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和濤 潘建科 洪坤豪 謝 輝 梁浩東 指導:劉 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廣州,510120)
?
劉軍教授治療筋結類病癥臨床經驗薈萃
黃和濤潘建科洪坤豪謝輝梁浩東指導:劉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廣州,510120)
筋結類病癥是中醫骨傷科臨床常見病癥,臨床纏綿難愈。本文通過總結劉軍教授臨床運用針刀、穴位注射配合功能鍛煉治療各類筋傷類病癥的經驗,旨在進一步豐富中醫特色療法在臨床中的運用范圍,同時為骨傷科醫生治療筋結類病癥提供臨床參考和指導。
針刀療法;穴位注射;功能鍛煉;筋傷;經驗
劉軍教授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羅氏正骨)繼承人、嶺南骨傷科學術流派代表性傳承人、廣州中醫藥大學國家重點學科中醫骨傷科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同時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名醫學術傳承信息化分會副會長、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脊柱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從醫20余載,在“貫通古今,融會中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對嶺南、海派、北派骨傷等學術流派的學習與繼承,跟蹤現代醫學發展前沿,集百家所長,逐步形成了“注重整體,筋骨并重,動靜結合,氣血為先”的學術思想,尤擅長在中醫骨傷科經典理論指導下運用傳統中醫藥療法治療各類骨傷科疾病。筆者將劉軍教授運用針刀、穴位注射配合功能鍛煉治療各類筋結類病癥的經驗報道如下,以期得到臨床推廣和使用。
筋結類病癥是骨傷科常見病癥,主要指由于長期勞損等引起的以四肢經絡、關節、肌肉等處出現“壓痛點”“硬結”“條索”等的一類病癥,臨床主要表現為筋結病灶部位的疼痛不適。筋結的觸診方法主要通過指腹在疼痛部位進行滑動揉按、撥動[1],當觸及明顯硬結、條索,或醫者指下伴有彈響聲,且患者酸痛感明顯時,即可進行“筋結”病灶定位。臨床上多種疾病均可出現筋結類病癥,如頸腰椎病、肩周炎、膝骨性關節炎、肌筋膜炎等。
本病歸屬于中醫“痹癥”范疇,目前西醫治療多以消炎止痛等對癥治療為主,遠期療效欠佳。中醫藥治療筋結類病癥有其獨特療效,且方法多樣,臨床復發率較低。劉軍教授運用針刀療法、穴位注射配合功能鍛煉治療此類病癥,取得較好療效,現將治療經過及體會總結如下。
2.1針刀療法針刀療法是祖國傳統中醫藥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各種原因造成的軟組織長度短縮、張力增高、相對運動受限、腔隙壓力增高等影響病變軟組織附近血管、神經、關節等的病變具有較好療效[2]。臨床常用于治療肩周炎、腱鞘囊腫、網球肘、腰椎間盤突出[3]等多種以局部形成硬結伴壓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而筋結類病癥往往表現為肌肉軟組織、經絡、關節等處的局限性硬結或條索,故運用針刀療法治療筋結類病癥療效確切。1)針刀療法適應證:劉教授認為針刀療法主要適用于長期肌肉、關節勞損或外邪阻滯經絡引起的以局部軟組織出現“硬結”“條索”等筋結病灶,伴有疼痛不適等癥狀的一類病癥。劉教授認為“久病致瘀”,長期肌肉勞損或外邪阻滯經絡,日久不愈,常有經絡瘀滯之病機,臨床上針刀療法對此類患者療效較佳。但應排除嚴重貧血,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疾病者。2)針刀療法的操作要點:根據治療部位選取合適的體位,頸肩部通常取俯臥位或坐位,腰背部、四肢背面通常取俯臥位,四肢前面通常取仰臥位、坐位。操作點選擇:根據患者主訴在疼痛軟組織部位找到陽性壓痛點或可觸及“筋結”“條索”的位置,用龍膽紫進行標記。具體操作: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局部消毒,戴無菌手套,鋪無菌巾,用5 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2~3 mL及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先在操作點部位做皮丘局麻,然后沿條索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小針刀從局麻注射處以刀口線與肌肉條索平行或結節垂直的方向迅速刺入皮膚,繼而緩慢向深層刺入至條索或筋結部位,沿條索方向進行縱向分解和剝離,筋結可直接作切開處理。針刀操作完畢沿進針方向緩慢退出,再次進行消毒并用無菌紗布覆蓋、膠布固定。針刀治療完畢,用魚際揉法、掌根揉法或指揉法對條索或筋結部位進行揉按以便進一步疏通經絡。3)注意事項:針刀操作前應充分熟悉病變部位解剖,避開重要血管、神經等;針刀操作全程必須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以避免感染等并發癥;對肌束或條索進行分解剝離時,應盡可能沿肌束或條索縱軸進行,避免切斷肌束;嚴格掌握針刀治療筋結類病癥的適應證;操作過程中患者出現大汗、心慌、心悸、乏力甚至暈厥時應立即停止操作,及時出針并進行搶救。
