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醫健康狀態辨識的研究分析

2016-04-05 08:05:29
世界中醫藥 2016年11期
關鍵詞:亞健康中醫藥

何 磊 吳 昊 韋 昱 鄭 敏 田 蕾 趙 燕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100029)

?

中醫健康狀態辨識的研究分析

何 磊 吳 昊 韋 昱 鄭 敏 田 蕾 趙 燕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100029)

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健康日益受到人們普遍關注。中醫學者對于健康的概念和健康狀態的辨識開展了廣泛研究。文章從健康的概念,健康狀態的界定,健康狀態的評價和辨識及涉及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幾個方面,對有關研究情況進行綜述,分析現有研究的初步成果,對未來健康狀態相關研究提出思考與展望。

健康;健康狀態評價;健康狀態辨識

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話題日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而西方醫學界也逐漸意識到人類無法完全消滅疾病,在復雜的政治、經濟、社會和環境挑戰下,現代醫學從單純的想要消滅全部疾病轉變為研究如何促進健康為主的科學。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TO)也把“在生命全程促進健康”確定為2014—2019年工作重點。而在中國幾千年來,中醫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獨特完善的理論體系,不是僅僅治療疾病,而是重視人體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重視人體的整體調節來防止疾病。中國古代中醫幾千年前就已經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的理論。所以,中醫學在健康領域的相關研究中有獨特的優勢。

研究健康醫學,就需要對健康是什么給予解答,還要解決如何判斷健康的問題,什么樣的狀態才是健康的,健康狀態有哪些特點?如果不在健康狀態,那是什么狀態?除了健康狀態,還有哪些狀態?我們需要一個健康狀態評價系統作為工具來辨別健康狀態。只有了解了一個人處于何種狀態,醫生才能進行個體化干預和治療。

近些年已經有中醫學者對健康的概念和健康狀態的辨識開展了有關研究,現對這些研究述評如下。

1 健康與亞健康的概念

健康,最有影響的健康的定義是WHO于1948年頒布的WHO憲章中給出的“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癥,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安寧的狀態”[1]。

在中醫學中,《黃帝內經》中多次提到了“平人”的概念,這應該是中醫學對健康概念的高度概括[2]。“平人”的概念首見于《內經》:“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問·調經論》)。王冰注:“平人,謂平和之人”。由此可知,《內經》里所謂“平人”多指陰陽平和之人,為身體沒有疾病表現,內臟氣血陰陽平衡的人,“平人”的自身陰陽動態平衡,人體與自然、社會環境動態平衡,協調發展。對于現代社會,“平人”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健康人,不僅僅體現在軀體生理無異常表現,心理狀態也應該是正常的。中醫學中跟健康關系密切的概念還有“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里的“治未病”指出要在健康狀態時未病先防。因此未病中也包括健康者。

亞健康,亞健康是中國學術界創造的詞匯。西方醫學中沒有對應的詞匯。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和很多學者經過一些研究發現,生活中有許多人處在一種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中間狀態。布赫曼等人把這種狀態稱為“The Third Status”,中文翻譯成第三狀態[3]。

中國學者王育學受此啟發,結合ICD-10(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Version)中對于人體無明確疾病的不適癥狀的分類,于90年代中期創建了“亞健康”概念。并初步定義: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間狀態,在相當高水平的醫療機構(縣級以上中心醫院)經系統檢查和單項檢查,未發現有疾病,而患者自己確實感覺到了軀體和心理上的種種不適,這種情況,我們就稱其為“亞健康”[4]。之后這個概念被醫學界普遍采用,并將“亞健康”的英文名字修正為“sub-healthy”[5]。200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了《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指出:“亞健康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6]。

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亞健康是屬于中醫“治未病”的范疇。雖然目前不同的學科對于亞健康的范圍各有側重。不容否認的是,未來的健康醫學應該更側重疾病狀態以外的干預和維護。

