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曉捷 朱慧郅 陸國岐 路鳳琴 陸 奕
(上海市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上海201199)
?
閔行區蔬菜產銷現狀調查與發展思路探索
偶曉捷朱慧郅陸國岐路鳳琴陸奕
(上海市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上海201199)
聯系電話:021-54721930。
為更好地完成上海市政府下達的蔬菜生產任務,進一步提升閔行區蔬菜產業整體水平,促進蔬菜增效、菜農增收,2015年初我們對閔行區蔬菜產銷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現總結如下。
2014年閔行區蔬菜種植面積915.78hm2,其中綠葉菜面積676.5hm2,全年蔬菜播種面積4351.6hm2次,復種指數達4.8,全年蔬菜在田面積比96%左右,全年蔬菜總產量65500t左右,全年綠葉菜產量56500t。全區有蔬菜配送企業13家,配送各類單位602家,年配送各類農產品2.8萬t,銷售額1.65億元。
2.1產銷組織主體
目前,閔行區蔬菜合作社以園藝場和營銷企業組織生產模式為主,隨著土地不斷流轉,散戶種植面積不斷縮減。園藝場組織生產的合作社以老場居多,如永豐蔬菜合作社、匯良蔬菜合作社等,這些合作社以閔行本地人為主,蔬菜種植水平較高,經驗豐富。營銷企業組織生產的合作社有城市蔬菜合作社、正義蔬菜合作社、恒孚蔬菜合作社、敏順蔬果合作社、谷裕蔬果合作社等,它們依靠銷售帶動蔬菜種植,表現出年輕化、多元化的特點,蔬菜生產目的性強,相對單位產值也更高。
2.2生產管理模式
閔行區蔬菜種植管理上主要分為基地生產和“基地+農戶”兩種模式,隨著農業勞動力日趨緊張,基地生產模式的合作社逐步向“基地+農戶”模式轉變。“基地+農戶”模式在管理上采用“兩頭統、中間包”的方式,即農藥等主要生產投入品由合作社統一供應和統一管理,蔬菜產品做到統一檢測和統一上市,中間生產環節承包給農戶,通過生產過程檔案記錄和植保員簽名制度等方式加強安全監管,目前該模式較適合閔行區蔬菜生產現狀。
2.3銷售模式
閔行區蔬菜合作社的銷售模式主要有伙食團體(加工企業和食堂)配送、無終端市場(批發市場、田頭交易)銷售、農社對接等,此外個別企業也采用超市賣場配送模式以及電商等創新銷售渠道,以伙食團體配送以及無終端市場銷售居多。(1)伙食團體配送模式:合作社組織產品進行粗加工(即去根、去老葉等),整理包裝后配送到賓館、飯店、工礦企業、大中院校等伙食團體進行銷售,除配送蔬菜外,還配送其他農副產品。如虹橋園藝場、正義園藝場等一些龍頭企業有長期的客戶,此模式銷售容易成規模,效益可觀。(2)無終端市場銷售模式:合作社組織職工、社員進行生產,并將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直接送到蔬菜批發市場或者等小商小販上門收購,一般沒有自己配送的渠道,這種模式以老的園藝場和合作社為主。雖然沒有固定的客戶,但園藝場或合作社與蔬菜批發市場和蔬菜商販合作關系穩定,銷售成本低廉,收益可佳。(3)農社對接:農社對接項目是近年來閔行區大力推進的重點實施項目,成效顯著。據統計,2014年全區有10家蔬菜生產企業參與該項目,進駐社區195個,供應次數1.5萬多次,銷售總量3480多t。該模式目前運行效果良莠不齊,由于不同社區消費水平差異,合作社之間盈虧差別較大,最主要原因是人工和運輸成本較高,個別老小區的社區供菜因虧損過大難以正常維持。
3.1生產成本
蔬菜生產成本主要包括每年的土地流轉費、人工費以及種子、肥料、薄膜等農資費用。土地流轉費各鎮有差異,平均每667m2為1000~1400元,政府已出臺了補貼政策;人工成本較高,達6000元/人/ 667m2/年左右,并有繼續增長的趨勢;農資成本為5200元/667m2/年左右,政府補貼50%左右,但肥料、種子等補貼量不能完全滿足需要,還需全額采購一部分。
3.2銷售成本
銷售成本一般和銷售模式有關,以配送為主的合作社銷售成本主要是運輸和人工支出,銷售環節平均人工成本1700元/人/667m2/年左右、運輸成本300元/輛/d,部分蔬菜企業有自己的店鋪,店面租金(入場費)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蔬菜電商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前期投入巨大。