2.2穴位注射療法穴位注射療法是以經絡學說為指導,將經絡、腧穴及藥物效應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在人體穴位或特定病變部位注入藥液或無菌注射用水等以治療疾病的一種中醫特色療法。穴位注射療法既發揮了腧穴作用的特異性,同時也將穴位與藥物的相互作用發揮到最大。其有效性已經得到大量臨床研究證實,在穴位選擇適當的前提下,穴位注射可以產生與靜脈注射等同或更強的藥效,其可以將藥物療效放大化,使藥物療效顯示出高效性[4]。維D2果糖酸鈣注射液中維生素D2與體內鈣磷代謝及內分泌、心血管、植物神經系統等具有密切聯系[5],對調節鈣磷等缺乏引起的肌肉扳機點及腧穴部位疼痛有較好療效,維生素B12具有營養神經、肌肉等功能,二藥合用配合針刺效應,對因長期勞損等引起的肌肉附著點疼痛、陽性壓痛點等的治療具有良好療效。穴位注射能減少不良反應,針藥結合的方法能明顯提高藥效,且具有放大藥效作用,少量濃度的藥品注射后就可以達到或超過肌肉注射甚至靜脈注射的效果,而且時間更短[6],并且無不良反應。,針刺穴位可改善周圍循環功能,激發感傳功能,改善肌力及肌張力狀態并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穴位注射可作為藥物注射的新途徑,這樣能減少藥物用量,同時提高療效。1)穴位注射適應證:同針刀療法適應證,主要適用于長期肌肉、關節勞損或外邪阻滯經絡引起的以局部軟組織出現“陽性壓痛點”或“硬結”“條索”等筋結病灶,伴有疼痛不適等癥狀的一類病癥,如肩周炎[7]、肌肉勞損等局部有硬結者。2)穴位注射療法的操作要點:體位選擇:同針刀療法。操作點選擇:根據患者主訴在疼痛軟組織部位選取臨近腧穴,或找到阿是穴,即陽性壓痛點或可觸及“筋結”“條索”的位置,用龍膽紫進行標記。具體操作: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局部消毒,戴無菌手套,鋪無菌巾,用5 mL注射器抽取維D2果糖酸鈣注射液1~2 mL及維生素B12注射液1 mL,垂直腧穴或阿是穴的方向迅速進針,回抽無血液后緩慢注入藥液。操作完畢沿進針方向緩慢退出,再次進行消毒并用無菌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穴位注射治療完畢,用魚際揉法、掌根揉法或指揉法對腧穴或筋結部位進行揉按以便促進藥液迅速擴散至病所,同時進一步疏通經絡。3)注意事項:穴位注射操作前應充分了解病變部位解剖,避開重要血管、神經等;穴位注射操作全程必須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以避免感染等并發癥;肩背部行穴位注射操作時應嚴格控制進針深度,防止損傷肺部以引起氣胸等;操作過程中患者如出現大汗、心慌、心悸、乏力甚至暈厥時應立即停止操作并進行搶救;同一部位穴位注射2次未見明顯療效,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選用針刀等進行治療。
2.3功能鍛煉隨著人們對健康認知能力的提升,“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而以運動為代表的功能鍛煉已逐漸成為廣大人群防病保健的重要方式以及臨床各科疾病患者促進身體康復的重要手段。運動療法具有加速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痙攣及炎性反應,減輕肌肉勞損疼痛等作用[8]。劉教授認為功能鍛煉不僅對患病人群康復有較為顯著的幫助,在改善亞健康狀態以及眾多疾病的預防中也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劉教授強調功能鍛煉要適量,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在鍛煉方式選擇上要用辨證的觀點,根據個體差異選擇合理鍛煉強度、頻率等,唯有不斷運動才能保持生命之樹常青。有研究認為功能鍛煉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壓迫和不良刺激,使組織血供得到改善,從而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就是說,生物—旦和周圍環境的對立統一運動停止,生命就停止了。