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剛/武漢紐科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豬瘟流行新特點及防控措施
董志剛/武漢紐科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豬瘟仍是嚴重危害我國養豬業的主要傳染病之一。雖然近年來很少出現典型的臨床病例,也很少發生大規模的流行,但在零星發病豬群中總能見到豬瘟的影子,所以豬瘟仍是我國動物疫病防制的一大難題,防控任務艱巨。現將目前豬瘟流行特點及防控對策總結如下,供業內同行參考。
1.繁殖母豬隱性感染是近年來發生豬瘟的一種主要方式。在全國豬場中較為普遍,妊娠母豬自然感染低毒力毒株或中等毒力的豬瘟病毒就可以引發隱性感染,造成妊娠母豬“帶毒綜合征”的發生,使母豬發生流產、產死胎或弱仔。據有關報道,“帶毒綜合征”在妊娠母豬的感染率可達43%。由于帶毒種豬表現為隱性感染,不呈現臨床癥狀和肉眼可見的病理變化,易被人們所忽視。這種帶毒的種公豬經配種可通過精液感染母豬,帶毒的母豬妊娠后可將豬瘟病毒通過胎盤感染胎兒,造成垂直傳播,使其產下的仔豬發生先天性感染,是仔豬發病的主要原因。多出現嚴重腹瀉、死亡率高達50%~100%。同時,帶毒種豬流通和交易,也可通過水平傳播將病毒傳染給其它健康豬群。這樣,由于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同時在豬群內反復、交替的進行,形成豬場豬瘟隱性感染長期存在。必將嚴重危害豬群的健康生長,困擾著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
2.混合感染日漸增多。單純以豬瘟癥狀表現出來的病例越來越少,混合感染逐漸增多。豬瘟病毒常與藍耳病毒、豬圓環病毒II型(PCV-2)呈現二重感染、甚至三重感染,特別是豬瘟病毒污染的豬場尤為普遍,當并發其它疾病感染后,癥狀將變得更加復雜,給診斷和治療均帶來不少難度。
3.免疫失敗。在注射過疫苗的豬群中出現了所謂的非典型豬瘟、溫和型豬瘟甚至隱性豬瘟。該情況的潛伏期及病程較長,死亡率較低,病勢較緩和,多呈散發,中小型豬及哺乳仔豬死亡率較高,成年豬發病癥狀較輕或耐過(隱性帶毒);或者出現豬瘟病毒的持續性感染(亞臨床感染)、胎盤感染,初生仔豬先天性震顫(抖抖病)和妊娠母豬帶毒綜合征(母豬繁殖障礙),在出現上述種種現象的地區和豬場,往往同時表現為無法解釋的免疫失敗。
發生該情況的特點是免疫過的豬群抗體水平普遍不高,和病毒毒力強弱不同,發病時病情表現癥狀差別很大,但大都不表現典型癥狀,病理變化也不特征,以至于必需依賴實驗室診斷才能確診。
4.散發性。沒有大規模暴發和流行,發病豬群以非典型、區域性流行和零星散發為主。
1.生豬流通、引入種豬,以及養殖戶對一些病死豬處理不當,檢疫單位執法力度不夠致使。有些養殖戶引種不慎,將一些帶有豬瘟病毒的仔豬引進,造成豬瘟的暴發與流行;個別商販生物安全意識差、貪圖私利,販賣、宰殺病死豬并出售,造成豬瘟病毒在不同區域流通傳播。
2.養殖戶或飼養人員對不同種類的疫苗免疫效力不清楚和使用不當。國內豬瘟疫苗生產廠家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由于受保存、運輸條件限制,疫苗質量不能保證,致使免疫效果差,保護率低。養殖者為了降低養殖成本,選購一些價格相對低的聯苗、試用苗等,因其對豬瘟免疫效力差,質量無保證,還有使用不科學,如稀釋后沒有立即使用,存放時間過久等而導致免疫失敗,使豬瘟難以控制。
3.免疫程序問題。免疫程序的關鍵是排除母源抗體的干擾,以及不同病毒疫苗之間的相互干擾,確定合理的免疫日齡。如在豬瘟母源抗體高時對仔豬接種疫苗,即會被母源抗體中和掉部分弱毒,阻礙疫苗弱毒的復制,仔豬反而不能產生堅強的主動免疫力,通常會導致免疫失敗。另外,接種疫苗種類過多、免疫接種間隔時間過短等均可造成免疫失敗。如豬瘟疫苗接種要與藍耳疫苗間隔15 d以上,要與其它病毒性疫苗也要間隔7~10 d為宜,否則會影響機體的免疫應答。
4.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豬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影響豬瘟的免疫保護力。一些常見疾病如藍耳病、圓環病毒病、偽狂犬病、肺炎支原體等在豬群中普遍存在。圓環病毒病可以嚴重損傷豬的淋巴系統,造成嚴重的免疫抑制,豬藍耳病毒所引起的最顯著的病理變化是嚴重損傷肺泡巨噬細胞,造成其大量被破壞,并伴有循環淋巴細胞及黏膜纖維清除系統的破壞,從而抑制免疫力,使豬對各種繼發感染易感。
5.濫用藥物對免疫的影響。在使用弱毒疫苗期間,不應使用抗菌藥物和抗病毒藥物。有研究證明,鏈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環素、磺胺類、利巴韋林、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對動物體內T、B淋巴細胞的轉化有明顯抑制作用,對抗體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影響機體的免疫應答,從而影響免疫效果。
