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滬江
(江西安福縣嚴田鎮畜牧獸醫站,江西安福 343200)
規模化雞場禽白血病的綜合防治
徐滬江
(江西安福縣嚴田鎮畜牧獸醫站,江西安福 343200)
禽白血病是有白血病病毒引起的致使規模化養雞生產中常發并危害特別嚴重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以在成年雞中產生淋巴樣腫瘤和生產性能下降為主要特征。本文從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防控等方面探討性的提出了規模化雞場禽白血病的綜合防治方法,以期為科學防控禽白血病提供參考。
禽白血病;防控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以造血細胞增生為主的一類腫瘤疾病,包括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成紅細胞性白血病,成髓細胞白血病和骨髓細胞瘤白血病。自1908年首次報道并分離到ALV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該病的發生和流行,我國肉雞、蛋雞及地方品種雞群也普遍受到禽白血病病毒的侵染,其發病死亡率甚至高達30~40%,嚴重影響我國養禽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危害我國養禽業發展的重要疫病之一。其危害只要表現為病雞產生腫瘤而導致的死亡和導致感染雞性成熟推遲、母雞產蛋率下降、蛋重下降、受精率下降和孵化率下降并產生免疫抑制,易造成發病雞繼發其它病原的多重感染,對疫苗免疫應答差。針對這種情況,生產中如何有效地防治規模化雞場禽白血病的發生是全國畜牧獸醫工作者一直關心和苦苦探索的問題,因此,有專家提出其預防措施主要依賴于對種群的凈化。
禽白血病病毒為RNA病毒,屬于反轉錄病毒科,C型反轉錄病毒屬。禽白血病病毒根據病毒中和反應形式、宿主范圍、囊膜特性及其他標準將其劃分為A-J10個亞型。其中A、B、C、D、E 和J亞型的宿主是雞,目前存在于我國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的有A、B、J亞型,其中主要以J亞型感染為主。E亞群為普遍存在的內源性病毒,A、B、C、D和J亞群為外源性病毒。在自然情況下,ALV的感染根據血清型可分為四種,有病毒血癥、有抗體(V+A+)、無病毒血癥、無抗體(V-A-)、有病毒血癥、無抗體(V+A-)、無病毒血癥、有抗體(V-A+)。其中無病毒血癥、無抗體(V-A-)屬于非感染雞,無病毒血癥、有抗體(V-A+)屬于經水平傳播感染雞,有病毒血癥、無抗體(V+A-)屬于是通過垂直傳播的先天免疫缺陷雞,有病毒血癥、有抗體(V+A+)屬于病毒間斷性擴散雞。該病的傳播方式有兩種:經卵由母雞傳給子代雞的垂直傳播和雞與雞之間的直接或間接接觸的水平傳播。
病雞和隱性感染雞是主要傳染源,其中有病毒血癥的成年母雞通過垂直傳播感染雞胚的許多組織器官,把病毒傳給子代雞,這些雞胚的組織器官大多都帶有病毒粒子,這些病毒粒子具有很高的傳染性,通過雛雞的糞便引起水平感染;而有病毒血癥、無抗體(V+A-)雞的血液和組織液中病毒含量很高,雖然該類型的感染雞在所有血清型雞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卻以較高的比例向其子代傳播禽白血病病毒,是重要的傳染源;在感染雞群中,大多數雞種類型為無病毒血癥、有抗體(V-A+)血清型,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的水平傳播具有極高的傳播率。自然情況下,母雞比公雞易感,通常4~10月齡的雞發病多,即在性成熟或即將性成熟的雞群,呈漸進性發病,不同品種的雞其易感性差異很大。
2.1 日常防護
由于禽白血病病毒容易遭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溫度超過60℃時就可迅速失去活性,且普通的消毒劑就可致其滅活。禽白血病病毒可通過糞便污染場地、飼料、飲水及其他用具進行水平傳播,因此搞好雞群的環境衛生、加強雞場的日常管理,是防止禽白血病的中心環節。因此在做好禽白血病病毒凈化工作時,種雞場和孵化室的環境控制是至關重要的,核心是出雛廳和育雛舍。在出雛廳的雌雄鑒別,免疫以及苗箱之內雛雞啄食胎糞等都會增加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的機率。
育雛舍應與其他雞舍有一定的安全距離并隔離,嚴格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從而切斷水平傳播途徑。雛雞入舍前,育雛舍應該加強隔離和衛生消毒,要進行兩次沖洗和熏蒸消毒,空舍地面、墻壁、飼養管理用具等用熱堿水消毒,減少環境中白血病病毒的含量,且育雛舍在進雞前要保持舍內高溫狀態,并保持24h,有助于減少舍內環境中病毒的含量,還有助雞舍甲醛的排出,減少對雛雞的刺激,并且可以減少雛雞在白血病抗體產生之前的感染機會;雛雞入舍后,應采用網上育雛法,保持雛雞不與糞便接觸,雞舍內的糞便應堅持每天清除,保持雞舍通風良好,減少或杜絕雞群與病毒接觸的機會。
飼養管理人員及外來技術人員出入雞舍應更換鞋子,病雞污染的墊料要集中燒毀,污染的飼養用具應用5%的漂白粉或20%生石灰水徹底地進行消毒,糞便可堆集發酵處理,死雞可焚燒或深埋。平時應注意雞舍的定期消毒。
2.2 飼養管理
注意雞群的營養均衡,不使用發霉變質的飼料,并適當的提高粗蛋白的含量,從而為免疫系統發育完善提供良好的條件。同時應注意降低養殖密度,保證每只雞有適宜的采食、飲水空間,避免應激刺激。有研究表明,飼料中維生素缺乏、內分泌失調等因素都可促進禽白血病的發生。飼料原料應良好無污染,飼料保存合理,防止霉敗變質;適當提高幼雞飼料中粗蛋白的含量,為種雞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不良應激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在斷喙、轉群、飼料轉換和免疫接種期間,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喂多維素、電解質等,盡可能地降低雞的應激反應。為避免交叉傳染,應實行公母分群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種蛋及雛雞必須來自無禽白血病的雞場。
規模化種雞場作為優質的遺傳資源,逐步實現禽白血病的凈化勢在必行。禽白血病的防治是一個長期的問題,其對生產性能的影響,已逐漸成為地方品種雞產業健康發展的制約問題之一。因此,有必要根據生產中的實際情況,盡快采取提高機體免疫力和種群凈化等綜合防控措施來控制其發展,為做好地方品種雞的保種和選育工作奠定基礎。
[1] 蘇敏良,高福,索勛(譯),等.禽病學(第11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518 -578.
[2] 黃秀英,劉長青,陳曉嬌,等.蛋種雞場禽白血病凈化水平傳播控制技術[J].中國家禽,2012,34(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