2 理論研究

2.1 健康狀態動態辨識體系 我國中醫學者李燦東引入自然科學中概念“狀態”,認為健康是人與自然、社會協調以及自身陰陽動態平衡的結果,是“天人合一、陰陽自和、形與神俱”的功能狀態[7]。認為狀態可以用狀態要素概括,例如程度部位性質等,狀態可以用狀態表征參數來描述,狀態參數可以分為宏觀參數,中觀參數和微觀參數,提出以狀態為中心來構建狀態辨識的健康認知體系[8]。建立健康狀態表征參數體系,通過搜集健康狀態表征參數并借助數學運算,客觀地表達當前狀態[9]。參考證素辨證的原理,建立人體健康狀態辨識的方法體系[10]。在健康狀態表征參數體系基礎上,參考分析了“中醫專家系統”,研制了“中醫數字辨證證機”[11]。提出狀態辨識可以廣泛用于健康維護、早期診斷和臨床干預、療效評價和預防[12]。楊雪梅,李燦東等將中醫核心辨證思維規律引入健康管理領域,在系統整理中醫病證診斷知識規則庫的基礎上,采用vs2005+ACCESS或SQL SERVER 2005開發完成以證素辨證為核心辨識模型的中醫健康管理系統。系統特點:1)宏、中、微三觀健康狀態表證參數采集;2)人機結合半自動化中醫證素、證型、疾病三層診斷;3)藥膳、食療、膏方等自助干預方案自動尋優模糊匹配;4)生成個性化健康狀態評估及干預報道等功能[13]。

2.2 中醫體質學說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王琦教授于1978年提出了“中醫體質學說”[14],在體質學研究的基礎上[15],通過檢索古代文獻108種和現代文獻60余種,分析統計了古代文獻中109個體質特征描述和現代文獻中408個體質特征描述,并進行了多次總共樣本量為12 471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在此基礎上創建了9種基本體質分類系統[16],并制定了中國人群體質分類的標準化工具《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17]。將中醫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9種基本類型。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17]。2009年4月9日《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正式發布,該標準是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范中醫體質研究及應用的文件,旨在為體質辨識及與中醫體質相關疾病的防治、養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據,使體質分類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共分為范圍、術語和定義、中醫體質9種基本分類和特征、中醫體質分類的判定、附錄(中醫體質分類和判定表)5個部分。

2.3 中醫診斷決策支持系統的構想 許家佗教授[18]主張在四診客觀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建立“基于四診信息的中醫健康評價體系”。指出未來更長遠的目標是利用數據挖掘理論和方法,分析中醫四診數據庫中醫學數據,建立“中醫診斷決策支持系統”,實現中醫學科的現代化和智能化。

2.4 精氣神理論健康狀態辨識體系 王泓午教授[19]主張基于中醫精氣神理論,初步構建中醫健康狀態精辨識理論框架。周萱等探討了精氣神理論與健康的關系,分析了運用精氣神理論辨識健康狀態的優勢。提出了中醫健康狀態精氣神辨識法研究。曹姍等[20]通過查閱并整理中醫古今關于精理論的文獻,提出“精的健康狀態”。首先,精要充盈不損,以保證形體健全,其所化之物充盛不衰;其次,精要分布合理,以確保功能正常,使所達之處各司其職。楊曉麗等[21]通過查閱并整理中醫古今關于氣理論的文獻,總結出氣的健康狀態是求氣的運動不失其和,氣的輸布宣暢通達,氣的化生保持充盈,氣的養護要做到養而不耗、滿而不損、動而不滯、疏而不郁、固而不散,五者相互聯系各有側重。馮閑野等[22]則通過查閱古今文獻概括出“神”的健康狀態是與形合一,與天相應。

2.5 十二經原辨識系統 廣州中醫藥大學的范登脈[23]等從理論上探討了十二經脈的“十二原”是五臟用來將各臟所藏的真氣供給到三百六十五節的所在。“十二原”對于辨別氣血陰陽的變動狀態具有特殊的意義。認為診察“十二原”的變動,猶如診察三部九候脈與氣口脈,可以診斷五臟六腑的疾病狀態,和辨識人體的健康狀態。

