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強 曹建榮 李炳友 張曉強
(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中心,陜西漢中 723000)
關于漢臺區畜牧業精準扶貧的調研報告
劉永強 曹建榮 李炳友 張曉強
(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中心,陜西漢中 723000)
近年來,產業扶貧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畜牧產業又是農村家庭經濟的第二大產業,本文深入調查了畜牧產業現狀和發展潛力、適宜于發展的養殖種類和組織模式,提出了漢臺區畜牧產業以肉牛養殖為主的精準扶貧的主要思路、具體路徑和政策建議,對于當前開展的精準扶貧和扶貧攻堅戰略,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畜牧業;扶貧;調研
漢臺區地處漢中市中部,國土面積556km2,畜牧產業體量不大,但畜禽養殖種類比較齊全,集約化、專業化程度較高,對市場價格反應靈敏,屬于典型的城郊型畜牧業模式。
據統計,2016年全區有養豬戶2478戶,存欄60627頭;肉牛1480戶4906頭;奶牛83戶826頭;羊229戶7485只;雞5926戶729536只;鴨、鵝和其它種類養殖戶變化不大,但多為散養戶。全區登記注冊的養豬場有43家,養殖量占70%以上,其它均為適度規模戶,零散養豬戶很少;蛋雞規模化程度較高,已有1萬只以上的自動化養雞場4家,其余大多為千只以上的適度規模養雞戶;肉牛、肉羊產業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把養殖戶作為職業,起步至少要有一定的規模。隨著現實的考驗和時間的推移,規模化程度將會得到逐步提高。
漢臺區屬漢中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55.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9.5萬人),共轄14個鎮(辦事處),涉農鎮辦9個,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547元。漢臺區2016年確定畜牧產業扶貧的涉及7個鎮(辦事處)的48個行政村。經過調查,這些貧困戶致貧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幾乎各占三分之一:因病致貧、缺乏勞動力、因年老(70歲以上)失去勞動能力的無助老人。若每戶有一人常年在外打工,按漢中市最低工資1500元/月計算,年收入18000元,加上農村承包土地的收入,越過年人均2950元的貧困線不是什么難題。
我區地域面積較小,僅556km2。除城區和316國道以南及漢江河以北、褒河以南的限養區和禁養區外,適宜養殖的區域面積非常有限。其次,隨著漢江、褒河沿岸污染源治理工作的深入和推進,我區早在2013年就劃定了沿漢江3km之內為禁養區,316國道以南、108國道以北為限養區。加之城鎮化建設在不斷擴展,西漢高速、十天高速、西漢高鐵和寶巴高速的建設,畜牧業在我區的發展空間在逐步縮小。宜養區僅限在武鄉、漢王、徐望及老君和宗營部分鄉鎮,養殖用地日趨緊張。但是,漢臺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屬典型的稻麥兩熟區,是國家糧油生產基地,農作物秸稈豐富,特別是我區的丘陵地區玉米種植面積在8萬畝以上,全年可以利用的農作物秸稈15萬t,發展舍飼肉牛有較好的飼草資源。發展肉牛養殖不但能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還能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同時能有效緩解政府秸稈禁燒工作的壓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且在漢臺區投資建設規模肉牛場(公司)有以下客觀存在的優勢:
3.1 肉牛養殖發展前景廣闊
(1)價格穩定,市場風險小。據畜牧業務部門統計資料顯示,長期以來,牛肉價格沒有出現過巨大的波幅,價格一直保持比較穩定持續的上升通道,相對于其它畜產品巨大的價格波動幅度來講,肉牛養殖市場風險低,是一項效益穩健的養殖項目。
(2)抗病力強,疾病較少,管理粗放,易于飼養。牛是反芻動物,食草經過反芻、倒沫、促使體格健壯,患病概率低,比飼養豬、雞等動物省事省心,只要有農作物種植、簡易圈舍,大部分農村家庭都可從事肉牛養殖,其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3)飼養成本較低,養殖效益顯著。牛是草食動物,圈養以食用農作物秸稈為主。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糧食利用率高,而糧食作物的秸稈利用率較低,為發展養牛提供了方便條件。秸稈通過肉牛“過腹還田”可以促進種植業發展,形成畜多糧多秸稈多的良性循環,為生態型農業開辟一條新路。若按耕地年產1000kg/667m2秸稈,每飼養1頭肉牛可消耗0.2hm2秸稈。據調查,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肉牛雜交后代的體重在200日齡可以達到200kg,400日齡可以達到400~500kg,平均日增重1000g以上。按目前市場價格28~30元/kg計算,一頭500日齡(16~18月齡)的育肥牛至少可以獲得1.4萬元的收益,除去養殖成本,凈收益可達3000~4000元,是農業增收、農民致富再好不過的門路。
