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津區中心醫院(402260)劉珍
我院護理部組織對急診科護士展開問卷調查,了解目前我院急診科護士自我防護所處的水平及問題,分析其工作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提高其自我防護意識,保障身心健康?,F報道如下。
1.1 對象 我院急診科25名護士,其中主管護師:3名,護師8名,護士14名。
1.2 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共發出問卷25份,回收問卷25份,回收率為100%。調查前針對問卷內容對調查對象進行統一的解釋,以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問卷主要調查急診科護士在進行護理操作中的防護情況,包括呼吸道防護情況、洗手的做法、皮膚和黏膜的防護情況。

附表 急診科護士自我防護情況[n=25,n(%)]
呼吸道防護A級24%,B級60%,C級16%;洗手A級36%,B級52%,C級12%;皮膚和黏膜的防護A級12%,B級20%,C級60%。詳見附表。
3.1 急診科護士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 急診科護士在搶救過程中經常要與注射器等銳利器械接觸,因而易發生針刺傷。大約20多種血源性傳播疾病可通過針刺傳染,其中乙肝、丙肝和HIV不但感染機會最大,通過血液傳播的幾率也最高。搶救病人的過程中護士經常要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均可經過多種途徑危害護士的健康。同時,急診科護士在臨床工作中面對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影響心理健康。
3.2 自我防護意識差 調查顯示我院急診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較差,如果護士缺乏相關的健康知識及自我防范意識,在危害自身健康的同時還可能成為傳染源和傳播媒介,給患者帶來醫院感染的潛在危險。護理管理者應制定相應的對策提升其自我防護意識,保障急診護士的身心健康,從而達到提升護理工作質量和保障護理安全的雙贏局面。
4.1 完善規章制度,建立保障體系 建立安全的護理觀和職業安全管理體系,采取普及性預防措施,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建立職工檔案,定期體檢,預防接種。
4.2 加強培訓和考核 加強急診科護士院感防控相關知識,強調雙向防控、預防為主,定期進行相關知識考核,提高其自我防護意識,轉變觀念。
4.3 改善工作條件和環境,降低其勞動強度 設法緩解急診科護士身心超負荷運轉的情況,推廣能減少護理工作量的新型醫療用具的使用,合理人員配置,合理布局急診室,盡量配齊并優化設備,避免操作不當。
4.4 注意心理防護 培養健康的人格,指導護士正確對待社會偏見及各種心理困擾,采取回避、疏泄、轉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同時嚴格執行操作規程,認真落實各種核心制度,工作中一絲不茍,嚴防差錯事故,減少護患糾紛。
4.5 加強呼吸道防護 戴口罩是醫務人員的基本防護措施,在使用過程中應嚴格把握使用的時間和更換的時機。病房應該定時通風和消毒Q8H。
4.6 嚴格手衛生 美國疾病防控中心規定醫務人員操作時應戴手套,檢查治療后應更換手套。有研究表明,經醫務人員的手傳播細菌而發生醫院感染約占30%,通過加強手衛生,可以使醫院感染發生率下降50%。因此,需要加強急診護士手衛生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手衛生的執行率和有效率。
4.7 重視皮膚和黏膜的防護 衛生部2006年9月1日施行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1]中強調,患者的體液、血液、分泌物均具有感染性,都應充分利用各種屏障進行防護,并注意雙向防護,同時保護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健康。
總之,作為一名急診護士,正確自我防護與踐行優質護理、甘于奉獻是不矛盾的,要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和責任心,樹立正確的護理理念,提高自我防護水平,才能保障急診工作安全、有序、高效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