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廣慶 張迎芳/文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醫藥治療某些疾病優勢的重新認識,中成藥已逐漸躍升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線藥物。自20世紀90年代起,銀杏葉制劑一直是治療腦血管疾病的首選藥物,有關數據表明,世界市場上銀杏葉制品的年銷售額達50億美元,而在我國,銀杏葉制劑已成為心腦血管領域植物藥領先品種之一。
鑒于銀杏葉制劑在心腦血管疾病領域中的良好效果,國內外相關單位對銀杏葉制劑的研究腳步從未放緩。
隨著對銀杏葉制劑研究的不斷推進,銀杏葉制劑已從最初的一代產品,逐步發展到如今的第五代。第一代銀杏葉制劑只將銀杏葉烘干,粉碎原生藥壓片;第二代銀杏葉制劑將水提取物濃縮膏烘干制粒壓片;第三代銀杏葉制劑含黃酮與內酯,只定性而無定量,更無銀杏酸含量標示;第四代銀杏葉制劑含銀杏黃酮24%以上,萜內酯6%以上,銀杏酸控制在10PPM以下;第五代銀杏酮酯制劑總黃酮含量為44%,萜內酯6%以上,銀杏酸控制在5PPM以下。
銀杏葉制劑作為全球銷量領先的植物藥品種,自1965年德國威瑪舒培博士公司研制出銀杏葉提取物金納多以來,銀杏葉制劑、注射液便緊隨其后,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據相關報道,長期使用四代或四代以前的銀杏葉制劑會出現不良反應。1995~2013年共檢索不良反應文獻27篇,共計112例病例。其中41例為個案不良反應報道,71例為臨床療效觀察試驗中涉及的不良反應信息。普通銀杏葉制劑因其成分中含有致敏成分,銀杏酸的含量無法確定且得不到有效控制,導致臨床長期服用的普通銀杏葉制劑多有不良反應。
自2015年5月19日以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針對“銀杏葉制劑事件”開展調查,一批擅自改變銀杏葉提取生產工藝,使用鹽酸代替乙醇制備銀杏葉提取物的原料生產企業以及轉賣、進購不合格銀杏葉提取物生產問題產品的藥企陸續浮出水面。不難發現,此次涉事皆為四代及四代以前的普通銀杏葉制劑。“銀杏葉事件”看似對銀杏葉市場帶來了災難性的沖擊,但實質上卻是引領著銀杏葉市場逐步轉變,從原來沒有統一生產標準的普通銀杏葉制劑時代過渡到銀杏葉原料藥中唯一擁有原料藥生產批件、且更高有效成分、銀杏酸含量控制在5PPM以下的銀杏酮酯制劑時代。
據市場統計,普通銀杏葉制劑在此次“銀杏葉制劑事件”中市場份額不斷減少,而銀杏酮酯制劑的市場份額卻持續增長,臨床認知度不斷提高,充分說明銀杏葉制劑市場已開始發生變革,銀杏酮酯制劑在銀杏葉制劑市場中將占主導地位。在未來,四代及四代以前的普通銀杏葉制劑將會逐漸被銀杏酮酯制劑所取代,普通銀杏葉制劑也將隨之退出市場。
20世紀90年代,上海市中藥研究所所長謝德隆教授發現了比德國銀杏葉發明專利更安全有效的組合,隨后發明了“雙重高分子材料吸附,雙重固液去除”創新工藝,使提取物有效成分提升到50%以上,并獲中、美、英、澳四國發明專利,結束了我國銀杏提取物和制劑沒有國家藥品標準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歷史,為區別于其他銀杏葉制劑,國家將其命名為“銀杏酮酯”。
以銀杏酮酯制劑杏靈分散片為例,采用上海杏靈制藥廠獨家生產的專利原料藥,質量可靠療效確切,有效成分更高,工藝合理穩定,而且分散性和溶出度較普通劑型更高,崩解迅速起效更快。
經過臨床觀察,杏靈分散片對治療冠心病、慢性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副作用少且安全有效,同時還是預防冠心病、心絞痛、胸痹的中藥制劑。杏靈分散片具有很好降脂效果,不良反應少,尤其是對高脂血癥合并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因此,臨床上選擇質量可靠、療效確切、服用方便的杏靈分散片,是醫生和患者的最佳選擇。
銀杏酮酯制劑憑借科學規范的提取工藝,實現更高的有效成分含量,致敏成分得到了合理控制,患者可長期安全服用,臨床上也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得到了臨床醫生及患者的認可。銀杏酮酯制劑成為銀杏葉制劑的升級換代產品,銀杏酮酯制劑有望引領銀杏葉制劑進入酮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