(4)牛肉食品的安全性有保障。肉牛以食草為主,牧草更接近大自然,其特殊的消化生理結構決定了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極少用藥物治療,不存在藥物殘留問題,食品安全性大大提高,符合現代的消費要求。
(1)地理位置優越。漢臺區是陜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屬西北地區欠發達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常年平均氣溫9.7~13.3℃,降水量900~1100mm,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為稻麥兩熟的優生區,農作物秸稈與飼草資源豐富,適合發展養牛產業,且有廣闊的產品銷售市場。
(2)飼草資源豐富,有利于發展養牛產業。漢臺區作為國家生態農業示范區,地域面積556km2,有耕地2.33萬hm2,其中水田1.33萬hm2,優質的玉米秸稈在5333.33hm2左右,年生產農作物秸稈15萬t,可以養牛至少3萬頭。同時,可以有效緩解政府每年在夏、秋收獲季節片面要求農民禁燒秸稈的工作壓力。
(3)技術支撐體系完善。漢臺區建有配套完善的區、鎮兩級牛冷凍精液人工授精網絡站,不必飼養種公牛,優良肉牛冷凍精液常年可以從省級家畜良種站直接購買,良種繁育體系健全、功能完整。
(4)市場需求旺盛。據市場調查,近年來我區牛肉消費量增長較快,而且60%依靠外調,從肉品價格持續上升的勢頭看,市場對牛肉的消費需求旺盛的態勢不減,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所以,在我區發展肉牛養殖可就地屠宰銷售。
(1)漢臺區政府對養牛業非常重視,支持土地流轉,在土地使用方面作為農業用地的優惠;有堅強有力的場區規劃、圈舍建造、疫病防控、飼養管理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技術支撐,能確保肉牛的健康養殖。
(2)漢臺區每年一定數量的副食品調價基金發展養殖業,省政府從2014年起每年將投入1億元資金發展牛羊產業,只要能達到年出欄100頭肉牛的規模就可以得到項目扶持。
我區目前畜牧業的規模化程度較高,畜牧業投資成本較高,加之城市周邊勞動力成本高、靈活就業機會多。如果讓貧困戶直接投入畜牧業,量少了不能專人飼養,量大了又一時投資不起,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都跟不上當前發展水平,因陋就簡難以實施先進的生產技術,市場行情好時可能會勉強維持,市場行情差時還有可能虧損,不但不能脫貧,反而使貧困雪上加霜。同時就地扶持零散的畜禽養殖戶,不符合當前畜牧業發展方向,不符合新農村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新理念,村莊養殖污染難以治理,臟、亂、差現象難以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同時,散養戶的養殖環境千差萬別,養殖技術和養殖水平參差不齊,產品質量難以保證。隨著養殖業生產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逐步實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所以,我們認為在漢臺區開展零散畜牧養殖的方法扶貧是不可行的。
通過調研,我們認為在我區以畜牧業特別是肉牛養殖為主的扶貧方式只有提供有利條件、吸納企業或投資人開展規模養殖,為無技術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如漢臺區徐望鎮瑞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現存欄肉牛218頭(其中母牛65頭),就近吸納長期農民工5人,臨時或季節性勞動力10人(飼草收貯、加工等),有效地帶動了農民致富。
畜牧業精準扶貧在漢臺區不宜采用給貧困戶零散投放2頭豬或5只羊的方法,一是規模太小,即使盈利收入太少,難以擺脫貧困;二是貧困戶沒有經過系統培訓,技術水平低,養殖效果不會太好;三是貧困戶資金投入不足,養殖設施設備簡陋,先進技術難以施行,與規模養殖場在同一市場上競爭,幾乎沒有優勢可言,很難脫貧;四是貧困戶大多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且多為六〇三八人員(老人和婦女),缺乏相應的勞動能力,即使從事畜牧養殖,養殖量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形成規模,即或能為家庭帶來少量的貼補,但若將此作為脫貧項目顯然是不可行的。只有開拓適合發展養殖的土地和環境,制定有關發展養殖業的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各方面的資金投入,建立高水平標準化、專業化養殖場或公司,就近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到養殖場或公司打工(就業);或是以自然農戶為單位,利用農村家庭現有的基礎條件,從養殖一頭母牛開始,不斷壯大、滾動發展3年以上,就可以達到真正脫貧,這才是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的有效方法。
[1] 張曉強,曹建榮,廖勝華.漢臺區畜牧業發展現狀與思考[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