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燕,楊正坤,鄭雪梅,朱廣周,鄧忠華
(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農科局,四川 會東 615200)
?
會東縣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對策
郭成燕,楊正坤,鄭雪梅,朱廣周,鄧忠華
(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農科局,四川 會東 615200)
摘要:稻瘟病是我縣主要的水稻病害之一,流行年一般可減產10%~20%,嚴重時可達40%~50%,局部田塊甚至顆粒無收。現針對我縣稻瘟病嚴重發生的情況,分析探討稻瘟病在我縣水稻生產上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供基層農業人員指導水稻生產時應用。
關鍵詞:水稻稻瘟病;發生規律;防治對策
稻瘟病是我縣水稻生產上主要病害之一,只要有水稻種植的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尤其姜州、大橋、嘎吉片區發病最為嚴重。根據植保部門統計,我縣常年種植常規稻5727hm2左右,全縣常年稻瘟病發生面積在1707hm2左右,每年因稻瘟病損失產量在1572t以上,特重年份損失可達3972t。因此,了解稻瘟病的發生規律,指導廣大農民正確掌握防治措施,不但能減少水稻產量損失,還能確保糧食增產。
1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規律
稻瘟病又稱稻熱病、火燒瘟、叩頭瘟。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都有可能發生,因危害時期,部位不同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在我縣主要以葉瘟、節瘟和穗頸瘟危害較重,其中以穗頸瘟危害最重,產量損失最大。
1.1苗瘟
發生于3葉前,主要由種子帶菌而引起。3葉期前病苗基部灰黑色枯死,無明顯病斑;3葉期后病苗葉片病斑呈紡錘形、菱形或密布不規則形小斑,病斑灰綠色或褐色,溫度高時病斑上產生灰綠色霉層,嚴重時秧苗成片枯死。
1.2葉瘟
在整個生育期都能發生,分蘗期至拔節期發病較多。初期病斑為水漬狀褐點,以后病斑逐步擴大,最終造成葉片枯死,根據病斑形狀、大小和色澤的不同,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
1.2.1普通型(慢性型)病斑是我縣最常見的癥狀類型,病斑呈梭形或紡錘形,最外層為淡黃色暈圈,內圈為褐色,中央呈灰白色,病斑兩端有沿葉脈延伸的褐色長條狀壞死線。此“三部一線”是慢性型稻瘟病的主要特征,也稱典型病斑,空氣潮濕時,病斑背面產生青灰色霉層,此類病斑發展較慢。
1.2.2急性型病斑病斑為橢圓形、圓形、菱形或不規則形、針頭大小至綠豆大小,暗綠色,水漬狀,葉片正反面都有大量灰綠色霉層。此類病斑發展快,常為流行先兆,但如濕度變小后可轉變為慢性型病斑。
1.2.3白點型病斑嫩葉感病后產生白色圓形或近圓形小白斑,在氣候條件適宜時,可轉為急性型病斑。
1.2.4褐點型病斑病斑針尖大小,多在氣候干燥的情況下發生于稻株下部葉片葉脈間,葉舌、葉耳、葉枕等部位也可發病,在高濕條件下可轉為慢性型病斑。
1.3節瘟、葉枕瘟
發生于稻株下部節位上,初期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逐步擴展到全節,節部變黑腐爛,并凹陷縊縮,干燥時病部易橫裂折斷。早期發病可造成白穗。葉枕瘟發生于葉片基部葉耳、葉環和葉舌上,初期病斑灰綠色,后呈灰白色或灰褐色,潮濕時長出灰綠色霉層,可引起病葉枯死和穗頸瘟。
1.4穗頸瘟、枝梗瘟
穗頸瘟在穗子頸部發生,枝梗瘟在小穗枝梗上發生。病斑初期為暗褐色,漸變為黑褐色,在高溫條件下,病斑產生青灰色霉層。發病早的形成白穗,發病遲的籽粒不飽滿,空秕谷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質差,碎米率高。
1.5谷粒瘟
在谷粒內外穎上發生,發病早的病斑呈橢圓形,灰白色,隨稻谷成熟,病斑不明顯;發病遲的病斑為褐色,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濕度大時可產生灰色霉層。
