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雨,李 曉,何鵬,鮮小林
(1.四川省農科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
四川藏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策建議
林正雨1,李曉1,何鵬1,鮮小林2
(1.四川省農科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力大幅提升,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的主導約束因素已由傳統的資源約束轉變為資源和供需雙重約束,農產品供給已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農產品數量結構已成為當前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面對農產品供需結構轉變,本文選擇狹義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視角,采用灰色預測模型和灰色關聯分析的方法,對1990-2014年四川藏區農林牧漁產值和結構變化進行分析,最后提出四川藏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地方政府制定區域農業發展宏觀政策的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產業結構;對策建議;藏區
1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力大幅提升,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消費已從傳統的溫飽型轉向小康型,農產品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表現出農產品需求多樣化的特點。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已由傳統的資源約束轉變為資源和供需雙重約束,農產品供給已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農產品數量結構已成為當前農業產業發展的突出矛盾。四川藏區高原高山峽谷地理特征突出,立體氣候特征明顯,農業資源得天獨厚。經過多年的發展,在種植業(蔬菜、水果、核桃等)、畜禽養殖業(牛、羊、家禽等)以及林下種養方面,已經形成較強的規模比較優勢。面對農產品供需結構轉變,如何加快四川藏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適應農業生產從滿足基本消費需求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轉變,保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因此開展四川藏區農業結構調整研究就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從現有研究來看,有學者認為農業產業結構包括橫向和縱向2個方面,其中橫向結構包括農林牧漁各部門的比重結構,各部門農產品的產品結構,同一農產品的生產結構(品質結構、時間結構等),在縱向上包括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之間的比例關系[1]。也有學者認為農業產業結構不僅是農業生產力層面(部門結構、產品結構、布局結構)的調整,還包括生產要素結構、貿易結構,甚至包括了經濟體制、經營方式、市場結構、城鄉經濟結構等生產關系層面的調整[2, 3]。為了便于指導四川藏區生態農業產業結構研究,從有利于地方政府制定區域農業發展宏觀政策的現實需要,本文選擇狹義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視角,采用灰色預測模型和灰色關聯分析的方法,對1990~2014年四川藏區農林牧漁產值和結構變化進行分析,最后提出四川藏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建議。
2區域概況
四川藏區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帶上,北接青海、甘肅,西連西藏,南鄰云南,東南接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山地,97°26′~104°27′E,27°57′~34°21′N。區域面積約24.97萬,占四川省總面積的51.49,是我國第2大藏區。其行政區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共32個縣(市)、519個鄉鎮。

圖 1 四川藏區行政區劃圖
3研究方法
3.1GM(1.1)
GM模型是灰色系統理論的基本模型,通常采用GM(1,1)作為預測模型。GM(1,1)預測模型是一階、1個變量的微分方程模型,適合于對系統行為特征值大小的發展變化進行預測。GM(1,1)模型是將隨機數經生成后變為有序的生成數據,然后建立微分方程,尋找生成數據的規律,再將運算結果還原的1種方法,其基礎是數據的生成[4]。常用的生成方式有累加生成和累減生成。對GM(1,1)模型進行檢驗的方法有3種:殘差檢驗、關聯度檢驗及后驗差檢驗,具體步驟和公式模型參見相關文獻[5-8]。對于建立的模型是否優良,需要進行模型檢驗,即均方差檢驗和小概率誤差檢驗。一般情況下,均方差C越小越好,而小誤差概率P越大越好,其精度檢驗表如下。

表1 灰色模型預測精度檢驗參照表
3.2關聯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是系統因素分析方法的1種。它解決的問題是某個包含多種因素的系統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它能根據因素之間發展態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來衡量因素間接近的程度,是對系統動態發展過程的量化分析。灰色關聯分析對樣本量的大小沒有太高的要求,分析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規律,而且分析的結果一般與定性分析相吻合,因而得到廣泛應用[9]。