3.3產銷效益
一般蔬菜合作社平均667m2產值12000~15000元,生產成本12000~12600元,銷售成本2000元左右,各項政策補貼大約1600元/667m2/年,合作社平均每667m2效益1600~2000元。
4.1蔬菜合作社專業化程度不高
經過幾輪土地流轉,閔行區蔬菜規模化程度已有大幅提高,但專業化程度不高。多數合作社種植的蔬菜品種多且雜,缺少特色品種或優勢品種,在產品銷售中沒有品牌優勢。專業化程度不高還造成了蔬菜機械化推廣應用進展緩慢,目前蔬菜生產上缺少勞動力的現狀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得到改善。
4.2茬口安排不合理
主要表現在復種指數太高。據2014年統計,閔行區蔬菜的復種指數已達到4.8茬。高復種指數造成土壤連作障礙加劇,土壤肥力不足,陷入過量施用化肥、土壤鹽漬化的惡性循環,農產品質量提升難度加大。
4.3蔬菜生產標準化推進緩慢
蔬菜生產標準化是蔬菜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受到了各級農業部門的高度重視。但由于蔬菜市場規范不夠,沒有明確的蔬菜標準和產品分級要求,合作社對標準化建設的內部動力不足,只靠政府推動難度較大。目前市場上蔬菜產品質優價不優的現象,反過來也成為實行蔬菜標準化生產的最大障礙,導致一些主推技術、主導品種推廣應用緩慢。
4.4農業補貼政策項目落實不及時
閔行區的農業補貼政策覆蓋廣、補貼項目眾多、補貼資金量大,但有時項目執行程序復雜、流程長,這也是農戶們反映比較多的問題。農業季節性很強,程序復雜、流程長會造成補貼延誤,給農戶帶來損失。另外,一些聯合項目非農口資金難以落實,比較突出的是農社對接項目,參加的合作社普遍反映鄉鎮配套資金部分沒有落實,減小了農業企業進社區的積極性。
4.5有影響力的地區性品牌缺失
本地的農產品在市場上的認可程度低,農業企業還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合作社間缺少互信合作,沒有形成本地的品牌體系。可進一步發揮區蔬菜行業協會的作用,定期組織規模化的閔行農產品推薦會,搭建產銷合作平臺。
4.6產銷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蔬菜產銷成本中人工成本占60%左右,其中生產環節平均人工成本6000元/人/667m2/年左右、銷售環節平均人工成本1700元/人/667m2/年左右,加上農資成本5200元/667m2/年左右、運輸成本300元/輛/d,產銷成本居高不下。店面租金、入場費、電子商務等費用也逐年上漲。
(1)加強蔬菜產業組織化、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推進“一場一品”標準化生產和蔬菜機械化示范應用,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效率。(2)建設本地農產品大品牌體系:建議由政府部門牽頭、協會運作,設置嚴格的準入門檻與退出機制,將本區標準化農業企業統一納入大品牌體系,使得產品質量有信譽保障,從而逐步形成地區性的著名商標,體現品牌優勢,實現地產蔬菜質優價也優。(3)發展電子商務:利用目前發展迅速的各種電子信息平臺,建立全區農業企業共享的電子商務平臺,結合電子商務平臺還可在合適的社區、寫字樓、辦公樓聚集地設置蔬菜自動銷售柜等。(4)農社對接要進一步整合優化資源:與農業企業對接的社區要求盡量集中成片,并借助社區居委、物業等力量,開展定點的銷售工作,減少農業企業銷售人工和運輸成本的支出。(5)加強蔬菜“四新”技術推廣和質量監管:進一步推廣科學輪作制度,鼓勵適當的休耕和土壤處理,繼續開展農藥、化肥的“雙減”工作,做好農業投入品的溯源監管及產品質量監測。(6)加強宣傳培訓:在做好生產技術培訓的基礎上,對農業企業員工進一步開展農產品營銷、電子商務技術等方面的培訓。(7)規范市場:聯合商業部門,進一步規范蔬菜市場,加強市場準入制度建設,同時著手制定蔬菜產品分級標準,進行小范圍試點。(8)優化農業補貼政策執行方法:對于種子、肥料、農藥等物化補貼項目,相關部門要緊跟農時,服務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