2影響稻瘟病流行的因素
2.1品種和生育期
水稻同一類型不同品種、同一品種不同生育期發病程度也不同。我縣水稻種植品種以常規稻:合系22-2、合系24、合系39、合系41、楚粳28、楚粳29、楚粳26、云粳19、云粳20、云粳29、云粳30、云粳15、云粳26、云玉粳8號、滇粳優5號為主。其中合系22-2占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的60%,楚粳28占20%,其它品種占20%左右。合系系列水稻自1988年引種到我縣種植時間已達26年上,但因其米質優良、口感好而深受農戶歡迎,也是目前感病最為嚴重的品種,尤其以合系22-2、合系24為主。我縣稻瘟病在水稻分蘗盛期和始穗期達到發病高峰(即6月中旬至8月初)。
2.2種子消毒不徹底
種子消毒是消除種子帶菌帶毒的最有效辦法。近年來有部分農戶浸種使用的藥劑不合理或劑量不準確,甚至浸種根本不使用藥劑,導致種子攜帶的病菌在適宜的條件下繁衍滋生而發病。
2.3氣候影響
氣候因素中影響最大的是溫度和濕度,其次是光和風。溫度主要影響水稻和病菌的生育,濕度則影響病菌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當氣溫在20~30℃,田間濕度在90%以上,稻株體表每天保持水膜達6~10h情況下,稻瘟病就容易發生;如果旬平均溫度為24~28℃,且有一晝夜以上的飽和濕度,則稻瘟病就容易流行;連續晴天,天氣濕度低于85%,溫度超過32℃或低于15℃,病害則會受到抑制。因此,高溫、高濕、多雨、多霧、多露、日照少的天氣易發生稻瘟病。
2.4栽培管理
移栽過密、田間通風透光差、蟲害嚴重的田塊易發病;田間及田埂四周雜草叢生的田塊,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的田塊易發病;施用氮肥過多或過遲,引起稻株瘋長、表皮細胞硅質化程度降低、葉片柔軟披垂,易受病菌侵染而發病;長期灌深水、排水不良的下濕田,未及時曬田或曬田不好的的田塊,稻株生長軟弱,根系發育不好,也容易發病。
2.5稻瘟病防治不科學
許多農戶只注重治病,不注重防病,水稻不發病,不表現出癥狀,就不提前打藥預防,而等到稻瘟病出現發病癥狀時才打藥但為時已晚,錯過了防治的最佳時期;也有農戶為了省工,省事,采用50g/667m2藥對30kg水噴施稻田的做法,沒有達到藥劑防治所要求的劑量;噴施過程中,施藥時間選擇不當,加之施藥時走得過快,稻株還未吸收,就已蒸發,因此也達不到治療的效果。
3水稻稻瘟病防治對策
我縣水稻稻瘟病防治本著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消滅越冬菌源為前提,選用豐產抗病良種為中心,加強栽培管理為基礎,藥劑防治為保障。做到早預防,勤觀察,早發現,早防治。
3.1農業防治
3.1.1選用抗病豐產品種選用適合的抗病良種是綜合防治稻瘟病的中心環節。我縣是典型的高原、山地立體氣候,常年平均氣溫為16.2℃,年平均日照2288.6h,常年平均降雨量為1099.7mm,全年無霜期262d。所以在品種選用上需多品種布局配套栽培,2003年根據縣農業局植保站建議,會東從云南楚雄引進楚粳系列水稻品種,經多年來對楚粳系列品種抗病性觀察鑒定,在會東縣種植云南楚粳系列常規稻:楚粳28、楚粳29、楚粳26、云粳19、云粳20、云粳29、云粳30、云粳15、云粳26、云玉粳8號、滇粳優5號等品種,能有效控制稻瘟病的發生和流行。但在推廣抗病品種時要防止單一種植,避免病害一旦發生,損失嚴重。
3.1.2消滅越冬菌源稻瘟病初染源是帶病稻草和帶病種子,因此播種無病稻種,并處理帶病稻草是關鍵。首先是帶病種子不能用作種子,即使要用也要先進行種子消毒處理。清除田內病稻草,并進行集中燒毀或用作柴火,以減少病源。
3.1.3加強栽培管理一是精細整地:精細整地是提高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溫,促進插后秧苗早生快發,防治稻瘟病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整地時一定要精細,特別是對上年發生過稻瘟病的地塊,要清除稻草和殘茬,泡田時澇凈帶菌殘渣并焚燒或深埋,消滅稻瘟病的傳染源。二是合理配方施肥:原則上做到施足基肥(基肥看地),早施追肥(追肥看苗),巧補穗肥,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嚴防偏施氮肥。一般N∶P∶K比例掌握在2∶1∶1,能有效控制稻瘟病為害。三是水分管理:水分管理要把握好時機,深淺適宜,前期淺水勤灌,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中期(分蘗末期)適時曬田,以提高溫度、降低濕度,防止穗頸瘟的發生;后期水稻進入抽穗、開花和灌漿階段,也是稻瘟病防治的關鍵階段,更要干濕壯籽(即干干濕濕)管水。
