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強
(武宣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武宣 545900)
雛鵝疾病多發的原因與防治
王海強
(武宣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武宣 545900)
近年來,養鵝業發展迅速,給養殖場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收益。隨著養殖場數量的增多,鵝的傳染病也隨之增多。尤其是雛鵝,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極大,造成疾病多發的主要原因是養殖人員沒有掌握專業的養殖技術,沒有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導致雛鵝的發病率升高,存活率下降,嚴重影響了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和養殖人員的飼養積極性,無法促進養殖行業的健康發展。本文對雛鵝疾病多發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的防治措施。
雛鵝;疾病;原因;防治措施
雛鵝疾病的數量較多,影響著養殖行業的正常發展。過去常見的雛鵝疾病主要有鵝口瘡、鵝鴨瘟病、小鵝瘟、流行性感冒、曲霉菌等。近年來,又有新的雛鵝疾病出現,主要有鵝流感、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法氏囊炎、鼻氣管炎、鵝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等。鵝疾病的數量較多,新舊疾病相繼出現,老的疾病沒有及時得到解決,新的疾病又陸續出現,疾病影響著養鵝業的持續發展,因此,了解雛鵝患病的原因,并及時做好疾病防治措施具有必要性。
1.1 疾病預防意識較差
1.1.1 疾病防治工作不及時
當前養鵝業整體處于粗放型養殖狀態,為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提供了機會,養鵝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鵝疾病不斷出現,當前大多數養殖人員沒有意識到疾病對養殖行業造成的危害,沒有出現傳染性疾病,就認為可以忽視疾病的預防工作。并且相關的防疫單位,沒有做好預防疫苗的及時供給,疫苗呈現出單一化特點,不能滿足多種病毒的預防要求,病毒自身具有變異快等特點,舊的病毒還沒有解決,又出現新的病毒,并且病毒的并發癥較強,即使已經做好接種疫苗,仍然會產生病毒,給防治工作帶來較多的困難。因此,及時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具有必要性[1]。
1.1.2 雛鵝生物藥品少
雛鵝疾病發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雛鵝生物藥品的種類較少,無法針對雛鵝生長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目前市場上針對雛鵝疾病的疫苗種類相對較為單一化,并且藥品的數量較少,無法對多樣化的雛鵝疾病進行治療,導致一些雛鵝疾病突發,無法做好及時的處理工作。
1.2 飼養管理制度不合理
1.2.1 管理技術落后
當前,大多數的養殖戶為了增加經濟收入,會加大雛鵝的養殖數量,將放牧作為主要的養殖方式,進行大批量和規模化養殖。雛鵝的數量增多了,但是飼養管理技術還在沿用傳統的養殖管理技術,無法滿足當前大量雛鵝的養殖需要,導致養殖工作出現較多的問題,影響著雛鵝的養殖效果。不正確的養殖方式,導致鵝舍的溫度不適宜,雛鵝密度加大,會出現幾十只鵝搶一個水槽和料槽現象,無法滿足每個鵝的正常供食,無法確保鵝群的規范生長。另外,鵝舍的通風效果不好,會滋生較多的細菌,造成細菌數量的增多,會引發一系列的球蟲病和呼吸道病菌。鵝舍的整體環境無法滿足雛鵝成長的需要,沒有及時做好消毒工作,給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提供了條件[2]。
1.2.2 飼料供應不合理
單樁嵌巖工藝1的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首先通過單樁自沉如泥、樁錘沉樁,將單樁打至巖層表面;其次,在單樁內部下鉆機,縮孔鉆至設計底標高處;最后,將鉆機提出,用樁錘繼續講單樁沉樁至指定標高。
鵝喜歡吃一些素食,不喜歡吃葷食的特點,喜歡群居生活,喜歡松散和怕擁擠等生活習性。養鵝者在進行雛鵝飼養時,不能了解鵝的特點,無法針對鵝的生物學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飼養。飼養工作具有隨意性特點,相關部門沒有及時向養殖場下發飼養標準,導致飼料供應出現較多的問題。例如,沒有給雛鵝喂養專用的飼料,而是運用肉仔雞或者豬飼料進行雛鵝喂養,飼料里面的成分與雛鵝的生長規律不相適應,導致營養無法及時得到供給,造成營養過剩和營養失衡現象的出現,生理代謝功能失調,導致雛鵝的抵抗力較差,容易受到病毒的侵犯,引發多種疾病的出現[3]。
