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稽查大隊(100193)毛正銀 王軍 譚軍徽 齊廷俏 趙鳳祥
隨著“魚腥草叫停事件”“反應停事件”“齊二藥”事件等的報道,藥品不良反應引起各部門的高度重視,我稽查大隊在稽查工作中也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由于藥物作用的二重性所決定,既有防病治病的一面,又有產生不良反應的一面。非處方藥逐年增加,消費者自行判斷、購買和使用藥品的機會越來越多,而有的藥品說明書不完整全面,注意事項和不良反應提的很少,這就造成了患者用藥后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增加,這也為零售藥店的藥學人員提出了重要的課題,近年來,在稽查工作中有關舉報藥品不良反應問題時有發生。
我稽查大隊收集相關舉報藥品不良反應107例。從107例舉報中,我們發現了一些特點,現分析如下。
107例不良反應報告中,口服藥品占81例。口服抗菌類藥物占13例。其中表現皮膚過敏的有41例,其他如頭暈,頭疼,乏力,心慌,惡心等胃腸道反應。因零售藥品的品種特點,口服藥品占大多數,顧客服用方便,購買口服藥品的顧客占大多數,顧客回家后服用,出現不適反應,就到藥店退貨或換其他藥品,一般藥店規定,“顧客購買藥品非質量問題不予退換”。這是形成零售藥店藥品出現不良反應后顧客向稽查部門進行舉投訴特點之一。
1.1 口服中成藥報告數量較多 口服中成藥出現的藥品不良反應38例,占零售藥品不良反應的35.5%,因為零售藥店的中成藥銷售占所有藥品銷售的近5成多,而顧客對中成藥藥品不良反應的認識很膚淺,有的甚至認為中成藥沒有副作用,可以放心服用。一些中成藥生產企業對于藥品說明書中不良反應敘述較少,而一部分中成藥就未提及副作用,容易給顧客帶來誤導,認為中成藥可以隨便服用,不會有不良反應發生。
不良反應中成藥口服制劑排名前5位的品種分別是:鼻炎康片、雙黃連合劑(口服液、顆粒、膠囊、片)、復方丹參片(顆粒、膠囊、滴丸)、六味地黃丸(顆粒、膠囊)和黃連上清丸(顆粒、膠囊、片)等。
1.2 外用藥制劑居多 在107例稽查案例中外用藥皮膚過敏占21例,因皮膚過敏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藥品不良反應癥狀,也往往是藥品不良反應最直接最常見的癥狀,零售藥店的藥學人員和營業員也最易作出明確判斷,尤其是外用藥制劑出現皮膚過敏癥狀非常常見,顧客和營業員很容易識別。而口服抗菌類藥品的不良反應幾乎在所有此類藥品的說明書中都提到,所以其發生藥品不良反應時能很快引起服藥者警惕,及時停藥或去醫院進一步治療。
1.3 口服抗菌類藥品報告主要是一般的藥品不良反應 口服抗生素在零售藥店中屬憑處方銷售的藥品。雖然銷售量較大,但在不良反應報告中次于中成藥和外用藥的報告數量。而13例不良反應報告中也只有1例是新的一般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其他12例都是說明書上的藥品不良反應或注意事項一欄中已明確說明的,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抗菌類藥品說明書更規范、更嚴謹、更科學。這也從另一方面提醒我們藥學人員和營業員要對抗菌類藥品說明書仔細閱讀,對其不良反應做到心中有數,對顧客提出的問題要及時給予說明,并隨時提醒顧客留心藥品說明書中的注意事項及使用方法,防止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
兒童處在生長發育特殊時期,從新生兒、嬰幼兒、兒童直至青春期少年,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其身體結構、器官結構與代謝能力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且為非線性變化,不同年齡段兒童對藥物代謝能力的差別較大。出于醫學倫理等方面的因素,兒童藥品不良反應的稽查一直是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的重點。在107例報告中只有5例兒科用藥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選用兒科藥品時,家長一般較慎重,服用也嚴格按說明書方法。兒科用藥的藥品成分也相對成人用藥安全,兒科藥種類也較少,質量要求更嚴格可靠。
涉及的抗感染藥類別、品種排名以及不良反應表現與總體人群相比有所差異,其中阿奇霉素、炎琥寧、頭孢硫脒、紅霉素的風險相對突出,應引起關注;從引起的不良反應表現來看,胃腸道損害較為突出,口服給藥更容易導致兒童胃腸道損害的發生。男性兒童使用抗感染藥的不良反應發生構成比高于女性兒童,這可能與兒童原患疾病的發病率相關。從不良反應報告涉及的患者年齡分布上看,呈現出年齡越小,不良反應報告比例越高的趨勢,即年齡越小,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越高。
以炎琥寧注射劑為例,嚴重過敏反應仍然比較突出。據統計,6歲以下兒童的不良反應報告占總報告數的40%以上,不良反應表現以過敏性休克、過敏樣反應、呼吸困難等嚴重過敏反應為主。
兒童患者應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抗感染藥,用藥期間密切觀察,減少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此外,低齡兒童謹慎合理使用抗感染藥,使用時應權衡該藥對患者的風險和效益。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數據報告,2014年65歲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應報告比例達19.9%。經對庫分析顯示,自2009年以來,該比例持續上升;嚴重報告中65歲以上老年患者報告比例更高,占到27.3%,老年患者用藥安全問題應引起格外關注。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患者合理用藥和用藥安全日益受到臨床和社會的關注。由于老年人組織器官逐漸老化,各系統功能降低,尤其肝腎功能的衰退,導致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功能減弱。加之老年人多種疾病共存,臨床表現復雜,用藥種類也比較多,增加了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有臨床資料表明,服用5種以下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在6%~8%,服用6~10種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將增至40%。
老年患者使用藥品盡量做到用藥個體化、減少藥品種類、注意給藥途徑和時間、加強用藥前和用藥期間的變化及時向稽查等有關部門反饋。
根據稽查等相關部門結果匯總對藥品不良反應數據進行通報,對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的藥品及時采取相應風險控制措施,以保障公眾用藥安全。
4.1 發布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及時提示用藥安全風險。
4.2 發布藥物警戒快訊,報道藥品安全信息。
4.3 根據稽查及檢驗部門核實后評價結果上報,提出對不良反應藥品的說明書進行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