3 量表研發和應用

3.1 中醫體質量表 體質量表的應用目前已較為廣泛,被廣泛用于各級體檢中心。國家管理機構將中醫體質辨識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量表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推廣。歐愛華,王琦等[24]對9家合作單位體檢人員根據《個體身心健康調查量表》和《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篩選出2 748例亞健康狀態者,將2 748人按照《亞健康中醫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對亞健康狀態三分型(軀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社會適應亞健康)及七分類(疲勞、失眠、焦慮、疼痛、健忘、抑郁、便秘)進行判定,依據九種體質分類及體質辨識問卷與評分方法判斷處于何種體質。發現亞健康狀態三分型、七分類與中醫體質類型有相關性。軀體亞健康與陽虛質、陰虛質聯系較為密切;心理亞健康與氣虛質、瘀血質聯系較為密切;社會適應亞健康與平和質聯系較為密切。疲勞亞健康與氣虛質、痰濕質聯系較為密切;失眠亞健康與陽虛質聯系較為密切;焦慮亞健康與氣郁質聯系較為密切;疼痛亞健康與平和質、特稟質聯系較為密切;健忘亞健康與平和質、特稟質聯系較為密切;抑郁亞健康與氣郁質聯系較為密切;便秘亞健康與陰虛質聯系較為密切。《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頒布后,國家管理機構與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和第三方公司,共同研發了中醫體質測試工具——中醫體質辨識軟件。該軟件廣泛應用于各級機構進行中醫體質分類判定。

3.2 亞健康狀態調查問卷的制定 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劉保延教授[25-26]等人采用問卷與量表研制方法,研制了“亞健康狀態調查問卷”。問卷包括不適狀態、能力減退、稟賦、環境4個方面,并進一步分為軀體狀況、情志狀況、生活狀況、精力狀況、稟賦狀況、社會環境狀況6個域結構,共包括124個條目。通過此問卷獲得包括健康人群和亞健康人群的近4 000人的數據。對其中1 828例的亞健康人群進行分析得出睡眠不好、疲勞、咽干、眼睛酸脹、疼痛、心中空虛是與亞健康關系較大的癥狀[27],父母健康狀況較差,家庭矛盾較多,工作加班頻繁以及隨之而來的休閑、運動的缺乏,居住地條件相對較差及周圍環境污染嚴重及噪聲均對亞健康狀態的形成有一定影響,為亞健康發生的危險因素[28]。為早期發現和中醫預防和干預亞健康提供了可能性。張艷宏等[29]在“亞健康狀態調查問卷”基礎上進行修訂,根據5點和11點2種不同應答尺度設計成“亞健康狀態評價量表”,分析了2家醫院的體檢中心的709例有效回收數據,用信度系數考察2種尺度類型對量表信度的影響。結果提示信度系數均達到0.8以上,11點尺度比5點尺度的信度系數略高。

