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鳳,劉國軍
(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 青島 266000)
中藥治療小兒霰粒腫80例
龐 鳳,劉國軍
(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 青島 266000)
目的:觀察中藥治療小兒霰粒腫的臨床療效。方法:80例用吳茱萸散外敷涌泉穴、內服小兒健胃消食片治療。結果:總有效率88.8%。結論:吳茱萸散外敷聯合小兒健胃消食片口服治療小兒霰粒腫療效滿意。
霰粒腫;中藥;內外合治
霰粒腫屬中醫“胞生痰核“范疇。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筆者用中藥治療小兒霰粒腫80例(92眼)療效較為滿意,總結如下。
80例(92眼)均為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眼科門診患者。男35例(38眼)、女45例(54眼),年齡最小10個月,最大10歲,病程1天~1個月。
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①胞瞼皮下可觸及圓形、大小不等核狀硬結,按之不痛,推之能移,核大者皮膚面稍隆起,瞼內呈紫紅色;②若自行破潰,則在瞼內排出膠樣物,并可在瞼內形成肉芽;③核小者無不適,核大者有重墜感,若復感外邪可出現紅、腫、痛,若瞼內穿破者,可引起磨疼。
外治法:吳茱萸研細末后,用米醋(總酸度大于等于3.5g/100mL)調勻,每日睡前敷于雙足涌泉穴,1周連敷5天。
內治法:口服江中牌小兒健胃消食片,1日3次,1次2片,1周為一療程。
治療2~4周,囊腫消失30例(31眼),占37.5%;囊腫縮小41例(50眼),占51.3%;無效9例(11眼),占11.2%;總有效率88.8%。
本病病位在胞瞼,屬“五輪學說“的肉輪,內應于脾胃。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發病多為喂養不當,或飲食偏嗜,過食生冷、甜膩、油炸、快餐等食物,傷及脾胃,脾胃蘊熱或脾不運化,痰濕內生,上乘胞瞼而發病。
吳茱萸辛苦而大熱,芳香而燥,氣味俱厚,歸肝、脾、胃經,有溫中散寒,舒肝止痛的作用,且降逆作用強,《本草綱目》云“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故對“火熱上炎”之癥有“引熱下行”之效[2]。藥理研究證實,吳茱萸所含生物堿、苦味素及其他成分具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降血壓、改善微循環、溶栓、抗潰瘍等作用[3]。醋味酸性斂,與吳茱萸調和,可以其酸收之性,制約吳茱萸的辛散之性。涌泉穴是人體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氣血下行。據《內經》“上病取下”的方法,取之可引氣血下行。吳茱萸散外敷涌泉穴可引火下行,清泄脾胃積熱。鑒于小兒皮膚嬌嫩,調和所用醋的總酸度大于等于3.5g/100mL為宜,否則可燒灼皮膚,引起局部起泡。小兒健胃消食片含太子參、陳皮、山藥、麥芽、山楂等。山楂、麥芽健脾消食,行氣導滯。山楂擅消肉食及油垢之積,麥芽擅消面食之積。陳皮理氣健胃,燥濕化痰。太子參、山藥健脾益氣。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消食、化痰散結之功。
還要讓患兒養成良好的衛生、飲食習慣。另外,年齡偏大、發病時間長、多發者療效較差,仍需手術治療。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4-65.
[2] 崔瑛,紀彬.吳茱萸外用功效的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1,26(2):264-267.
[3] 張明發.吳茱萸的藥理作用與溫里功效[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1990,2(4):591.
R271.917.5
B
1004-2814(2016)09-0877-02
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