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平郭 劍
(1.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勛旺鄉畜牧獸醫站,云南勛旺 666103;2.云南省臨滄市云縣幸福鎮畜牧獸醫站,云南幸福 675801)
淺談特色生態本地小黃牛產業發展趨勢
陶志平1郭 劍2
(1.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勛旺鄉畜牧獸醫站,云南勛旺 666103;2.云南省臨滄市云縣幸福鎮畜牧獸醫站,云南幸福 675801)
發展特色生態養殖產業,是目前產業扶貧和精準扶貧必經之路,也是畜牧業發展的本質。經充分調查研究,景洪市勛旺鄉將全面發展本地小黃牛產業鏈建設,增強景洪市小黃牛產品及附加產品在國內、省內、市內等市場供應的保障能力及競爭力,提高生態小黃牛養殖產業效益,促進養殖戶養殖規模擴大經濟增收。
小黃牛;生態;養殖;產業鏈
近年來,我國肉牛養殖業的發展得到重視,中央財政投入逐年增加,包括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肉牛良種補貼、秸稈養牛項目等。同時,各地區也陸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進當地養牛產業戰略轉型。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的秸稈有效利用率不足50%,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粗飼料資源,大力發展養牛業。
1.1 肉牛市場需求量持續增加
2015年,全國牛肉總產量為700萬t,人均占有量為5kg/年;世界人均牛肉擁有量為10kg/年,發達國家人均牛肉擁有量為50kg/年。但是我國的牛肉人均占有量與世界人均水平相差2倍,與發達國家相差整整10倍。針對云南市場而言,牛肉產量較低;2015年,牛肉產量35萬t,人均7.5kg/年;另一方面,本地肉牛(本地小黃牛)更是供不應求。目前昆明屠宰市場僅有15%的云南本地黃牛肉,多為定點供應酒店、清真寺等單位,市場難以買到。貨緊價揚將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肉牛市場的主要特點。
1.2 發展特色生態小黃牛符合人們消費趨勢
我國肉食結構以豬肉、雞肉占絕對優勢,牛肉所占比例過低。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識增強,牛肉及其制品因其無污染、低膽固醇、高蛋白、高能量、營養豐富等特點,使市場對牛肉的需求將進一步加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結構將發生較大的變化,牛肉的消費量將逐漸增加,特別是本地小黃牛應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1.3 本地小黃牛市場穩定,價格高
近幾年我國生鮮牛肉產品價格呈現逐年增長,從2005年的16.8元/kg增長到52.5元/kg,導致牛肉價格一路猛漲且持續在高位運行;而景洪市內及各個鄉鎮本地黃牛的鮮肉一路飆升至現在75元/公斤。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尤其老百姓逐漸認識到吃牛肉的好處了,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逐步發揮作用。
加快發展本地黃牛產業,是調整景洪市畜牧業內部結構,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必然選擇。發展節糧型的黃牛養殖產業,不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而且能有效延伸特色種植業、旅游業等產業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也是落實國家扶貧政策加快推進精準扶貧攻堅,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打造特色生態本地小黃牛產業鏈加快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建設,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
2.1 提高飼草飼料利用水平
充分利用人工草地、改良草地、撂荒地、農閑地發展優質高產牧草種植,強化草地管理,提高牧草產量和品質。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玉米秸稈、甘蔗稍等資源,科學配置精料補充料,建立青、精、粗合理搭配,互為補充的飼草料供應體系。推廣“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實施退耕還草、糧草輪作、果草間作、林草間作、農閑種草,實現農牧良性循環,提高飼草飼料利用率。
2.2 發展飼料加工業
鼓勵相關養殖企業、合作社、養殖大戶收購牧草和秸稈,運用“三貯一化”(青貯、微貯、酶貯、氨化)等技術對飼草料進行初加工和深加工,拓展飼料來源。扶持建設一批優質牧草加工企業,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飼料配制技術等研究,積極發展肉牛專用飼料加工。
2.3 建設生態養殖行業鏈
(1)大力推廣優良肉牛品種進行凍精改良,根據勐旺鄉有利的自然資源條件及生產水平,可選擇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屠宰率高的云嶺牛做為勐旺鄉乃至景洪市主要優良肉牛品種進行改良。