3.3 五態人格測驗表 中國中醫科學院的薛崇成教授和楊秋莉研究員基于中醫學《內經》里的陰陽五態人(五型人)的分類描述,編制了《五態性格測驗表手冊》[30],此表于2008年更名為《五態人格測驗》。包括太陽、少陽、陰陽和平、少陰、太陰5個分量表,及一個考查受試者樸實與對測驗態度的“掩飾”量表,共103題[31]。五態人格測驗表在心理學測量方面應用較多。張國龍等[32]用大學生適應性量表和《五態人格測驗》對209名護理專業本科新入學女生進行測量,測量結果發現太陽性格與人際關系,少陰性格與自尊問題,太陰性格與人際關系、職業問題、自殺傾向呈正相關(P<0.05),太陽性格與抑郁,少陽性格與焦慮、人際關系、物質濫用呈負相關(P<0.05)。為探討新生心理適應性提供參考。李黎等[33]采用《五態人格測驗》和自己編制的《中醫生活方式調查表》對1 000名人員進行測試,結果發現5種人格與生活方式表現形式具有相關性。太陽人格與飲食有節、不妄作勞負相關;少陽人格與飲食有節負相關;適嗜欲于俗對陰陽和平人格影響最大;少陰人格與恬愉為務呈負相關;太陰人格與恬愉為務、適嗜欲于俗、外以避邪均呈負相關。提示可以針對不同人格的人群對不良生活方式加以干預。劉怡桐等[34]對本校大一學生進行的五態人格和心理健康相關性研究結果提示:“人際關系敏感、敵意、精神病性”心理健康因子對太陽人格有明顯影響;“偏執、敵意、焦慮、人際關系敏感“心理因子對少陽人格有明顯影響;各心理因子對陰陽平和人格均有顯著影響;“抑郁、敵意、人際關系敏感、強迫”因子則對少陰人格有顯著影響:“強迫、抑郁、精神病性”3個因子對太陰人格有顯著影響,反映出不同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顯著關聯。

3.4 基于臟腑功能辨識的中醫五臟健康狀態自評問卷 廣州的原嘉民等[35]在中醫理論框架下,根據五臟系統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制定了“中醫五臟健康狀態自評問卷”。基于心小腸系統、肝膽系統、脾胃系統、肺大腸系統和腎膀胱系統理論框架共形成25條條目。臨床調查應答率為82.43%,Alpha信度0.783,分半信度0.777。KMO=0.76,球形檢驗=1 554.78,P<0.05。共提取9個維度,累積貢獻59.15%。為個體的臟腑功能健康狀態評價提供一個參考方法。

3.5 基于中醫臟腑辨證思路研制的《五維二步健康狀態中醫測評量表》 吳夏秋等[36]借鑒中醫臟腑辨證的思路,從中醫診斷相關的9項標準、規范、教材和論著文本中,收集“五臟”為中心(五維二步中的“五維”)的常見證型的10 807個癥狀數據,對癥狀數據根據臨床診療術語進行格式化處理后,保留了4 149個癥狀術語并形成癥狀頻次表。運用復雜網絡技術分析癥狀與證型的關系,采取專家問卷的方式征詢專家的意見,篩選與五臟關系密切的癥狀指標,確定了136個癥狀術語。按照“輕”“中”“重”三級分類法對癥狀描述和判別。形成29個題干136個癥狀指標的《五維二步健康狀態中醫測評量表》。測評過程中分兩步,第一步選擇不適癥狀,第二部對不適癥狀判別(五維二步中的“二步”)。

4 人體研究

“健康狀態動態辨識”理論和方法提出以來,幫助許多學者進一步了解不同人群生理病理特點或不同疾病的中醫病理特點,分析中醫易患因素。楊敏等[37]通過觀察174例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性激素指標,研究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證素與性激素水平的相關性。證實圍絕經綜合征的主要病位是肝腎,病性是陰虛、氣滯,肝郁是其重要發病機制。李紅等[38]分別檢測352例圍絕經期陰虛體質婦女和276例圍絕經期非陰虛體質婦女的雌激素受體α基因多態性,發現ERα-rs2234693-CC/TC是圍絕經期婦女陰虛質的獨立危險因素。熊紅萍等[39]通過分析340例不同年齡階段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證素,發現痰濕是代謝綜合征基本的中醫病理因素,其貫穿于整個發病過程。熊紅萍等[40]研究顯示代謝綜合征的中醫易患因素,五臟危險因素中以脾最為突出,病性危險因素中以痰、陰虛最為明顯。熊紅萍等[41]對233例代謝綜合征計算出痰證積分,同時檢測血糖、血胰島素,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結果顯示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均與中醫證素痰呈正相關,提示痰濁可能為代謝綜合征的中醫病理機制。廖凌虹等[42]對64例肥胖病患者和87名健康者進行證素辨證,并檢測4例痰證肥胖者與4例非痰證肥胖者的血清中的62種脂肪因子。結果顯示痰、濕、熱為肥胖病患者中頻率最高的中醫病理因素,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增高(P<0.05)。3個促炎性反應因子ENA-78、IP-10和MCSF在痰證組中顯著升高(P<0.05)。提示炎性反應可能是肥胖病痰證形成的生物學基礎之一。廖凌虹等[43]對1 134名參加健康體檢的體檢者按照證素辨證方法分析,對“痰”證素積分≥70的228例體檢者測量血液生化指標,與健康組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痰證組中,體質量、體質指數、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谷酰轉肽酶均高于對照組(P<0.05),載脂蛋白A1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1,P<0.05)。提示代謝異常是“痰”主要病理基礎之一。載脂蛋白A1等指標可作為“痰”證病理的潛在共性指標進一步研究。

