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連生 顧宏遠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畜牧工作總站,吉林松原 131100)
北方一年四季的蜂群管理
趙連生 顧宏遠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畜牧工作總站,吉林松原 1311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天然食品、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尤其蜂蜜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成為家庭不可或缺的保健食品。養蜂雖然很辛苦,但隨著人們生活中對蜂蜜的需求量不斷擴大,養蜂已成為提高經濟效益的朝陽行業。那么,在我們四季氣候分明的北方,如何做好蜂群的四季管理呢?下面我們從四季分別簡要的談一談。
蜂;管理
我們中國有一句農諺: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句話對我們養蜂人來說尤為重要。春天養殖蜂群的強弱直接影響到這一年蜂蜜及王漿的產量,也就是說,把握好春天養只蜜蜂的主要環節直接決定著一年的經濟收入。促進春繁概括的說主要是十六字方針“保護工蜂,促進產卵,培養強群,恢復群勢”。具體的說也就是做好七方面的措施:(1)換脾緊框,選擇一個溫度適宜天氣晴朗的日子,對蜂箱和巢脾進行徹底的更換,除卻前一年割過房蓋的巢脾不能用外,最好用舊的巢脾,3年左右的為最佳。經過緊框后的巢脾要少于蜂群的數量,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春衰(2)促進排泄。(3)注意保溫。(4)防病治螨。(5)獎勵飼喂(6)飼喂花粉。(7)加脾擴巢。
到了夏季,我們北方開始進入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由于天氣的炎熱加上蜜蜂的勞動強度加大,致使蜜蜂的壽命大大縮短并且此時的蜂王產卵的量也急劇下降,這就致使蜂群的數量大大降低,這時如果不注意蜂群的管理,蜂數會減至原來的一半,以致無法生產王漿。此季節的蜂群還面臨另一種風險,那就是蜂螨。夏季是蜂螨大量繁殖的季節,如果防治不及時或方法不當,蜂群會遭到嚴重的破壞,處理不好導致全部死亡。控制蜂螨除噴灑藥物外,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將一定量的硫磺粉用紗布包裹后撒在蜂箱的挺梁上。夏季我們北方容易蜜源缺乏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留有足夠數量的越夏蜜,一旦越夏蜜不足,便人工制作一些混合飼料以便蜜蜂有充足的飼料來源。
如果說春季培養蜂群群勢的強弱決定流蜜期到來之際蜂群強壯發展起著決定作用,那么,秋季蜂群繁殖的好壞便直接影響著來年春天蜂群群勢的強弱。因此,蜂群的秋季管理尤為重要。主要做好以下幾點:
(1)蜂群內溫度的調節,我們東北地區,經常是白天溫度達30幾攝氏度,而到了夜間氣溫降至10℃左右。溫差很大。針對這一特點,要靈活的做好蜂群溫度的調節工作,做好通風。
(2)做好越冬蜂的繁殖也很主要,這時我們挑選出一批產卵力比較強的優良蜂王以及足夠多數量的哺育蜂。優良的蜂王我們在夏季就可有意識的培育,這些挑選出的蜂王將直接決定越冬及春繁蜂的質量。
(3)由于我們北方的冬季時間比較長,所以必須對蜜蜂越冬的食物做好充足的儲備,但需要注意的是 儲存的量也不能過多,那么什么程度最適宜呢?就是以上梁雄蜂房和兩大角儲蜜飽滿,略見白茬的時候最適合。
(4)有時會出現意外狀況,越冬蜜脾不足但又必須在斷子后補喂的情況,那就要求我們選擇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關王,補喂,再放出蜂王。
(5)由于馬上面臨寒冷的冬季,這時 必須對蜂箱進行一次徹底的消螨,斷子后蜂螨會全部暴露在蜂體上,用藥物進行反復的滅殺,回收到明顯的效果。
(6)在秋高氣爽的天氣讓蜜蜂做排泄飛翔,蜜蜂在最后的排泄飛翔后馬上給蜂群遮蔭,使蜂箱的溫度快速降下來并保持蜂箱的黑暗,這時,就不要再讓蜜蜂做無益的飛翔,以便蜜蜂保持體內的能量,為安全越冬做好相應的準備。
最后,在農歷10月份便進入北方的冬季,冬季養蜂主要做到“七防三包裝”,蜂群便可安全越冬。
室內越冬的蜂群要注意:(1)防傷熱;(2)防受凍;(3)防潮濕;(4)放干燥;(5)防敵害;(6)防驚動;(7)防光線。做好這七防的同時,也應做好“三包裝”,即:(1)草簾包裝;(2)保溫物包裝;(3)地溝包裝。
另外,我們蜜蜂養殖者還要注意的是,由于蜂群數量的增加,蜂群極易遭受蟲害,致使我們養蜂者必須用藥物驅蟲,以前,氯霉素的使用很普遍,由于蜂農缺乏養殖知識,用藥的計量不規范,致使蜂蜜存在藥物殘留。近幾年來,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普及以及國家對食品安全的嚴格規范,氯霉素等的藥物殘留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最近,我們中央經濟頻道曝光了一批問題蜂蜜,在蜂蜜的樣品中檢測出“硝基咪唑類”藥物殘留,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蜜蜂養殖者一定要學習一些相關的養殖知識,現在,國家對食品的檢測越來越規范,了解了相關知識會避免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再就是我們養殖員一定要增強蜜蜂的防盜意識,尤其是當外界的無粉蜜源匱乏時,我們要格外的重視并做好預防措施,比如在巢門口防止一些濃厚特殊氣味的物質,用雜草將箱前遮住,想辦法讓箱內的粉蜜氣味外溢,把盜蜂引走,改變箱門使盜蜂不易侵入,或捉住盜蜂群的蜂王,同時改變巢門方向,使作盜蜂秩序紊亂,再利用黑天,把作盜群與被盜群位置互換,使其視線模糊,最終停止作盜。
[1] 高月明,齊集.蜂群四季飼養管理要點[A].吉林省科學技術學術年會[C]. 200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