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磊
(湖北省武漢市中醫醫院腦病一科,湖北 武漢 430000)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所致延髓背外側綜合征7例
姜 磊
(湖北省武漢市中醫醫院腦病一科,湖北 武漢 430000)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所致延髓背外側綜合征的效果。方法:7例給予常規治療加針刺雙側風池、完骨為主。結果:有3例吞咽障礙、構音障礙,共濟失調、感覺障礙等消失,3例有少許感覺障礙,1例仍有輕度共濟失調癥狀。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所致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效果較好。
腦梗死;延髓背外側綜合征;中西醫結合治療
延髓背外側綜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為腦梗死所致,多表現為突然的眩暈、交叉性的感覺障礙,延髓麻痹、共濟失調等。我院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效果較好,總結如下。
共7例,均為2014至2015年診治患者。男5例,女2例;年齡35~65歲,平均48歲;病程1~10天,平均3天;既往有高血壓病史7例,糖尿病病史5例,高脂血癥病史5例,冠心病病史3例;有吸煙史6例,大量飲酒史4例;首次患腦血管疾病5例,2次以上2例。
診斷標準:參考《神經系統疾病癥候學》[1],《神經病學》[2]。①眩暈,惡心、嘔吐及眼震;②病灶側軟腭、咽喉肌癱瘓,表現為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同側軟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③病灶側共濟失調;④霍納氏綜合征;⑤交叉性偏身感覺障礙,即同側面部痛、溫覺缺失,對側偏身痛、溫覺減退或喪失。
臨床表現為眩暈,惡心欲嘔。其中6例吞咽困難、飲水嗆咳、構音障礙、咽反射消失,5例共濟失調,6例同側霍納綜合征,5例交叉性偏身感覺障礙。
藥物治療: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包括改善腦血管循環,改善腦細胞代謝,清除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抗動脈硬化,降血壓,降血脂對癥治療。
針刺治療:主穴為雙側風池、完骨。吞咽困難、飲水嗆咳、構音障礙、咽反射消失加取雙側頭針運動區下2/5,廉泉,外金津、玉液,患側咽后壁。共濟失調加取雙側頭針平衡區,暈聽區。交叉性偏身感覺障礙者取雙側感覺區。霍納氏綜合征者取患側攢竹、絲竹空、魚腰、四白。患者取坐位,針具以75%酒精常規消毒后,雙側風池、完骨,用0.35mm×75mm長的毫針,刺風池時針尖方向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完骨的針刺方向與風池平行斜刺0.5~0.8寸,均施以約100轉/min捻轉手法,各約15s,留針30min,期間行針3次后出針。雙側頭針運動區下2/5處、雙側平衡區、雙側感覺區及暈聽區,用0.35mm×40mm長毫針,平刺0.8~1.2寸,均施以約100轉/min捻轉手法,各約15s,留針30min,期間行針3次后出針;廉泉、外金津、玉液用0.35mm×75mm長毫針向舌根方向針刺入1.0寸,3個穴位均快速捻轉行針15s后出針,不留針。行針過程中如有咳嗽傾向,即刻出針,出針后壓迫針孔。患側咽后壁點刺,先予口腔護理,患者張口,用消毒壓舌板將舌體輕輕下壓,持0.35mm×75mm毫針在患側咽后壁處快速點刺即可,不留針。如不能伸舌用消毒紗布固定上下唇,將針伸入口內快速點刺即可。攢竹、絲竹空、魚腰、四白,給予常規針刺方法,留針30min后出針。每日針刺1次。
治療5天為一療程,休息l天后進行第2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3例吞咽障礙、構音障礙,共濟失調、感覺障礙等癥狀完全消失,3例有少許感覺障礙,1例仍有輕度的共濟失調癥狀。
周某,女,35歲。頭暈伴吞咽困難、右半身麻木不適5天。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查頭MR示延髓急性期腦梗死,入院時頭暈,頭昏沉,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因平衡障礙不能行走,惡心欲嘔,左顏面及右半身麻木,體重無明顯下降,飲食稍差,二便控制力可,小便尚可,大便干結、每日1次,夜寐欠安,多夢。一般內科系統查體未見明顯異常。神經系統查體神清,精神差,語言欠清,高級智能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左眼瞼下垂,雙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存在,有水平眼震,雙側鼻唇溝對稱,伸舌居中,咽反射減弱,左側面部及右半身淺感覺減退,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左側指鼻試驗不穩,左側跟膝脛試驗欠穩,腱反射存在。洼田飲水試驗3級。用藥物配合針刺治療20天后出院,出院時無頭暈,無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語言稍前流利,左眼瞼下垂較前好轉,左側指鼻試驗準確,左側跟膝脛試驗稍欠穩,左面部及右側半身淺感覺稍有減退,飲水試驗1級。門診繼續針刺治療,半個月后痊愈。