6.飼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超標。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霉菌有350多種,對動物危害最嚴重的有8種,分別是黃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煙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嘔吐毒素、伏馬毒素及麥角毒素等。霉菌毒素對胸腺、淋巴等免疫系統有損害作用,導致免疫抑制。因為毒素能溶解淋巴細胞,降低T細胞和B細胞的活性,使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調節功能受到抑制,抗體產生少,誘導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致使動物機體免疫應答低下,造成疫苗免疫接種失敗。
1.加強飼養管理,慎重引種,制定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生豬流通、引入種豬一定要嚴格做好疫病調查,隔離觀察等工作。使用消毒后的專車運輸、到場后要隔離飼養,檢疫一個月。在隔離飼養期間,要進行必要的藥物凈化保健,并做一次血清學檢驗,補注豬瘟、偽狂犬病、藍耳病、口蹄疫疫苗一次,驅蟲一次,確認為健康者后方可進入生產區飼養。
2.加強疾病監測,尤其做好基礎疫苗如豬圓環、藍耳和偽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凈化和防控工作。確保豬瘟的免疫效果與穩定,避免豬瘟的發生與流行。
3.嚴禁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飼料中可可長期添加賽科益生(大蒜精油、酵母細胞壁、多種維生素),每噸飼料添加1 000 g,可有效防控霉菌毒素,改善腸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力。
4.提倡無公害預防保健,嚴禁濫用抗生素。不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類、激素類、抗病毒類西藥用于保健預防,可選擇微生態制劑、中藥制劑、植物提取物,可長期添加,不存在耐藥性,而且可以起到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增強免疫力與抗病力,促進疫苗抗體產生的效果。
5.選擇優質高效價疫苗,規范接種操作方法,確保免疫效果。
6.針對豬場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不能盲目模仿,照搬照抄。
仔豬:仔豬免疫的首選日齡最好選在母源抗體不會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而又能防疫病毒感染的期間,即母源抗體為1∶8~1∶64之間時進行,因此提出21~25日齡和60~65日齡兩次免疫的建議,首次免疫2頭份,二免4頭份。此種免疫程序已被多數豬場采用,如在母源抗體尚高時接種疫苗,即會被母源抗體中和掉部分弱毒,降低免疫效果。
生產母豬:
(1)跟胎免疫產仔后21~25日齡母仔同免,細胞苗4頭份或脾淋苗2 ml;
(2)普免:每年3次,細胞苗4頭份或脾淋苗2 ml;
后備種豬:購入后立即補注豬瘟疫苗一次,配種前30 d接種細胞苗4頭份或脾淋苗2 ml,加強免疫一次;
種公豬:每年春、秋各免疫1次,每次4頭份或脾淋苗2 ml。
1.豬瘟疫苗最好單獨注射,最好不用聯苗;同其它滅活苗一起免疫,一定要分開部位分別注射,以保證免疫效果。
2.注射豬瘟疫苗盡量在母豬空胎時進行,否則有可能會使胎兒對豬瘟免疫有耐受現象,造成仔豬出生后再免疫豬瘟疫苗效果不理想。
3.經常通過實驗室檢測豬瘟野毒感染情況,對帶豬瘟病毒的母豬應堅決淘汰以凈化豬場,這種母豬帶毒但不發病,卻產死胎、弱胎,所產仔豬也可能帶毒而成為豬瘟的傳染源。
4.免疫注射豬瘟疫苗前2 d和后3 d嚴禁使用抗病毒藥物及治療量的抗生素。
5.免疫前后要做抗體監測,確定最佳免疫時間,以便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
隨著豬群預防接種弱毒疫苗的廣泛實施,防制措施的不斷完善,絕大多數豬獲得了不同程度的豬瘟抗體,有效避免了豬瘟的大規模流行,疫點顯著減少。但由于環境條件的改變、病原變異、抗生素濫用、霉菌毒素超標、動物抗病力減弱等因素,致使豬瘟局部性流行、散發的情況時有發生。豬瘟疫情的反彈現象,出現了新的流行特點。因此,豬瘟免疫是一項系統工程,影響其免疫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飼養管理工作的加強,搞好飼養場所硬件的建設,制定免疫程序要依據當地疫情,豬群的免疫狀態等實際情況,最好結合抗體水平監測,充分了解豬只的抗體水平,選擇有質量保證的疫苗,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同時切實加強養豬場內外病死豬的管理和衛生消毒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免疫保護率,減少豬瘟疾病的發生,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養豬業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養豬業健康、持續和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