表 2 四川藏區農林牧漁產值表
數據來源:《四川統計年鑒》(1990~2015年)。受統計口徑變化,2003年以前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未做統計。
4結果與分析
4.1農業產業結構現狀
四川藏區堅定不移地走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已成為社會共識。經過民主改革65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四川藏區生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2014年,四川藏區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123.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42.9億元、林業產值7.20億元、牧業產值70.30億元,服務業產值3.50億元。由于四川藏區特殊的地貌環境,發展漁業的先天不足,漁業產值幾乎為零。1990~2014年,四川藏區農林牧漁總產值快速增長,增幅達到1354.23,年均增長11.80,農林牧產值增幅分別為1270.61,1185.71,1355.49,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1.52、11.23、11.80,服務業產值相對增速較慢,僅為8.34%。
從生產部門結構比重變化來看(圖1),1990~2014年,隨著總產值的迅速增長,四川藏區農業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14年,農林牧和服務業產值比重分別為34.62%、5.81%、56.74%和2.82%。其中服務業產值比重下降幅度最大,較之2003年,降幅達到38.95,年均下降4.39。林業產值比重也從2000年的最大值12.72,降至2014年的5.81。農業產值比重1993年處于最大值為44.63,其后隨著總產值的增長,比重逐步下降。牧業產值比重變化較小,大致處于50~61。牧業、農業產值比重相當于林業和服務業一直處于相對較高水平運行。牧業產值比重平均56.08,農業產值比重平均34.92。在四川藏區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中,畜牧業和農業已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成為支撐和帶動藏區農業經濟增長的主力。四川藏區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符合農業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這種調整不僅使農業產業結構自身得到不斷的強化和鞏固,而且對區域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圖2四川藏區農林牧漁產值結構比重變化
4.2農業產業結構關聯度
通過DPS數據處理平臺,進行灰色關聯度計算,由于四川藏區漁業產值幾乎為0,故首先剔除漁業產值數據。數據處理采用標準化變換,分辨系數取0.5。最小差值Δmin為0.00190,最大差值Δmax為0.67854。1990~2014年,總產值與農業產值、林業產值、牧業產值、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關聯系數分別為G(1,1)=0.74648、G(1,2)=0.59197、G(1,3)=0.91276、G(1,4)=0.58114。關聯強度為牧業、農業、林業、服務業,牧業對四川藏區總產值關聯程度最高,服務業最弱。表明畜牧業對四川藏區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是支撐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農業對總產值的影響次之。1990~2014年畜牧業和農業2項占比之和處于85.11%~95.69%,說明四川藏區生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高度重視畜牧業和農業,通過進一步優化2個部門的內部結構,釋放產業活力。林業和服務業對總產值增長的貢獻最弱,林業和服務業已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薄弱環節。因此,四川藏區生態農業應將牧業和農業置于優先發展地位。同時,充分挖掘林業和服務業開發潛力,形成以牧為主,以農為輔,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道路。
4.3農業結構調整方向
根據1990~2014年四川藏區農林牧漁總產值、農業產值、林業產值、牧業產值、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數據,建立GM(1,1)模型(見表3),模擬精度,(其中農業產值模型)。預測模型精度符合要求,可以用于進一步預測2015~2020年總產值、農業產值、林業產值、牧業產值、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數據(見表4)。結果顯示,到2020年四川藏區農林牧漁總產值將達到212.61億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11.86,牧業產值達到132.73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2.24,牧業占比達到62.43,牧業作為主導產業對總產值的貢獻持續凸顯;農業產值達到57.41億元,林業和服務業產值分別增長到13.45億元和5.53億元。
進一步分析2015~2020年總產值與農業產值、林業產值、牧業產值、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關聯程度。其關聯程度分別為G(1,1)=0.83644、G(1,2)=0.56415、G(1,3)=0.88898、G(1,4)=0.47225。從關聯程度來看,牧業產值和農業產值依舊是總產值最主要的增長動力,林業次之,服務業產值最弱。但是與1990~2014年的關聯程度比較發現,服務業產值相關性下降較快,預測降幅達到18.74,其次牧業產值和林業產值也出現小幅下降,而農業產值預測增幅達到12.05。由此表明,傳統以畜牧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正在向農牧并重的結構轉型。但林業和服務業關聯程度下降,表明林業和服務業生產部門現有的生產力結構與發展模式相對滯后,應加快部門內外結構調整,以實現向協調發展轉變。
5對策建議
5.1農業發展建議
5.1.1調整在糧食作物結構適當減少玉米、小麥、青稞的面積,增加馬鈴薯和蕓豆、青豌豆、花豆、黑蕓豆等小雜糧種植面積。通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推廣良種、應用先進技術和機械設備,提高單位

