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倩,劉 妍,葛寶和
(1.山東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中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1)
葛寶和應用電針治療動眼神經麻痹經驗
張倩倩1,劉 妍1,葛寶和2
(1.山東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中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1)
葛寶和為山東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臨證用電針治療動眼神經麻痹療效顯著,介紹如下。
患者,男,62歲。2015年12月27日勞累后出現左眼視物重影,眼瞼下垂。曾在濟南某醫院住院治療,口服甲鈷胺分散片1片,每日3次;口服維生素B1片2片,每日3次;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30μg,肌內注射,每日1次。效不佳。現左上眼瞼抬起無力,左側眼球向內側運動受限,左眼視物重影,納眠可,二便調。舌紅苔黃,脈弦。患糖尿病10余年,口服鹽酸二甲雙胍腸溶片血糖控制平穩。查體意識清晰,雙側瞳孔大小正常,對光反射存在,視野檢查發現左眼視野呈右側偏盲。眼底檢查正常,頭部核磁、腦血管造影檢查均無異常。西醫診斷為動眼神經麻痹。中醫診斷為風牽偏視。證屬肝腎虧虛,肝風內動。治以平肝熄風,補氣活血。患者取仰臥位,局部取百會,印堂、太陽、睛明、四白(均取左側),遠部取養老、光明、合谷、足三里、太沖(均取雙側)。穴位常規消毒,局部穴位針刺選用0.3mm×25mm毫針。睛明穴避開眼球直刺10~15mm,不行提插捻轉手法;太陽穴向后斜刺15~25mm,行捻轉補法。遠部穴位針刺選用0.3mm×40mm毫針,養老穴向上斜刺25~30mm,行捻轉補法;太沖穴直刺20~25mm,行提插捻轉瀉法。余穴均常規針刺,行平補平瀉針法。得氣后用G-6805電針治療儀、連續波,“+”極連接太陽穴,“-”連接四白穴,調節電流大小,強度以舒適為宜,留針30min,每日治療1次,1周6次。針刺16次后左眼稍可向內側運動,復視減輕,左上眼瞼仍抬起無力。繼續針刺18次后,左眼復視基本消失,勞累后仍有輕微復視,左上眼瞼可正常開合。繼續針刺6次而愈。
患者,女,67歲。2016年1月因腦梗死住院治療,現肢體活動無明顯受限。1天前右眼左側視野變窄,睜眼無力。現右眼左側偏盲,復視,視物無顏色改變,面色少華,肢體乏力,休息后緩解,偶有頭暈,納眠可,二便調。舌質紫暗苔薄白,脈細澀。患高血壓病10余年,血壓最高190/140mmHg。急性冠脈綜合征(不穩定型心絞痛)病史6年,口服酒石酸美托洛爾緩釋片、拜阿司匹林腸溶片血壓、心律控制尚可。查體意識清晰,瞳孔大小正常,對光反射存在,視野檢查發現右眼視野呈左側偏盲,眼底正常。頭顱CT示雙側多發性腦梗死灶。西醫診斷為動眼神經麻痹。中醫診斷為風牽偏視。證屬氣虛血瘀。治以益氣養血,化瘀通絡。患者取仰臥位,局部取百會、印堂、太陽、睛明、四白(均取右側),遠部取養老、光明、合谷、足三里、太沖(均取雙側)。局部穴位用0.3mm×25mm毫針,睛明穴避開眼球直刺10~15mm,不行提插捻轉手法;太陽穴向后斜刺15~25mm,行捻轉補法。遠部穴位用0.3mm×40mm毫針,養老穴向上斜刺25~30mm,行捻轉補法;余穴均常規針刺,行補法。得氣后用G-6805電針治療儀、連續波,“+”極連接太陽穴,“-”連接四白穴,調節電流大小,強度以舒適為宜,留針30min,每日1次,每周6次。治療12次后右眼瞼可抬舉,眼裂逐漸變大。繼續針刺20次后右瞼抬舉較前明顯有力,復視較前減輕。繼續針刺6次,右眼瞼抬舉正常,眼裂與對側基本相同,復視消失,痊愈。
動眼神經麻痹臨床表現除眼瞼下垂,眼外斜視,眼球不能向內、上、下方運動外,還會并有瞳孔擴大、瞳孔對光反射消失等癥狀。本病屬中醫“風牽偏視”、“瞼廢”、“上胞下垂”、“睢目”等范疇。針灸可以激發機體固有的調節機能發揮作用,使失調紊亂的生理生化過程獲得調整,從而使體內的物質代替與能量代謝朝著正常水平轉化,恢復機能與結構之間各器官系統之間及機體同環境之間協調一致或綜合平衡[1]。“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針刺病變局部穴位,可運行局部氣血,改善局部微循環。動眼神經麻痹的近段取穴多選用百會、印堂和病變側的太陽、睛明、四白。經云:“氣在頭者,止之于腦”、“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百會位于巔頂,為督脈穴位,有填精益髓之功。研究表明,百會穴為調節大腦功能要穴。通過電針對“瘀血證”家兔球結膜微循環影響的實驗觀察得出,針刺有改善微循環障礙的作用[2]。印堂、太陽、睛明、四白處布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故針刺該穴組可促進血液運行,進而有助神經恢復。“經脈所過,主治所在”,遠端選穴多依據病變臟腑相關經脈而定。《靈樞·經脈》曰“肝足厥陰之脈……連目系,上出額……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其支者…至目銳眥后…其支者,別銳眥…”。肝膽二經皆經過目眥,且肝開竅于目,膽與肝相表里,目疾多與肝膽二經關系密切。“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靈樞·九針十二原)”,“若刺絡脈,表里皆活(針經指南)”,故取太沖穴與光明穴原絡相配,以平肝熄風,通絡明目。“面口合谷收”,故面部眼疾取合谷。研究表明,針刺合谷穴對正常人面部痛閾、唾液α-淀粉酶活力有明顯影響,且太沖配合谷有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平肝熄風之效。足三里為胃經合穴,補益脾胃。脾胃健則氣血足,氣血足則經脈養,筋脈養則目視明。研究表明,百會與足三里組穴既能改善全身組織的血液循環又可提高腦部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郄穴為氣血深聚之處,又手太陽小腸經支脈至目內、外眥,故選用手太陽小腸經郄穴養老以調氣活血。總覽全方,平肝熄風以明目,調氣活血以養目。不論肝腎陰虛、肝風內動,或脾胃虧虛、氣血不足,或瘀血阻滯者,皆可辨證選用。
[1] 葛寶和.試論針灸取效的原理[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3(4):52-54.
[2] 葛寶和,陳乃明.電針對“瘀血證”家兔球結膜微循環影響的實驗觀察[J].江蘇中醫,1991,12(6):21.
R249.7
B
1004-2814(2016)09-0917-02
2016-05-03
葛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