劉教授在臨床實踐中常用的功能鍛煉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健走運動:劉教授提倡健走運動應該個性化,每個人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來設計健走的路程和時間,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要求挺胸收腹,下頜微收,肘部彎曲呈85~90度,手掌自然握空拳,手臂前后擺動約45度,全身呈放松狀態,步子邁開,并鍛煉至微微汗出為佳,推薦時間每次在30 min左右。臨床采用健走運動療法治療筋結類病癥有較好療效,健走運動可使全身肌肉組織得到充分運動,同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通則不痛,故可用于治療筋結類病癥。此外,健走運動對于頸椎病、肌肉勞損、肩周炎、膝骨性關節炎等退行性疾病亦有較好療效。2)八段錦對于長期伏案工作的頸肩腰背酸痛患者,劉教授尤為推薦八段錦運動。持續工作45 min左右即應進行適當放松,例如進行八段錦功法的“雙手托天理三焦”“五勞七傷往后瞧”鍛煉,劉教授認為,在八段錦鍛煉的過程中,由于四肢的充分屈伸運動及頸部的充分旋轉活動,勞損的肌肉可以得到適度的牽拉刺激從而得到緩慢修復,頸肩腰背部肌肉能保持恰到好處的放松,對于長期久坐引起的頸肩腰背疼痛及肌肉勞損引起的局部筋結類病癥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某,女,58歲,因“左膝關節外側疼痛半年余”于2015年9月22日就診,自訴左膝關節外側時有酸痛不適,活動后加重,上下樓時尤為明顯,痛點固定不移,予按摩或熱敷后疼痛有所緩解,既往服用塞來昔布膠囊等抗炎止痛對癥治療,短期療效尚可,但遠期療效欠佳,上述癥狀反復發作,故來我院門診就診。查體:左膝關節外側可觸及一長約3 cm條索狀硬結,壓痛(+),舌淡暗,苔薄白,脈沉細。輔助檢查:左膝關節X線片提示:左膝關節退行性改變,未見明顯骨折征象。凝血功能等未見明顯異常。結合患者病史、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結果,考慮膝關節周圍肌肉長期勞損,久病致瘀,瘀阻經絡,氣血不暢,不通則痛,故而引起膝關節外側酸痛不適。中醫診斷:痹證,癥屬:氣滯血瘀證。治以小針刀局部軟組織松解術,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消毒鋪巾后,予局部注射鹽酸利多卡因2 mL及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局部浸潤麻醉成功后,取合適大小的小針刀沿局部麻醉點緩慢垂直刺入至硬結部位,刀鋒沿條索方向進行粘連松解,術后予常規消毒包扎,并用指揉法揉按施術部位以促進血液循環及藥物擴散,加強藥物的吸收及粘連的松解程度。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八段錦練功,囑其每日練功1~2次。
二診:2015年9月29日。患者訴經小針刀治療配合八段錦練功后左膝關節酸痛癥狀已明顯緩解,余無特殊不適。查體:左膝關節外側未觸及明顯條索狀硬結,壓痛(-)。囑患者自行揉按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并每晚熱敷1次。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針刀療法、穴位注射均為中醫特色療法,臨床對多種病癥均有較好療效,以其簡便廉驗的優點而深受廣大患者喜愛。現代研究證明,小針刀治療通過松解肌肉、筋膜等的攣縮、粘連,可以恢復局部軟組織的平衡,從而達到生物力學的平衡,進而發揮良好的功能。同時,小針刀治療兼具針刺效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炎性物質,減輕疼痛[9]。劉教授認為:針刀治療前使用利多卡因及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混合進行局部浸潤麻醉,既能起到局部麻醉作用,同時又能快速消除炎性反應、解痙止痛,阻斷炎性反應刺激引起疼痛。故小針刀治療兼具針刀、針刺、藥物治療的三重療效。無獨有偶,劉教授認為穴位注射亦具有針刺、藥物的雙重療效,臨床上多選用維D2果糖酸鈣注射液及維生素B12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治療,現代研究證明,維D2果糖酸鈣注射液中維生素D2與體內鈣磷代謝及內分泌、心血管、植物神經系統等具有密切聯系,對調節鈣磷等缺乏引起的肌肉扳機點及腧穴部位疼痛有較好療效,維生素B12具有營養神經等功能,二藥合用配合針刺效應,對因長期勞損等引起的肌肉附著點、陽性壓痛點等的治療具有良好療效。在上述針刀或穴位注射治療基礎上配合健走運動或八段錦的功能鍛煉,內外兼治,故療效較佳。