表3 四川藏區農林牧漁業產值預測模型及精度

表4 四川藏區農林牧服務業預測產值
面積糧食產量,穩定糧食年生產總量;加大小雜糧營養與保健功能研究和應用,開發營養保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在適宜區進一步擴大春油菜種植面積,推廣規模種植、機械化播種和收獲技術,瞄準高端市場,生產加工高原有機菜油。
5.1.2拓展蔬菜生產空間擴大蔬菜種植規模,豐富糧菜、果菜、藥菜間套種植模式,增加蔬菜栽培品種,延長蔬菜供應時間,拓寬蔬菜流通渠道,增強安全優質、淡缺上市的核心競爭力。
5.1.3優化水果生產發揮四川省藏區的氣候資源優勢,調整水果種類和品種結構,在最佳生態區域規劃發展甜櫻桃、青脆李、蘋果、梨、釀酒葡萄、獼猴桃、枇杷、草莓等特色水果,改善生產條件,提升種植水平,提高果品采后商品化處理水平,改善貯藏運輸條件,以生產高價值的特色精品果品為目標,以質優取勝,通過合理布局延長果品成熟期,以精品果園助推觀光農業的發展,促進一三產業融合互動,協調發展。
5.1.4培育特色菌藥發揮高原地區夏季氣溫低的優勢,以紅原為中心,建設高原中低溫食用菌生產種擴繁基地,在紅原、松潘、阿壩縣大力發展金針菇等中低溫食用菌產業,建成全國最大的反季節中低溫菌生產基地。生產有機高端產品,以淡缺上市形成強勁的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提升中藥材種植技術,完善中藥材與其他作物的間套種植模式,擴大林下種植和名貴中藥材人工撫育,研究推廣中藥材加工技術,拓寬流通渠道。
5.2牧業發展建議
5.2.1優化牧業體系依托四川省藏區優勢資源,確立“牧草、牦牛、藏系綿羊”三大主體優勢產業,堅持“生態、生產、生活”相結合的原則,加快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建立規范的牦牛、藏系綿羊健康養殖體系,加快形成“牧草—養殖—交易—屠宰—初加工—深加工—物流—品牌—營銷”的現代化產業鏈條,以“牧草、牦牛、藏系綿羊”為核心,打造三大產業集群,構建現代新型草原畜牧產業體系。
5.2.2發展畜產品加工高起點進行園區總體規劃,高標準進行園區基礎建設,高質量抓好園區生態環境,高效能實施園區組織管理,堅持實施“五個一流”戰略舉措,即“構建一流服務平臺,創建一流招商載體,培育一流產業集群,爭創一流畜牧品牌,打造一流特色園區”,圍繞“立足周邊市場、輻射區外市場、爭取國際市場”的發展思想,建設四川省藏區畜產品加工聚集區,發展畜產品加工。
5.2.3培育特色畜產品緊緊圍繞“川藏高原”品牌建設,重點發展“乳制品、肉制品、皮毛制品、骨血制品、生化制品、副產物制品”六大特色產品。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依托區域優勢資源,對接畜產品加工園區規劃,培育扶持龍頭企業,由周邊小市場向國內、國際大市場拓展,走現代化、精品化、品牌化、高端化道路,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與占有率,打造現代草原畜牧“拳頭”產品。
5.3林業發展建議
5.3.1加快特色林業產業發展立足市場需求、自然條件、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大力發展核桃、花椒等特色高效經果林,合理開展林下畜禽養殖、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珍稀樹種培育,適度開發林下野生食用菌類資源,積極發展林下道地中藥材;結合自然保護區和濕地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和鄉村森林旅游發展。
5.3.2擴大林業基地規模利用實施退耕還林、防沙治沙、國家重點功能區轉移支付、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等重點工程的有利契機,按照良種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要求,采取新造、低改或撫育等措施,加快特色水干果、木本(林下)藥材、森林蔬菜等基地建設,完善林區道路、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打造特色現代林業產業基地。
5.4休閑農業發展建議
5.4.1豐富類型,促進產業聚集各地要依據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和市場需求,在現有基礎上,開拓創新農業主題公園等新型模式,促進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積極支持農牧民以庭前屋后等資源為載體發展藏家樂、農家樂。引導在適宜區域發展以拓展農業功能、傳承農耕文化、適宜度假體驗的休閑農莊。結合傳統農耕文化展示,建設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閑農園。支持經營主體協作聯合,著力打造精品線路、特色產業帶和優勢產業群。
5.4.2創意設計,促進文化傳承重視農村文化資源挖掘,強化農業產品、農事景觀、環保包裝、鄉土文化和休閑農業經營場所的創意設計。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產品,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融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按照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理念,加強農業文化遺產和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發展具有文化內涵的休閑鄉村,促進鄉土民俗文化的推廣、保護和延續。
5.4.3提升素質,促進提檔升級加大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將休閑農業講解員、導覽員納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逐步推進持證上崗制度。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充實一批規劃設計、創意策劃和市場營銷人才。加快休閑農業經營場所的道路、水電、通訊、安全防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路標指示牌、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公共衛生間、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等輔助設施。鼓勵因地制宜興建特色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改善休閑農業種養基礎條件,拓展科普展示、示范推廣功能。
5.4.4示范帶動,促進品牌培育鼓勵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要素流動、資本重組和品牌整合,打造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知名品牌。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創建,帶動四川省藏區休閑農業規范有序發展。開展以最美休閑鄉村推介、美麗田園推介、休閑農業星級評定為核心的品牌培育工程。要將誠信理念滲透到品牌建設全過程,提升信用度和競爭力。開展區域性示范點、特色村、星級戶、精品線路等創建與推介活動,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知名品牌。
參考文獻:
[1]李林杰.關于建立農業產業結構評價體系的思考[J].農業技術經濟.2001,(4):7-10.
[2]馮海發.農業結構調整應注意的幾個基本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01,(7):12-15.
[3]張迎春.關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幾個問題[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23(4):285-288.
[4]劉思峰,鄧聚龍.GM(1,1)模型的適用范圍[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5):121-124.
[5]林文浩,章祝華.應用灰色模型GM(1,1)預測福建省農業產值的發展趨勢[J].福建農學院學報.1990,19(3):347-352.
[6]李志強,張麗,陳茂周.山東省國民生產總值預測的灰色模型[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9(2):263-266.
[7]梁守真,李仁東.湖北省農作物播種面積灰色預測[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114-115,119.
[8]李曄,劉芳,袁旭,等.河南省農業結構灰色回歸預測模型研究[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9,25(1):1-4.
[9]譚學瑞,鄧聚龍.灰色關聯分析:多因素統計分析新方法[J].統計研究.1995,(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