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211300)吳俠
腦出血后伴發吞咽障礙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癥狀。本研究對腦出血后伴有吞咽障礙的患者采取了積極的護理干預,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腦出血為研究對象,其中2015年1月~2015年6月首次入院的患者為對照組,入組21例,2015年7月~2015年12月首次入院的患者為干預組,入組22例。納入研究標準:①經臨床明確診斷為腦出血;②患者接受手術治療,術后意識清醒、能配合接受調查評估;③全組患者術后經GUSS篩查評分為10~14分,平均(12.3±1.2)分,伴有吞咽功能障礙。④排除非初發病患者和伴有精神病史、有閱讀和理解障礙者。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腦出血術后常規治療及護理,干預組患者除接受一般治療及護理外,還接受一系列優化護理干預措施。干預措施從術后第一天即開始,由研究者負責對患者進行測評,對所有受試者給予統一指導,對文化程度低者由測量者逐項念給患者理解后自行答之。并于術后第1天、第3天對研究對象進行效果評價。具體干預方法如下:①吞咽功能訓練:研究者將勺子放于患者口唇上、下、左、右位置,指導患者伸舌舔勺,并進行咀嚼動作,以鍛煉舌肌、咀嚼肌,1~2次/d,20~30min/次;②用冰凍的棉棒蘸少許水或食醋,刺激患者的軟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做空口吞咽動作,3次/d,5~10min/次;③口腔管理:進行口腔護理,包括保持口唇濕潤,去掉口唇及口腔內脫落上皮,清理食物殘渣,管理牙齒,利用漱口液清理口腔等,積極治療牙周病,定時做咽拭子培養,經常檢查患者口腔有無潰瘍、真菌感染等,并及時對癥處理;④出院指導:對于出院時仍然存在吞咽障礙的患者除繼續給予相應的飲食指導外,要求患者定期到醫院進行營養狀態評估。大部分出院患者有口服藥,指導患者采取合理的給藥途徑或給藥方法,必要時幫助聯系藥師進行相應指導。
1.3 效果評價 使用GUSS量表評估兩組患者吞咽功能情況。評分標準:20分為無吞咽障礙;15~19分為輕微吞咽障礙;10~14分為中度吞咽障礙;0~9分為嚴重吞咽障礙。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術后3個月吞咽功能評估結果[n(%)]
術后3個月隨訪時兩組GUSS評估結果比較,干預組結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腦出血患者救治成功率得到顯著提高,但手術后72h至1周是反應性腦水腫的高峰期,常因腦組織水腫壓迫后組顱神經,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引起吞咽功能障礙。現代康復學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上或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組能力或可塑性[1]。在條件適當時,只要神經元未完全損傷,軸突、樹突、突觸均可發芽、再生、功能重組。這從理論上說明,如果及時發現吞咽障礙,盡早開展護理和康復干預,結合相應藥物,很多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得到改善,甚至完全恢復。有研究報道,在對腦損傷患者經過平均28天的常規住院治療后,吞咽功能改善的總有效率為73.3%。本研究中我們從術后第一天即開始為干預組患者制定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給予吞咽功能訓練及口腔管理,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障礙方面較常規護理措施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由此可見,針對腦出血術后出現吞咽功能障礙進行吞咽功能訓練和口腔管理等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