王國瑋等[44]對671例體檢者按照中醫體質分類并進行亞健康狀況評分,結果發現氣虛質、濕熱質與氣郁質是亞健康狀態形成的危險體質,而氣郁質是形成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危險因素。曾文穎等[45]通過回顧分析在亞健康疲勞門診就診的678例患者病例的中醫證候分布特點,發現慢性疲勞患者比例占83.77%,不適主訴前五位依次為:乏力,神疲,困倦,多夢,雙目干澀發脹。女性發病比例高于男性。為亞健康疲勞患者的臨床發病特點和規律提供證據。

郭小玉等[46]通過觀察48例亞健康者短程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頻域指標的變化,發現與健康人相比,亞健康者的迷走張力活性增高。從自主神經功能方向探討了亞健康者的特征。

叢雪等[47]用酶聯免疫技術檢測亞健康狀態人群的血清中ULBPs(UL16結合蛋白)和MICA/B(人類MHC-I類鏈相關基因A/B編碼蛋白)含量,發現亞健康組的血清MICB含量明顯升高,提示血清MICB作為診斷亞健康的一種輔助手段。為人群整體健康狀態的檢測和未來個體預防疾病提供可能性。

5 健康狀態的辨識研究中涉及的計算機信息技術

大部分的健康辨識體系或者學說都是建立在電子數據庫的建立和大量的數據分析上。隨著社會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發展,也為上述各種健康辨別的理論設想提供了實現的可能。目前應用較廣的有貝葉斯網絡和人工神經元網絡等方法。

貝葉斯網絡是不確定知識表達和推理領域最有效的理論模型之一,主要用于表達和分析不確定性和概率性的事件,可以從不完全、不精確或不確定的知識或信息中作出推理。近幾年在在中醫診斷學領域也有較為普遍的應用。

人工神經網絡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熱點。是模擬人腦的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網絡的原理來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運算模型。可以理解為它處理信息的模式與人類大腦類似。被廣泛的應用在模式識別、智能機器人、生物、醫學等領域。

6 思考與展望

可以看出目前中醫學術界對于健康狀態辨識在理論和方法上還沒有達成一致。多數采用自制的量表和問卷搜集個體健康信息,利用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統計分析。但是量表開發需要理論基礎,邏輯關系設計,信度效度檢驗等必要研發過程。條目來源多樣和缺乏文獻依據,判斷標準存在爭議是目前健康類量表和問卷面臨的問題。

中醫學關注人的健康要遠遠多過關注疾病,西方醫學的各種標準化系統較為完善,我們應該取長補短,構建普遍適用于中醫和西醫體系的健康狀態評價系統,制定合理的健康狀態評價標準,創造標準化的健康狀態評價工具,才能與國際接軌,在相同的起點和終點進行中西醫的療效比較和學術交流。

利用標準化的健康評價工具,通過各種醫療信息平臺,我們可以收集整合每個人的健康數據,利用互聯網模式下的醫療大數據信號挖掘等方法,不僅可以分析每個階段整體國民健康的真實水平,重大疾病的風險評估,為衛生行政決策者提供服務和支持。還可以創建個人終身健康數據庫,用于健康的動態監控,個體化治療方案制定和預防治療效果評估以及長期預后隨訪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導等,甚至可以為國民創造出我們自己的健康機器人伴侶中醫大白。

科技以人為本,科學研究的目的不是研究本身,而是要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改善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真正做到陰陽勻平。

[1]WHO.Constitution of th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New York:Chronicl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47(1):29-43.

