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錫寶
(山東省高密市畜牧局東北鄉文化發展區畜牧獸醫監督管理站,山東高密 261503)
鵝場管理性生物安全措施的建設
孫錫寶
(山東省高密市畜牧局東北鄉文化發展區畜牧獸醫監督管理站,山東高密 261503)
所有管理性措施的制定都是針對傳染病流行的3個環節,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性。
鵝場;管理性;安全措施
培育健康種群,并貫徹自繁自養的原則。這是防止從外地或外場引人病原攜帶者的重要控制措施,規模化鵝場更應遵循這樣的原則。若確需從外地或外場引種或引進雛鵝,應對對方鵝群的健康狀況和免疫狀況進行了解。引進的鵝需經過隔離飼養,確認沒有感染后,方可混群或放入正式欄圈飼養,以免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感染過小鵝瘟后存活下來的雛鵝可能成為潛在的病毒攜帶者,不能留作種用。所有接觸過的鵝,包括雛鵝和成年鵝,均應進行血清學檢測以確定哪些被水平感染。淘汰血清學陽性者,防止鵝群中混有小鵝瘟病毒攜帶者。對于沙門氏菌病等經蛋傳播的疾病,需用血清學方法進行檢測,清除種群中可能的蛋傳播者。清除帶毒(菌)鵝是防制某些疾病重新發生的重要手段,但這種方法并不是對所有疾病都適用。防止攜帶者引起感染的最好方法是,在引進新的鵝群前清出原有鵝群,即采取“全進全出”制度。發生重大疫病并經檢疫確定感染后,應報有關部門并按相關政策采取撲殺措施。對于常規疾病特別是細菌性疾病,應及時確診并給予群體治療。死鵝、不可救治或無治療價值的病鵝,必須及時從鵝群中清除,并進行無害化處理。飼料房、開放式鵝舍、鵝場廢物和廢用設備堆積的地方,都是鼠類藏身和繁殖的場所,應將滅鼠作為經常性的工作。嚴禁出欄鵝特別是送屠宰場不合格的鵝再運回本場混入鵝群。
隔離是針對傳播途徑所能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例如,鵝場實行封閉管理,謝絕一切參觀;禁止外來車輛隨意進入生產區;鵝場飼養員和工作人員不能隨意到不同功能區或生產區活動,不能與家中或其他地方的家禽、伴侶動物、觀賞鳥有任何的接觸;附近鵝場或其他禽場發病時,特別是發生一種新奇的疾病(如2010年新出現的坦布蘇病毒感染)時,不能去現場參觀或在附近閑逛,應通過電話討論。發生疾病時,應及時進行隔離、封鎖,防止疾病在不同功能區或鵝群之間傳播。消毒是殺滅病原微生物、切斷傳播途徑的根本措施。消毒對象包括:進出鵝場的人員、各種車輛、飼養用具、物品、網床、墊料、地面、游泳池、污水溝及鵝舍內外其他環境。根據不同的消毒對象,可選用不同的消毒劑和消毒方法。消毒包括平時的預防性消毒和發生疾病時的緊急消毒。兩者都很重要,但平時就應重視預防性消毒。保持鵝舍內外具有良好的環境衛生是控制鵝病發生和傳播的重要手段。為防止蛋媒疾病,應采取各種措施減少種蛋污染,并做好種蛋的清洗、消毒、儲存以及孵化場的衛生消毒工作。應加強飼料管理,防止沙門氏菌、霉菌等病原污染飼料。養殖企業需制定具體、嚴格的作業流程,包括人員進出場流程、物品進場流程、車輛進場流程、種蛋運轉流程、淘汰鵝出售流程、飼料消毒流程、墊料消毒流程、鵝舍帶鵝消毒流程、環境消毒流程和空舍整理流程。規模化鵝場應建立完善的糞便和污水處理設施,對鵝場廢棄物應實施無害化處理。
免疫接種是降低鵝群易感性、提高對疾病特異性抵抗力的唯一方法。然而,特異性免疫力的高低與疾病的流行特點、所用疫苗和抗體制品的免疫效力以及免疫程序有關。應根據本場疾病流行狀況接種合適的疫苗,而對病原變異性和疫苗免疫抗體水平進行監測分析是制訂合理免疫程序的根本保障。
[1] 李衛東.規模化養鵝場生物安全體系的建立[J].獸醫導刊,2009,(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