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本陽
(重慶市九龍坡區中醫院,重慶 400080)
溫陽法治療失眠體會
何本陽
(重慶市九龍坡區中醫院,重慶 400080)
失眠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和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歷代可見“不得臥”、“目不瞑”、“夜不瞑”、“不得眠”、“不寐”等名稱。失眠癥是現代都市生活中常見病及多發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治失眠,今多從“邪火亢盛,陰虧血少,神失所用”或“痰火上擾”立論,治療常以滋陰清熱、寧心安神、清熱化痰為主,遣方用藥多用寒涼之品,鮮有溫陽者。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及人群分類觀察,發現失眠患者中陽虛引起的失眠比例不少。介紹驗案2例如下。
案1:張某,男,65歲,2013年2月3日初診。失眠10年余,入睡較難,易驚醒,醒后不易再入睡,嚴重時整夜不眠,煩躁,口干,口苦,不多飲,納可,下肢不溫,二便調,舌淡紅苔微膩略黃,脈沉弦細。自服朱砂安神丸、舒樂安定等效果不佳。辨證為虛陽上浮,方用潛陽丹加減。藥用制附片10g(先煎),砂仁10g,龜甲12g,生牡蠣24g,茯苓12g,炙甘草6g。5劑,日1劑,水煎服。二診失眠稍好轉,睡眠可達3~5h,仍心煩,舌淡紅苔白,脈弦。上方減茯苓又服5劑,三診時睡眠基本正常,偶有心煩,舌淡紅苔白,脈稍弦。上方制附片加量至18g,再服5劑以鞏固療效。
按:患者失眠多年,且多方治療,用中西藥不效。表象看是有熱象,如口苦、口干、心煩等,但更有下肢不溫等陽虛之征,且雖有熱象,但舌質不紅,舌苔僅是膩中帶微黃,脈現虛象,又因年高久病之人,雖有一些熱象,但為坎中真陽不足,虛陽上浮擾心所致,故以溫陽潛陽安神之法,處以潛陽丹加味。潛陽丹為《醫法園通》之方,由砂仁、制附片、龜甲、甘草組成。鄭欽安認為方中龜板得水中之精華而生,此處用之并非為了養陰,而是用其通陰助陽,附子溫陽以治本,用牡蠣收納浮游之虛陽。患者服用潛陽丹后虛陽得補,浮陽得降,心神得寧,失眠得解。
案2:田某,男,52歲,2014年5月3日初診。失眠6年,曾在多處就診,效果有限,現入睡困難,每日服安定后才可睡3~5h,易醒,神疲乏力,捫之四肢發涼,面色萎黃,大便偏稀,舌暗苔薄白。辨證屬陽氣不足,心神失養。藥用制附片10g(先煎),炒白術12g,茯苓12g,炒白芍10g,紅參10g,砂仁3g。7劑,日1劑,水煎服,停用一切西藥。7天后復診,已經能入睡4h左右,且乏力、便稀好轉,脈舌同前。原方再服14劑,睡眠基本正常。后以附子理中湯等調理以善后。
按:《素問》謂“晝不精則夜不寐”,可知睡眠是陰陽氣互相協調的結果,而陽氣功能在人體正常睡眠功能活動中更是具有主導作用。《傷寒論》曰:“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此即陽虛失眠之證。本例患者患病時間長,神疲乏力,捫之四肢發涼,面色萎黃,大便偏稀,脈沉細無力,所現癥狀一派虛寒之象,是明顯的陽虛癥狀。故以溫陽法,選用附子湯,加一味砂仁增強溫中、護中之效,且減輕白芍之滋膩,方中雖無安神之品,但因直切病機,治病求本,故療效滿意。
R271.917.5
B
1004-2814(2016)09-0930-01
201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