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學文/內蒙古巴林右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奶牛腐蹄病的治療
包學文/內蒙古巴林右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奶牛腐蹄病是常發病之一,其發病率較高,有報道顯示其發病率約為20%,有的牛場其發病率可能更高。該病又稱為趾間腐爛、蹄間蜂窩織炎,是由壞死梭桿菌或其他致病菌混合感染受損蹄部,引起動物趾間皮膚及深層軟組織壞死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奶牛蹄部受損組織的化膿壞死性分解、腐敗惡臭和角質受到破壞為主的外科疾病特征,是引起奶牛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后蹄發生比例高于前蹄,而且天熱潮濕雨季比干燥、高溫季節發病率高。一般為慢性經過,多為散發,有時表現為地方流行性。患病奶牛初期全身癥狀不明顯,通常表現為食欲減退,泌乳量稍下降或不下降,病情加重后影響突出,繁殖能力降低,明顯消瘦,嚴重者被迫淘汰,從而嚴重地影響到奶牛的生產性能、產奶質量和牛場的發展,給奶牛生產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奶牛腐蹄病的防治是生產中需要重點防控的疾病之一,直接影響奶牛養殖者的生產效益。
(一)臨床檢查
某奶牛養殖場,養殖奶牛100左右頭,先是有幾頭牛行走時出現跛行,巡舍時經常看到趴臥,站立的時間短,采食量下降。后來有的牛出現嚴重支跛,不敢著地,經檢查蹄冠發紅,腫脹,按壓敏感。較重的趾間潰爛,滲出物有惡臭味,有的蹄間已有增生物。蹄底角質部呈黑色,用叩診錘或手按壓蹄部時出現痛感。用修蹄器械器械修整后,蹄底出現小孔或大洞,有少量黑褐色液體流出,有臭味。有的趾間也能看到潰瘍面,上面覆蓋著惡臭的壞死物。站立時兩后肢交替負重頻繁,短暫站立后即趴下,驅趕不愿站立。發病頭數有增多的趨勢。病牛體溫在38.7℃~39.5℃之間。
(二)診斷
由于近日下雨,牛場內比較泥濘,牛群所在的運動場濕滑,有的牛蹄子浸泡在水里,運動場內的糞便沒有進行清理。牛舍內的糞便雖然清理了但不徹底,舍內氣味較濃,地面潮濕。當詢問是否進行定期修蹄時,表示只有個別牛修整過,有的牛因站不起來就淘汰了。經臨床檢查及飼養環境的檢查后,初步診斷為奶牛腐蹄病,其原因可能是蹄部受到糞尿污水的浸泡導致蹄角質蛋白分解變性成為死角質,會加重肢蹄損傷;未進行定期對牛群進行修蹄導致的。
(三)治療
1.加強管理。使用常規消毒液對全廠進行徹底消毒。對運動場、圈舍內進行清理,盡量保持飼養場地沒有積水,及時清理糞尿。同時進行全群修蹄病制定定期修蹄計劃。在牛群進過的路上設置藥浴池,藥浴液選擇10%硫酸銅溶液。
2.治療。首先對病牛的蹄部進行修整,局部使用來蘇兒溶液進行徹底清洗,對較淺層的損傷清洗后涂抹紅霉素軟膏,對深部糜爛的患蹄,使用紗布蘸取高錳酸鉀粉進行填塞。保持病牛在干燥,通風良好的圈舍內。為了增加圈舍地面的舒適度,讓牛場在病牛舍的地面上鋪草木灰等柔軟的墊料。
對體溫稍高的牛靜脈注射青霉素鈉和維生素C。
經過1周的防治,淘汰2頭,其余發病牛和新發的兩頭預后良好。2周后回訪,無新發病例,原發病牛采食恢復正常,有3頭牛跛行已經很輕。
(四)小結
潮濕不衛生是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飼養環境中條件致病菌是主要的誘因。本病多發生在2~4歲的奶牛。趾間隙由于異物導致的挫傷或刺傷,或糞尿和稀泥浸漬,使趾間皮膚的抗病力下降,病原微生物從損傷部位進入而造成感染,壞死桿菌被廣大學者認為是主要的病原菌。另外,有人從腐蹄病活體標本上分出的壞死桿菌和產黑色素桿菌,混合后接種破壞了的趾間隙皮膚內,可引起典型的腐蹄病病變。所以該病具有外科病和傳染病的特征。
奶牛場預防本病主要從牛舍和運動場的場地建造入手,保證地面平坦、柔軟,定期修蹄,避免意外損傷,是預防本病的根本。在發病率高的牛場應設置使用硫酸銅或甲醛的藥浴池,對奶牛進行浴蹄,也是比較有效的方法。還可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或化學抑菌劑和中草藥進行防治。治療時,采取加強飼養管理、局部處理和全身療法進行綜合治療。
奶牛腐蹄病直接影響奶牛生產,采取有效的方法預防是防治該病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