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霞,耿立東
(1.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2014級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4;
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山東 濟南 250011)
火針配合中藥治療結節性癢疹50例
李鳳霞1,耿立東2
(1.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2014級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4;
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山東 濟南 250011)
目的:觀察火針聯合中藥治療結節性癢疹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50例給予火針及中藥內服治療,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結果:痊愈10例(20%),顯效18例(36%),有效15例(30%),無效7例(14%),總有效率86%。結論:火針聯合中藥內服治療結節性癢疹臨床療效顯著。
結節性癢疹;火針;復方膽草湯
結節性癢疹也稱結節性苔癬,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以劇癢和結節性損害為特征。病因與昆蟲叮咬,胃腸功能紊亂,內分泌代謝障礙及神經、精神因素有關。病程較長,病情復雜[1-2]。我們用火針配合中藥治療結節性癢疹取得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共50例,均為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皮膚科門診患者。男20例,女30例;年齡20~60歲,平均36.4歲;病程平均17.8個月。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癢疹”的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皮膚性病學》[4]關于結節性癢疹的診斷標準。皮損多為疣狀結節性損害,多發于四肢,尤以小腿伸面多見,一般有蚊蟲叮咬史。皮損初期為水腫性紅色丘疹,逐漸變為散在黃豆大小半球狀紅褐色硬實結節,表面粗糙,瘙癢不適,難以忍受。病程長可長期不愈,形成苔癬樣變。
納入標準:符合結節性癢疹的診斷標準,年齡20~60歲,1周內未口服糖皮質激素、抗組胺及免疫抑制劑藥物。
排除標準:近1周服用過糖皮質激素及抗組胺、免疫抑制劑,臨床治療方案繁雜,有多種慢性基礎病及高血壓,平素易形成瘢痕,妊娠及哺乳期。
火針約30mm×40mm粗細。操作時先用酒精在皮損處常規消毒。左手端酒精燈,右手持火針針柄,將火針接近皮損部位上方約3cm。將火針在酒精燈外焰上燒至紅亮,迅速點刺皮損,以刺入皮損基底部針下有松軟感為宜,速進速出,每個硬實丘疹結節均給予點刺,每針間隔距離2mm左右為度。每周1 次。如果皮損處有紅腫反應或結痂未脫落,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考慮是否再次行針。
復方膽草湯藥用龍膽草9g,車前草15g,炒梔子9g,生澤瀉12g,柴胡15g,茯苓21g,赤芍15g,丹皮15g,麩炒白術15g,竹葉9g,白鮮皮30g,地膚子15g,蟬蛻9g,菊花9g,炙甘草6g。日l劑,水煎服。分2次,每次150mL,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1個月為一療程。
治療期間飲食清淡,保持心情舒暢,足夠睡眠。注意針刺當日勿沾水,保持干燥以防感染,若有輕微瘙癢一般屬于正常勿搔抓。
痊愈:皮疹全部消退瘙癢消失。顯效:皮疹基本消退瘙癢明顯減輕。有效:皮疹部分消退瘙癢減輕。無效:皮損無改善或消退瘙癢劇烈。
痊愈10例(20%),顯效18例(36%),有效15例(30%),無效7例(14%),總有效率86%。
西醫治療結節性癢疹多用鹽酸左西替利嗪、鹽酸氮卓斯汀片、沙利度胺、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復方鹵米松軟膏等藥物,往往效果欠佳。中醫認為[5],結節性癢疹是痰、濕、熱、瘀而形成,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飲食肥甘厚膩,日久化熱而形成肝膽濕熱。再則脾胃為中土,得陽氣的溫煦才能正常的消谷腐熟,轉輸運化,脾陽氣虛弱則易生痰濕。濕熱蘊結,邪不得透,發于肌膚紅斑、丘疹。濕熱、痰濕阻滯氣機,經絡瘀阻不暢,從而形成硬實丘疹。火針具有借火助陽、溫通經絡,開門祛邪、散寒除濕,以熱引熱、行氣毒散,祛風止癢的作用,應用于結節性癢疹能溫壯陽氣、疏通經絡。火針點刺出針后針孔處于開放狀態,“瘀血、痰濁”等有形之邪可以依針孔排除體外。另火針又可直接溫通經脈、驅散內寒,使屬陰的痰濕之邪得火熱之行不除而自化。用酒精燈反復燒針至火亮,速刺,給邪熱以出路,起到“火郁發之”的作用,氣血暢,經絡通。火針還有開門祛邪之力,可直接疏泄腠理使風邪從表而出,又可借溫熱之力使血得熱而行“血行風自滅”,則癢自止。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火針療法具有抗炎、調節免疫、止痛止癢及改善微循環等多種作用。結節性癢疹瘙癢劇烈,患者往往搔抓至出血而感覺不到痛感。痛感和癢感是經同一神經傳導,火針針刺后會刺激表皮真皮之間游離的神經末梢,傳導給大腦皮層興奮灶,提高痛感、降低癢感、使其恢復正常的痛感反應。其次高溫火針對皮損內病理組織灼傷,可激活多種酶的活性改善新陳代謝和微循環改善,產生的壞死組織又能夠刺激白細胞等免疫細胞以吸收、修復病變組織。第3,該病發生發展與情緒密切相關。因焦慮、緊張等情緒可使垂體—腎上腺軸引起β內啡肽釋放,從而誘導淋巴細胞的免疫反應加重瘙癢。火針可以通過對皮損處灼傷,糾正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正常反應,從而達到止癢的作用。
復方膽草湯是由龍膽瀉肝湯加減而來,以清熱利濕為主。方中龍膽草苦寒,既能清利肝膽實火又能清利肝經濕熱,為君藥。黃芩、梔子苦寒瀉火,燥濕清熱,共為臣藥。澤瀉、車前子滲肝膽濕熱;脾虛易生痰濕,痰濕郁熱,加用茯苓、麩炒白術健脾利濕,竹葉、半夏清熱化痰;濕熱瘀阻,氣血瘀阻經絡不暢,加丹皮、赤芍以活血涼血而化瘀,柴胡舒暢肝經之氣,使得氣行血暢;濕熱蘊結,經絡不暢,瘙癢較劇,加白鮮皮、地膚子、菊花、蟬蛻以清內熱,疏風熱而止癢,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佐使藥。偏痰濕盛者,多加砂仁、蒼術、瓜蔞、桔梗等;偏血瘀者,多加桃仁、牛膝、雞血藤、紅花、丹參等;偏于瘀熱互結者,多加玄參、紫草等。
火針聯合復方膽草湯加減治療結節性癢疹能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有效緩解癥狀。
[1] 楊國亮.現代皮膚病學[M].上海: 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509-510.
[2] 楊素清,蔣金艷,劉暢.全蟲方治療結節性癢疹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信息,2011, 28(2):56-57.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4] 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63-64.
[5] 李曰慶.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50-151.
R245.316.829
B
1004-2814(2016)09-0878-02
201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