[2]趙利,陳金泉.中醫健康概念[J].醫學與哲學,2003,24(12):58-59.

[3]王秀,李中平,趙春妮.亞健康的詞源學探討[J].醫學與哲學,2008,29(7):38-40.

[4]王育學.亞健康問題縱橫談[J].解放軍健康,2005(1):6-9.

[5]袁云娥,吳小蘇,譚燕.亞健康概念及其研究進展[J].中國醫院,2004,8(4):55-59.

[6]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3.

[7]李燦東,紀立金,魯玉輝,等.論中醫健康認知理論的邏輯起點[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1):109-111.

[8]李燦東,紀立金,楊朝陽,等.以狀態為中心的健康認知理論的構建[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2):313-316.

[9]李燦東,楊雪梅,紀立金,等.健康狀態表征參數體系的建立與集合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3):525-528.

[10]李燦東,甘慧娟,魯玉輝,等.基于證素辨證原理的健康狀態辨識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4):754-757.

[11]李燦東,楊雪梅,甘慧娟,等.健康狀態辨識模型算法的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6):1351-1355.

[12]李燦東,俞潔,甘慧娟,等.健康狀態辨識研究應重視的幾個問題[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9):2024-2027.

[13]楊雪梅,甘慧娟,賴新梅,等.基于證素辨證模型的中醫健康管理系統研發[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8):2681-2683.

[14]王琦,盛增秀.略論祖國醫學的體質學說[J].新醫藥學雜志,1978(7):11-13.

[15]王琦.中醫體質學說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2):6-15.

[16]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8.

[17]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2009)[S].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4):303-304.

[18]許家佗.基于四診信息決策支持的中醫健康評價體系研究述評與展望[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3):307-310.

[19]王泓午,于春泉,陸小左,等.論中醫健康狀態精辨識理論框架的構建[J].世界中醫藥,2013,8(1):5-8.

[20]曹姍,馮閑野,楊曉麗,等.中醫精理論與健康狀態關系[J].天津中醫藥,2013,30(9):540-542.

[21]楊曉麗,曹姍,馮閑,等.中醫氣理論與健康狀態關系[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3(2):65-68.

[22]馮閑野,曹姍,楊曉麗,等.中醫“神”與健康狀態的關系[J].中醫雜志,2014,55(14):1250-1252.

[23]范登脈,鄧欣祺,鄭洪,等.《黃帝內經》從十二原辨識健康狀態理論述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2):338-340.

[24]歐愛華,麥潤汝,原嘉民,等.亞健康狀態分型與中醫體質類型相關性的對應分析[J].廣東醫學,2012,33(1):11-14.

[25]劉保延,何麗云,謝雁鳴,等.“亞健康狀態調查問卷”的設計思想與內容結構[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5):382-387.

[26]劉保延,何麗云,謝雁鳴,等.亞健康狀態中醫基本證候特征調查問卷的研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10(9):23-28.

[27]謝雁鳴,劉保延,樸海垠,等.北京地區不同人群亞健康狀態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9):1106-1107.

[28]謝雁鳴,劉保延,樸海垠,等.亞健康人群癥狀學特征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6,14(9):24-27.

[29]張艷宏,劉保延,何麗云.不同尺度形式對亞健康狀態評價量表信度的影響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7):1408-1411.

[30]薛崇成.五態性格測驗表手冊[M].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1988.