3.2化學防治
使用化學藥劑防治時,應根據不同發病時期采用不同方法,選用不同藥劑,及時、準確地用藥。
3.2.1浸種在播種前處理水稻種子,可用75%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0g/667m2,或25%的使百克乳油5mL/667m2、25%的施保克乳油5mL/667m2、25%的咪鮮胺乳油5mL/667m2等,浸種24~48h,不需淘洗即可催芽(可防治水稻惡苗病、胡麻斑病和稻瘟病)。
3.2.2水稻苗瘟、葉瘟的防治掌握在發病初期田間出現急性病斑時用藥防治:即從稻種出苗后檢查田間苗瘟病情,如發現秧苗成片萎黃,僵苗、死苗、不長和葉片上出現斑點,可用75%三環唑100g/667m2或40%的富士一號80mL+秧苗返青劑100g/667m2對水30kg/667m2進行葉面噴施,每隔5~7d噴1次,連續噴施3次,并用敵克松500g/667m2拌鋅肥500g/667m2撒施于秧苗根部,防止秧苗爛根;水稻移栽前3d:可用40%富士一號80mL/667m2(或20%的三環唑100g/667m2)+秧苗返青劑100g/667m2,噴施秧苗作送嫁藥;水稻移栽進大田后,如出現秧苗返青慢、坐蔸、不分蘗并出現病斑(紅斑、黃斑、黑斑和蒼蠅屎點點)時,即可用藥防治:可用40%富士一號80mL/667m2(或20%的三環唑100g/667m2)+秧苗坐兜靈100g/667m2(或“云大-120”糧食型20mL/667m2)對水30kg/667m2進行葉面噴施,每隔5~7d噴1次,連續噴施3次,同時用鋅肥2000g/667m2+甲拌辛600g/667m2(防止根部有蟲)+5kg/667m2草木灰拌勻,于下午4時后撒施于秧苗根部。
3.2.3水稻節瘟、葉枕瘟、穗頸瘟的防治水稻孕穗期、抽穗期、齊穗期是稻瘟病防治關鍵時期,特別是抽穗期對穗頸瘟的防治,此時對感病品種和稻苗嫩綠、施用氮肥過多而發病的田塊,用藥2~3次,間隔7~10d施1次。一般稻苗孕穗達70%左右時施第一次,破口見穗期施第二次,齊穗期施第三次,用藥可與螟蟲防治相結合達到病蟲兼治。第一次:可用75%豐登三環唑40g/667m2(或40%富士一號80mL/667m2)+30%阿維殺蟲單40g/667m2(或杜邦康寬4g/667m2對水30kg/667m2對螟蟲進行一次性防治),對穗頸瘟和螟蟲進行綜合防治;第二次:可用21.2%加米熱收80g/667m2(或40%稻瘟靈80mL/667m2)+25%阿維三唑磷100mL/667m2+標正(冠苗)丙環唑300g/L對水30kg/667m2,對穗頸瘟、螟蟲、稻曲病進行綜合防治;第三次:可用20%的川化三環唑100g/667m2或(2%春雷霉素80mL/667m2)+30%阿維殺蟲單40g/667m2+標正(冠苗)丙環唑300g/L+70%百農思吡蟲啉20g/667m2+磷酸二氫鉀100g/667m2對水30kg/667m2,對穗頸瘟、螟蟲、稻飛虱、稻曲病進行綜合防治。
參考文獻:
[1]侯茂林,韓永強,王錫鋒,等.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問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3):6-10.
[2]傅強,黃世文.水稻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原色圖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3):5-10.
收稿日期:2016-1-30
作者簡介:郭成燕(1976-),女,漢族,四川省會東縣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技推廣和植物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