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兵,高 軍,孫 浩(指導)
(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江蘇 儀征 211400)
孫浩從脾論治腎病綜合征經驗
王其兵,高 軍,孫 浩(指導)
(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江蘇 儀征 211400)
孫浩為全國第4批、第5批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從醫60余載,精于治療內、兒科疾病,臨床經驗豐富。現將孫浩治療腎病綜合征經驗介紹如下。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表明精微物質的吸收輸布雖然與肺腎有關,但是樞紐在于脾,脾主統攝升清,若脾氣不充, 固攝無權則脾氣下陷, 精氣下泄, 精微下流難攝則產生蛋白尿。《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氣虧虛,運化無力,氣不化水,水邪泛濫,則浮腫。脾氣虧虛貫穿于腎病綜合征發病始終,脾不攝精、清氣下陷和脾失運化、水濕不化是腎病綜合征產生蛋白尿、浮腫主要病機。
《丹溪心法·水腫》謂:“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術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臨床常以參苓白術散為基本方。藥用黃芪、太子參、茯苓、炒白術、薏苡仁、懷山藥、炒扁豆、蓮肉、芡實、陳皮、升麻、炙甘草。方中黃芪補氣健脾,利尿消腫,能促進機體代謝、抗疲勞、促進血清和肝臟蛋白質的更新,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能增強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1]。尿蛋白定性檢測結果對應,尿蛋白(+)黃芪用量為20g。當有明顯浮腫時,應以祛除水濕之邪為急,但用甘遂、芫花等峻猛逐水之品會損傷正氣,使脾氣益虛,反而變生他證。當用淡滲利水消腫藥如豬苓、澤瀉、車前子等,配合人參、黃芪等健脾益氣藥以標本同治。當水腫消退時當以健脾益氣、升提固攝為先,脾氣充足則固攝有權,精微物質得以運行,蛋白尿可除。脾氣健運,氣行則水行,水濕無停留之地,不逐水則水自祛。
康某,女,37歲,2012年09月13日初診。2011年3月在某醫院診斷為腎病綜合征,口服潑尼松30mg、早晨頓服,雷公藤多甙片20mg、每日3次,但效果欠佳。下肢時有浮腫,尿蛋白(+~++)。近1個月來下肢浮腫加重,小便檢查示尿蛋白(+++),24h尿蛋白測定3660mg。白蛋白31g/L,總膽固醇7.36mmol/L。下肢重度水腫,滿月臉,全身乏力,心情煩躁,納差,夜寐不安,小便量偏少,舌胖有齒印苔少,脈沉細而弱。辨為水腫(陰水)。證型屬于脾腎兩虛,水濕不化。治以補脾溫腎,佐以利水消腫。用參苓白術散合腎氣丸化裁。藥用黃芪60g,太子參15g,茯苓皮12g,炒白術10g,薏苡仁15g,懷山藥12g,澤瀉10g,桂枝10g,制附子12g(先煎),車前子12g(包煎),豬苓10g,甘草梢6g。14劑,水煎,日1劑,分2次口服。2012年10月8日二診,下肢浮腫減輕,身體乏力好轉,飲食漸增,夜寐尚安,小便量明顯增多,大便正常,舌胖苔白,脈沉細。藥用黃芪60g,太子參15g,茯苓皮12g,炒白術10g,薏苡仁15g,山藥12g,澤瀉10g,仙茅10g,仙靈脾12g,豬苓10g,車前子12g(包煎),甘草梢6g。繼服14劑,水煎,囑其停用雷公藤多甙片。2012年10月25日三診,下肢中度浮腫,身稍乏力,納可,寐安,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脈細。查尿蛋白(++),24h尿蛋白測定1560mg。證屬脾氣虧虛。治以補脾益氣。藥用黃芪40g,太子參15g,茯苓皮12g,炒白術10g,薏苡仁15g,山藥12g,炒扁豆10g,豬苓10g,車前子12g(包煎),赤小豆12g,澤瀉10g,甘草梢6g。14劑,水煎,每日1劑,分2次口服。囑其潑尼松逐漸減量。后以上方為基礎調治3個月,下肢未再出現水腫,多次復查尿蛋白(-~+),而且停服潑尼松。后用基本方制水丸,如豌豆大,每次10粒,每日3次,長期服用。服用半年后滿月臉消退,尿蛋白(-),24h尿蛋白測定120mg。白蛋白36g/L,總膽固醇5.3mmol/L。隨訪1年未再出現下肢浮腫。
本病病程較長,治療期亦較長,方藥劑型以丸、散為好,用藥平和,補而不滯,利而不峻,久服無不良反應。益氣健脾法可以培養后天之本,以防復發。正如仲景所言“四季脾旺不受邪”。
[1] 高學敏.中藥學[J].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R249.7
B
1004-2814(2016)09-0919-02
201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