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建
(四川省平昌縣元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四川平昌 636400)
一例仔豬流行性腹瀉治療體會
何天建
(四川省平昌縣元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四川平昌 636400)
豬流行性腹瀉(PED)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以嘔吐、腹瀉、食欲下降和脫水為主要特征,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各年齡階段的豬都易感,以哺乳仔豬發病最為嚴重,死亡率可達50%-70%,本病主要發生在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夏季也可發生。
仔豬;流行性腹瀉;治療
2015年11月,某規模化豬場的一棟產房內哺乳仔豬以嘔吐、持續性水樣腹瀉、脫水為特征的疾病。發病仔豬33頭,急性死亡7頭,主要是3日齡內仔豬發生水樣腹瀉,最急性的出生24h內即發生腹瀉,總發病率超過60%,其中初產母豬所產仔豬發病率達到100%,死淘率達21.2%,使用沙星類和磺胺類抑菌藥物治療無效,耐過仔豬表現被毛粗亂、生長緩慢。
3日齡內仔豬發生腹瀉,最急性的出生后24h內即發生腹瀉。發病仔豬呈黃色或灰白色水樣腹瀉,常夾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有惡臭味。測量腹瀉仔豬肛溫為39℃,仔豬消瘦脫水、被毛粗亂、眼窩下陷、飲欲增加,部分有進食后嘔吐癥狀,嚴重者精神沉郁,最終死亡。
對死亡的仔豬剖解,可見病變主要在小腸,腸管明顯擴張,內充滿黃色液體。小腸粘膜充血,腸粘膜變薄,腸系膜呈索狀充血,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胃空虛,部分仔豬胃內充滿未消化的凝乳塊。其他實質性器官均未見明顯眼觀病變。
主要采取綜合性防制措施,加強對豬只的飼養管理,提高豬的抵抗力。通常采用對癥治療,可以減少仔豬死亡率,盡早康復。
4.1 對癥治療
因為病豬以嘔吐和腹瀉為主的臨床癥狀,所以病豬容易脫水和酸中毒。對病豬及時補液,口服補液鹽按比例配置后供病豬自由飲用。(氯化鉀15g,碳酸氫鈉25g,氯化鈉35g,葡萄糖200g,加水10L混勻配置);個別脫水嚴重的仔豬應靜脈或腹腔補液糾正酸中毒和脫水癥狀。
4.2 隔離消毒
發生此病時,首先將病豬隔離,對圈舍、地面、環境、糞便等用3%燒堿消毒,1次/d,連用7d;食槽用復合醛或碘制劑徹底消毒,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加強豬場衛生管理,注意舍內通風換氣,供給清潔飲水,并注意豬舍保暖,提高豬群抵抗力。
4.3 免疫預防
豬流行性腹瀉大多數發病日齡小,發病急,病死率高。發病后再進行緊急免疫效果不佳。建議妊娠母豬產仔前20~30d進行肌肉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與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苗,其所產仔豬于斷奶后7d接種或春秋季節2次普免。
4.4 加強消毒和減少應激
舍內主要使用氣霧消毒,每天一次;舍外設消毒池,并定期更換消毒液。仔豬容易應激,尤其是環境應激、疫苗免疫應激、轉群應激等,都可造成仔豬免疫力下降導致腹瀉發生。所以平時要注意保持產仔舍的溫度維持在30℃以上,無賊風,環境干燥。
本病傳播迅速,呈地方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且使用抗生素治療基本無效,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平時飼養管理中做好防賊風、保暖,對圈舍、環境定期消毒,加強隔離檢疫都可大大降低本病發生。本人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對本病治療總結如下:
(1)根據對發病豬臨床觀察發現:病程越短,治愈率越高;日齡越大,癥狀越輕,康復越快。1~7日齡仔豬病程長、脫水嚴重者,容易繼發其他疾病,治愈率低、預后差。
(2)在治療時,應先糾正病豬脫水和酸中毒癥狀,對病豬及時補液。
(3)一旦出現仔豬流行性腹瀉時,立即采取停食,不能飼喂任何食物包括青綠飼料。一般停食2~3d。停食期間口服補液鹽或者電解多維。
(4)平時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才能降低該病發病率;加強飼料、圈舍衛生管理,飼喂營養豐富的飼料;做好保育豬的保溫保健工作;發病期間加強消毒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病毒性腹瀉病治療效果相當有限,藥物治療也只能防止繼發感染,但只要豬場嚴格執行管理措施,并積極進行免疫接種,可以最大程度地使豬群得到保護,在發病期采取相應的有效對癥治療手段,盡可能把損失減少到最小。
[1] 王德水,王進興.一例哺乳仔豬流行性腹瀉的治療體會[J].今日養豬業,201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