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溧陽中醫醫院(213300)邱房平 梁春平
1.1 一般資料 35例使用鎖骨鉤鋼板治療肩鎖關節脫位及鎖骨遠端骨折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齡20歲~65歲,平均40.6歲。鎖骨遠端骨折19例,均為NeerⅡ型不穩定型鎖骨骨折,肩鎖關節脫位16例,均為TossyⅢ型肩鎖關節脫位。手術時間為傷后3天~1周,手術時間平均為45分鐘,隨訪時間為6~20月。
1.2 手術方法 頸叢或全身麻醉,患者取沙灘椅位,患肩后墊扁枕抬高,沿鎖骨表面自鎖骨中外1/3至肩峰后外側作切口,逐層切開暴露鎖骨骨折端或脫位的肩鎖關節,清除肩鎖關節內破碎的軟骨,直視下將鎖骨遠端骨折端或脫位的肩鎖關節復位,根據肩峰形態和鎖骨形態選擇高度合適的鎖骨鉤鋼板,必要時預先對鎖骨鉤鋼板的鉤部和鎖骨部塑形,血管鉗確認肩峰后下方間隙,經肩鎖關節后外側將鋼板鉤部插入肩峰后下方,近端用復位鉗將鋼板與鎖骨骨面緊壓伏貼,C臂機透視鎖骨鉤鋼板位置合適,鎖骨骨折端位置滿意或肩鎖關節已復位,擰入螺釘固定,修補肩鎖關節囊,對于斷裂的喙鎖韌帶及肩鎖韌帶不予修補重建,逐層縫合關閉切口。術后予頸腕吊帶保護患肢4周,術后一周指導患者逐步肩關節主動功能鍛煉,從小角度的肩關節前屈后伸、外展、上舉及旋轉開始,4周后恢復肩關節的各方向功能鍛煉。
1.3 效果評價 術后隨訪6~12個月,按Karlsson標準[1]分成優、良、差。優為患者不痛,肩關節活動范圍正常,肌力正常,肩鎖關節X線顯示解剖復位,關節間隙<5mm;良為微痛,活動范圍為90°~180°,功能受限,中等肌力,關節間隙為5~10mm;差為疼痛,夜間劇烈,各方向活動范圍<90°,肌力不佳,X線片顯示仍脫位。
35例患者均獲得隨訪,切口均一期愈合。術后鋼板取出時間為6~18個月,平均12.3個月,其中 5例患者出現患側肩部持續性疼痛,肩關節活動功能有所受限,口服NSAID藥物效果不顯,經取出內固定后癥狀緩解;2例患者出現肩峰下骨溶解;1例患者出現鎖骨下麻木,經口服甲鈷胺后緩解。治療療效中優為30例,良為5例,優良率為100%。
對于肩鎖關節和鎖骨遠端骨折,臨床一般采用手術治療,傳統的手術方法一般采用克氏針、螺釘、張力帶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克氏針內固定,由于喙鎖韌帶斷裂,肩鎖關節在垂直方向有較大的拉應力,在水平方向又存在較大的剪切力,因此容易導致克氏針松脫。鎖骨鉤鋼板按照肩鎖關節的解剖特點設計,鋼板與鎖骨遠端貼合良好,且鋼板鉤直接插入肩鎖關節后方的肩峰下,屬于關節外固定,且固定利用杠桿原理,支點位于肩峰,鎖骨鉤鋼板固定相對于其他固定方式來講是屬于彈性固定,允許被固定的肩鎖關節有一定的活動度,符合生物學規律,術后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能最大限度的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但隨著使用病例數的增加,其使用后并發癥隨之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功能障礙及持續性疼痛。對于術后持續性疼痛,究其原因,可能由于鎖骨鉤鋼板插入肩峰下,致肩峰下內容物增多,往往導致肩關節外展,崗上肌腱在肩峰下方滑動時與鎖骨鉤鋼板鉤部發生碰撞,產生疼痛。基于此原因,建議根據患者體型及損傷類型選擇合適的鋼板,避免鎖骨鉤鋼板鉤部過長過厚,同時鋼板放置不宜過于偏外,根據術中情況折彎鋼板,術中置入鉤部應在肩峰骨膜外置入,避免刺破肩峰下滑囊,鉤尖置入點一般在肩峰前緣向后2.0~2.5cm處較合適,鎖骨遠端稍高于肩峰端2~3mm,避免過度上抬肩峰及下壓鎖骨,可有效避免術后肩關節持續性疼痛。對于肩鎖關節脫位者,即使未行韌帶重建,術后6月關節周圍疤痕愈合良好,如患者感患肩持續性疼痛不適,即可早日取出內固定。而對于鎖骨遠端骨折者,需根據X線顯示骨折一旦愈合后即可取出內固定,一般1年左右,避免長時間固定后發生肩峰下骨溶解。另外對于鎖骨遠端骨折,如骨折遠端骨塊較大,盡可能使用鎖骨遠端解剖鎖定鋼板,以減少對肩峰下間隙的干擾。
總之,鎖骨鉤鋼板治療肩鎖關節脫位及鎖骨遠端骨折具有固定牢靠、不損傷關節面、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和術后允許患者早期功能鍛煉等優勢,可以促進關節功能的早日恢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