[1]張絢紅,陳道洪,馮躍.針灸推拿“筋結”處治療頸椎病臨床經驗[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8):57-58.
[2]張義,郭長青.針刀醫學的學科屬性[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28):5297-5300.
[3]葛恒清.針刀治療對促進腰椎間盤突出后自然吸收現象的臨床觀察[J].世界中醫藥,2011,6(6):506-507.
[4]陳佳娟,李劍勇,楊亞軍,等.穴位注射的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2):3180-3184.
[5]林曉瓊.維D2果糖酸鈣穴位注射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40例[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1(9):663-665.
[6]李孟漢,郭義.穴位注射研究進展與展望[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0):69-72.
[7]李黎.伊痛舒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臨床效果探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3):127-128.
[8]陳崇華.腰背肌鍛煉防治腰椎間盤突出癥作用的研究進展[J].頸腰痛雜志,2005,26(5):393-394.
[9]彭宏,王化京,符孔龍.小針刀配合封閉治療臀中肌筋膜綜合征[J].中醫正骨,2001,13(4):54.
(2016-02-25收稿責任編輯:張文婷)
Professor Liu Jun′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Tendons Knot Disease
Huang Hetao, Pan Jianke, Hong Kunhao, Xie Hui, Liang Haodong (Advisor: Liu Jun)
(DepartmentofOrthopedics,SecondHospitalAffiliatedto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120,China)
Tendons knot disease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in orthopedics of TCM an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cure. This article is to summarize Professor Liu Jun′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using acupotomy, acupoint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in treating various types of rib injury diseases, in order to further enri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 and guidelines for orthopedic physicians for the treatment of tendon knot diseases.
Acupotomy therapy; Acupoint injection; Functional exercise; Muscle injury; Experience
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科學技術研究專項項目(編號:YK2013B2N19)
黃和濤(1991.09—),男,廣州中醫藥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從事中醫藥治療骨關節疾病研究,E-mail:772873089@qq.com
潘建科(1988—),男,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住院醫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中醫藥治療骨與關節退變及損傷研究工作,E-mail:panjianke0324@126.com
R249.2/.7;R244
B
10.3969/j.issn.1673-7202.2016.0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