延髓背外側綜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病變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側區,常見的原因為小腦下動脈或椎動脈血栓形成,即腦梗死,其表現主要為:①眩暈,惡心、嘔吐及眼震(前庭神經核損害);②病灶側軟腭、咽喉肌癱瘓,表現為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同側軟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經損害);③病灶側共濟失調(繩狀體損害);④霍納氏綜合征(交感神經下行纖維損害);⑤交叉性偏身感覺障礙,即同側面部痛、溫覺缺失(三叉神經脊束及脊束核損害),對側偏身痛、溫覺減退或喪失(脊髓丘腦側束損害)。
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是后循環缺血而引起的病變,其血液的供應與膽經及膀胱經的循行相符合。風池穴為治風之要穴,為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之交會腧穴,針刺風池穴可清頭利竅,還有醒腦開竅之功。《類經圖翼》中記載“風池治中風不語,湯水不能入口“。完骨穴亦為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穴,可清利頭目,調理氣血之功。兩者配合可起到疏通太陽、少陽經經氣,調節局部氣血運行的作用。風池、完骨穴相配能夠疏理少陽經經脈,利用其循行所過之耳、目、側頭部,有醒腦健腦、安神定志的作用。風池穴處于枕骨大孔盒延髓中樞的體表處,使針感通過枕骨大孔、延髓中樞力達顱內,直接起到改善腦組織功能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3-6],針刺風池、完骨穴可提高椎動脈的血流量,從而改善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促進病灶周圍側支循環的建立,從而達到改善和恢復病變周圍的延髓及相關神經功能的目的。延髓背外側綜合征病變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側區,多為小腦下動脈或椎動脈血栓形成。針刺風池及完骨穴對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有效,可改善后循環的供血,起到治療的主導作用。
頭皮針是根據經絡理論以及大腦皮層功能定位,取雙側頭皮針運動區下2/5,雙側平衡區,雙側暈聽區分別治療飲水嗆咳、吞咽障礙,共濟障礙及頭暈等癥狀。頭針選取的穴線,刺激強度較一般體針大,可增強針感,從而使經絡氣血疏通,調整顱內外血管舒縮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環障礙[7]。
針刺咽后壁為局部刺激,可刺激局部的感受器,從而形成對中樞神經的刺激作用,以促進咽反射的恢復及重建加強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吞咽功能。廉泉,外金津、玉液在舌下神經,迷走神經、舌咽神經支配區域內,針刺可興奮延髓吞咽中樞周圍的運動神經纖維,增強橫紋肌收縮,促進舌咽部的隨意運動,提高吞咽功能[8]。
[1] 王笑中,焦守恕.神經系統疾病癥候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234-245.
[2] 吳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1.
[3] 肖蕾,蔣戈利,趙建國.腦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的療效相關因索分析[J].臨床薈萃,2003,18(17):991-992.
[4] 姜磊.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2:35.
[5] 梁康,李進進,寧百樂.針刺治療腦卒中后真性延髓麻痹40例[J].針灸臨床研究,2012,28(2):24.
[6] 富作平.針刺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假性延髓麻痹療效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7(5):219-220.
[7] 李莉.針刺治療延髓背外側綜合征1例[J].山西中醫,2011,27(5):43.
[8] 姜磊.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2:36.
R743.9
B
1004-2814(2016)09-0884-02
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