百世的人;不朽的作家)。詩歌中的“有仙則靈”中“仙”是泛指任何一個神仙。很顯然,譯本1中的deity能更好地再現原詩含義。
東西方文化中“龍”的內涵是不同的。西方人認為“龍”是邪惡的,是會帶來災難的,而東方特別是中國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龍是一種圖騰信仰。有學者提到,用“long”來代替,或者標注出這種文化差異。就這個層面來說,這三個譯本用“dragon”都不是很恰當。
這三個譯本中用“bamboo curtain/screen”都是很好的翻譯嘗試。但相比較而言,譯本1和譯本3中的“bamboo curtain”更能突出竹文化,比譯本2中的“screen”要好很多。
對于great scholars/erudite scholars/the persons who have great knowledge,the ignorant/unlearned common man/illiterates,unpleasant music/ noisy tunes/noisy string and flute,official documents/ red-tape/official document等的翻譯,能準確翻譯出詩的象征意義,實現翻譯的文化功能對等。
在譯本1中,“qin”顯然是用拼音代替翻譯。在譯本2中,“lute”(琵琶)是一種弦樂器,音箱呈半梨形,上面有四弦,古代常用絲線作弦。在譯本3中,lyre(小豎琴;七弦琴;里拉琴)是古希臘的一種樂器。在譯本1和2都比較恰當再現詩歌原義。
在譯本1和3中,Buddhist scripture(佛教經文)是一種廣義上的的佛經,可以很好地再現原文并且容易被讀者所了解。在譯本2中使用“sutras”詮釋佛經經典,很好地體現了詩歌的原義,但它并不符合文化對等。
三個譯本在選詞方面都很考究,各有可取之處。
(三)文體的功能對等
中國古典詩歌有著嚴謹而清晰的結構和模糊而舒適的意群。英語詩歌并不總是遵循正式的詩體結構,如節、句、韻和律。英國最杰出的詩歌都遵循空白格。
三個譯本以句子為基本單元,保留原詩標點符號,不合并或拆分句子,基本保持原有詩歌風格。譯本2使用了許多方法來描述原文,譯文簡潔、明了,很好的做到了押韻,具有很強的節奏感。與譯本1和3相比,譯本2更像一首詩,并且能更好地傳達原詩的文化。
譯本2在韻律和遣詞方面,特別是在韻律上達到了功能對等??梢哉f譯本2是符合功能對等翻譯要求的譯本。在韻律上,譯本1無法與譯本2相比,但其使用書面語、復雜句式,實現了詩歌整體意義上的連貫性和層次感。從這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篇很好的譯文。譯本3屬于散文,并不符合詩的文體要求,但譯者用簡單的語句描述詩文原義,符合西方文化的特點。
語言有自身的發展歷史和相應的文化積淀,可以說語言是一種文化模式。由于漢英語言不同的發音和文化內涵,二者有各自特殊的詞匯和表達方式,相同詞匯在不同語境下的意義也千差萬別。中國古典詩歌的英譯是漢英兩種語言之間基于文化意蘊的轉換?!白g者應具備跨文化語境,創造性地進行語言系統本身和語義文化的編碼和解碼,力求突破文化障礙,獲得內容信息、文化信息和審美信息,并根據語境轉換成目標語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真。”⑥譯本是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讀者的溝通橋梁,譯者只有具備了建構“橋梁”的能力,才能使譯文讀者體驗與源語讀者相似的閱讀感受。
注釋:
①Ding Xiaoping.O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Eugene Nida—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J].Jian Nan literature,2010,(6).
②Jan de Ward & Eugene Albert Nid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M]. Nashville:Thomas Nelson Publishers,1986.
③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67.
④轉引自陳慧.解讀奈達之翻譯觀[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1).
⑤Eugene A.Nida &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⑥馬敏.論功能對等理論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以《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兩種中譯本為例(英文)[J].海外英語,2014,(17).
參考文獻:
[1]Ding Xiaoping.O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Eugene Nida—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J].Jian Nan literature,2010,(6).
[2]Jan de Ward & Eugene Albert Nida.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M]. Nashville:Thomas Nelson Publishers,1986.
[3]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4]轉引自陳慧.解讀奈達之翻譯觀[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 2009,(1).
[5]Eugene A.Nida &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6]馬敏.論功能對等理論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以《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兩種中譯本為例(英文)[J].海外英語,2014,(17).
(張怡云 葛暢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