1.3 疾病傳播范圍廣
1.3.1 疾病傳播速度快
首先,大多數養殖場的衛生都不符合標準,存在臟、亂、差情況,沒有給雛鵝的生長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其次,雛鵝使用的飲食用具沒有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飲水和飲食指標不合理,不能達到安全健康飲食的標準要求。最后,養殖人員的專業性較為欠缺,缺乏專業性較強的養殖人員,對于雛鵝生長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做好相關解決措施,缺乏雛鵝疾病預防意識,沒有定期對鵝舍做好消毒工作,導致衛生管理不合理,容易滋生細菌,導致疾病傳播較快,影響著雛鵝的健康成長。
1.3.2 病原毒株變異導致防疫失敗
1.3.3 寄生蟲病多發
寄生蟲病是雛鵝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導致雛鵝疾病多發的主要原因,其中主要的寄生蟲病主要包括:組織滴蟲病、球蟲病、絳蟲病等,由于養殖人員沒有意識到寄生蟲病對雛鵝生長造成的嚴重影響,忽視對寄生蟲病的預防和治理,導致寄生蟲病頻發,一旦發病后將會產生無法預知的后果,需要對發病的癥狀進行及時的了解,以便結合病癥原因,及時做好治療工作。
2.1 提高預防意識
為了確保雛鵝的健康成長,做好雛鵝疾病預防措施。雛鵝飼養主要以群養為主,該種飼養形式會造成雛鵝疾病的迅速傳播,疾病傳播具有速度快和范圍廣等特點,一旦發病將會難以控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為鵝的個體價值不高,一旦發病,就需要運用藥物進行治療,花費的藥物遠遠要比雛鵝本身的個體價值要高,會花費大量的費用,并且療效不顯著。因此,做好疾病預防工作具有必要性,需要嚴格按照“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開展鵝疾病治療工作,需要嚴格按照相關的飼養要求和飼養程序對雛鵝進行免疫接種[5]。
2.2 制定合理飼養管理制度
為了確保雛鵝的健康生產,需要實行“全進全出”飼養制度,防止混養現象的出現,需要統一進行雛鵝飼養,不可同時進行多品種雛鵝的飼養和管理,在根源上防止細菌的滋生,所造成交叉感染,引發雛鵝疾病的產生。同時,飼養人員需要按照相關的飼養標準要求和工作程序,進行雛鵝的喂養工作,確保喂養工作的合理性,了解雛鵝的機體性能,按照相關的營養標準,對雛鵝的食療進行合理搭配,確保食物營養的及時供給,能夠滿足雛鵝的生長需要,使飼養管理制度更具合理性,確保飼養工作的科學性。
2.3 建立統一飼養產業化工程
由于疾病的擴散速度較快,為了確保雛鵝的健康生長,需要給雛鵝營造良好的環境,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龍頭企業,按照“龍頭企業+基地+養戶+科技”的模式,進行優質雛鵝的供應,并且還需要提供統一的鵝苗、統一的飼料和統一的技術服務,做好雛鵝產業的產、供、銷服務,形成一系列的產業鏈,確保飼養產業化工程內部各項工作的高效開展,及時解決雛鵝疾病問題[6]。
綜上所述,明確雛鵝疾病發生的原因,做好雛鵝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必要性。雛鵝在生長過程中,受生長環境和管理影響較大,容易出現較多的疾病,不利于雛鵝的生長。飼養場必須要意識到雛鵝疾病所造成的危害,提高疾病預防意識、制定出合理的飼養制度、建立統一飼養產業化工程,為雛鵝的生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減少雛鵝疾病的發生概率。
[1] 張健.常見雛鵝疾病的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獸醫,2015,(9):7.
[2] 孫景華.雛鵝常見疾病的診治及預防[J].現代畜牧科技,2016,(4):142.
[3] 許英民.雛鵝非傳染性疾病死亡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養禽與禽病防治,2014,(12):34-35.
[4] 郝大蒙,嚴步順,顧寶國.春季雛鵝的飼養管理技術[J].養殖與飼料,2015,(5):31-32.
[5] 李秀群.雛鵝常見疾病的防治方法[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4,(1):81.
[6] 王毓波.雛鵝易發疾病及其防治[J].養殖技術顧問,2012,(6):134.
王海強(1969—),男,廣西武宣人,本科學歷,獸醫師,主要負責動物疫病防控、動物疫病監測以及動物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