[31]楊秋莉,薛崇成.中醫學心理學的個性學說與五態人格測驗[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10):777-779.

[32]張國龍,陳佩儀,李月珠,等.本科護理女性新生心理適應性與五態性格相關性分析[J].護理學報,2009,16(6A):74-76.

[33]李黎,杜漸,張杰,等.五態人格與生活方式相關研究[J].中醫雜志,2010(S2):166-167.

[34]劉怡桐,杜麗紅,張靖,等.基于神經網絡的大學生五態人格和心理健康相關性研究[J].中醫教育,2012,31(5):56-58,67.

[35]原嘉民,戴洪,黃鸝,等.基于中醫臟腑功能辨識的五臟健康狀態問卷信效度檢驗[J].天津中醫藥,2014,31(9):518-521.

[36]吳夏秋,黃丹卉,尹愛寧,等.《五維二步健康狀態中醫測評量表》的初步構建[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5,21(5):536-538.

[37]楊敏,李燦東,李紅,等.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證素與性激素水平的相關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2):366-368.

[38]李紅,李燦東,任林,等.圍絕經期陰虛體質婦女雌激素受體α基因多態性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5):945-949.

[39]熊紅萍,李燦東,高碧珍,等.青、中、老年代謝綜合征的中醫證候特點[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17(1):40-41.

[40]熊紅萍,李燦東,高碧珍,等.代謝綜合征的中醫易患因素[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11):1858-1859.

[41]熊紅萍,李燦東,高碧珍,等.代謝綜合征的中醫痰證病理與血糖、血胰島素及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5):763-765.

[42]廖凌虹,李燦東,黃守清,等.肥胖病的中醫病理因素及其與血清脂肪因子相關性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12):3057-3060.

[43]廖凌虹,李燦東,汪欣,等.514例體檢者生化指標與中醫痰證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7):2078-2080.

[44]王國瑋,高飛,李健,等.671例體檢者中醫體質分類與亞健康相關性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1,30(3):198-200.

[45]曾文穎,謝曉磊,徐志蘭.678例亞健康疲勞患者發病及中醫證候分布特點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4(10):1278-1280.

[46]郭小玉,沈紅軍,李方潔.亞健康者的短程心率變異性特征[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1,20(6):432-434.

[47]叢雪,李成紅,何維,等.ULBPs及MIC分子在亞健康狀態診斷及評價中的作用[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2,32(5):516-519.

(2015-11-16收稿 責任編輯:張文婷)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CM Indentification of Health State

He Lei,Wu Hao,Wei Yu,Zheng Min,Tian Lei,Zhao Yan

(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jing100029,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have made health gai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Chinese medicine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and health status.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researches related to health state form the concept of health,the evalu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health status,and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to analyze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existing researches and to propose certain thoughts and prospects in future study.

Health; Health state evaluation; Health state identification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81373771)——基于情緒誘發實驗構建人體肝郁狀態模型及肝調暢情志與中樞自主網絡的相關性研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計劃項目(編號:2011CB505101)

趙燕(1977.11—),女,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診斷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證候的規范化、標準化研究,E-mail:yanzh3232@126.com

R2-03;R212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6.11.063

猜你喜歡
亞健康中醫藥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重視中醫藥發展,發揮中醫藥作用
兩會聚焦:中醫藥戰“疫”收獲何種啟示
甩掉亞健康 我們在行動
少先隊活動(2018年5期)2018-12-29 12:12:58
跟蹤導練(一)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亞健康科技工作者
豬群亞健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欧美色丁香|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欲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女人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91视频青青草|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无码丝袜人妻|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亚洲婷婷丁香|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九九九国产| 国产丝袜第一页| 亚洲天堂777|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在线色国产|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 欧美性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91丝袜乱伦|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爱做久久久久久| 毛片最新网址|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久久成人18免费|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在线欧美|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a天堂视频|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欧美性色综合网|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