(2)全力推進本地黃牛繁育行業發展,對畜牧推廣單位、龍頭企業的生產繁育設備升級改造,加強人員技術培訓,全面推廣凍精技術、胚胎移植技術,短期內能夠滿足養殖數量需求。
(3)打造基地建設,基地帶農戶的產業結構鏈,積極引入肉牛產業鏈完善的龍頭企業在勐旺開展基地建設,培育壯大優質中高端牛肉產品生產基地,形成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4)建設與養殖規模匹配的牛糞處理項目,采用沼氣池+自然處理、資源利用、污水深度處理等模式,大力開展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現小黃牛生產與糞污防治同步推進,提高種植業有機化水平,促進種養循環,保證勐旺鄉優良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1)創建勐旺鄉生態小黃牛品牌,構建牛肉市場銷售鏈。同時由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申報創建勐旺本地黃牛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力爭到2020年成為云南省馳名商標。
(2)通過展會、廣告、媒體、互聯網+、旅游商品等方式對勐旺本地小黃牛產業開展宣傳,吸引中高端牛肉需求客戶群體。
(3)加強養殖戶市場經濟意識培訓,提高養殖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4.1 良好的自然條件
勐旺鄉土地總面積766km2,年平均氣溫18.9~19.7℃,年平均日照在1875h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650mm左右。境內水量豐富、日照充足,飼草資源潛力巨大,氣候適宜牧草和飼料作物生長,地理位置區位優勢明顯,有利于小黃牛養殖、疾病防治工作開展。
4.2 相對滯后的經濟條件是發展小黃牛養殖的動力支撐
(1)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將使社會資本及養殖積極的貧困農戶發展小黃牛產業的熱情高漲,生產潛力會不斷釋放。
(2)本地小黃牛產業的發展,能有效的解決就業問題、解決部分困難村民解決增長問題。
(3)勐旺鄉相對滯后的經濟條件是發展本地小黃牛有著依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再加上獨特草山、草坡、原始森林、灌木林、農田閑置及農作物秸稈等豐富的飼草飼料資源發展本地小黃牛產業及其有利。
4.3 傳統養殖的社會習慣是快速發展小黃牛養殖的基礎支撐
(1)當地群眾對養牛具有根深蒂固的特殊感情和文化習俗傳承,養殖積極性較高。
(2)發展小黃牛養殖,是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脫貧致富的最佳方式,生態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1)加大有關項目爭取力度
積極向省、州、市爭取牛良種補貼、牧草種子繁育基地、飼草料生產和生產機械購置補貼等養牛產業發展項目。抓好重點項目統籌策劃和申報立項,實現上級政策項目資金投入最大化。
(2)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力度
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養殖和屠宰加工業,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為養殖小黃牛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活力。政府財政每年整合農業專項資金注入,重點支持良種繁育、疫病防控、品牌創建和追溯體系建設等。
(3)探索建立能繁母牛、及育肥牛保險制度,降低肉牛養殖風險。
(4)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采取專業合作社擔保、聯戶擔保、標準化畜舍和種畜第三方評估抵押等方式,加大對小黃牛產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信貸投放。
(1)壯大人才隊伍
聘請國內知名專家作為小黃牛產業發展顧問,依托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建立產業技術體系工作站。推行技術包片掛鉤指導服務機制,全過程跟進,全產業指導。
(2)鼓勵龍頭企業建立自主科研團隊,積極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
(3)深化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改革,創新機制、充實人員、健全隊伍、完善設施,不斷提升畜牧獸醫技術服務能力,加強畜牧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
[1] 朱延旭.遼寧省肉牛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J].現代畜牧獸醫,2002,(2):7-8.
[2] 南淑.吉林省現代肉牛產業發展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7.
[3] 林祥金.我國肉牛生產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當代畜牧,20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