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露艷
(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上海 201199)
診療警示
土茯苓致藥疹1例
黃露艷
(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上海 201199)
劉某,男,76歲,因反復四肢小關節疼痛變形伴結石10余年于2015年12月22日來我院就診。既往有高尿酸血癥病史10余年,多次關節疼痛急性發作,近期雙手腕關節酸痛、活動不利,無發熱紅腫。外院已檢查類風濕因子等風濕免疫指標排除相關疾病。近期查腎功能尿酸470μmol/L、T37.0℃。雙手腕、掌指、指間關節可見多個皮下結節,較大者直徑約2cm,表皮無破潰,無紅腫,無明顯壓痛。雙手掌指、指間關節部分變形。舌質偏紅苔少,脈細澀。既往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西醫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為痹證,證屬肝腎陰虛。治以滋養肝腎,祛風止痛。藥用川萆薢30g,車前子30g,玉米須30g,白茯苓15g,牛膝10g,澤瀉10g,青風藤20g,桑枝10g,桂枝10g,虎杖10g,槲寄生10g,丹皮10g,獨活10g,生地30g,羌活10g,雞血藤20g,炒白芍30g,防風10g,杜仲10g,熟地15g,木瓜10g,山茱萸10g。服7劑。2015年12月31日二診,腰酸乏力癥狀有所減輕,但右手腕關節仍時有隱痛、活動不利。上方減槲寄生10g,加土茯苓30g、威靈仙10g。繼續服7劑。2016年1月4日三診,服藥24h后,全身泛發皮疹,瘙癢明顯,查體見全身泛發紅色斑疹、大小不一、以軀干為主、部分略高出皮膚、且逐漸融合成片、壓之無明顯褪色。否認服中藥期間同服其他中成藥及西藥。查血常規、肝功能均提示正常。初步診斷為藥疹。囑停服中藥,予開瑞坦口服抗過敏。皮疹在2周內逐步消退直至完全消失,未遺留色素沉著及脫屑。處方與前次比較,減少槲寄生,增加土茯苓、威靈仙。訴既往曾服用威靈仙且從未發生過敏反應,而既往無土茯苓應用史。2016年2月4日復診時再次予方中加入威靈仙10g,未再發生皮疹。根據藥方變動及用藥史推斷,藥疹原因為土茯苓過敏。
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莖,又稱赤土茯苓。其性味甘淡、平、無毒,入肝、胃經,功效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主治梅毒、筋骨攣痛、腳氣、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等病癥[1]。《本草綱目》中記載“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
土茯苓無毒,臨床常用劑量為15~30g。但即使在常用劑量范圍內應用,仍可能因個體差異因素而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李見明等[2]在對土茯苓總苷片(鎮痛中藥)的I期臨床人體耐受性研究中發現單劑量組及連續劑量組均有極少數患者出現胃脘部不適、困倦等癥狀,停藥后可自行緩解,且實驗室檢查亦發現可能對受試者的白細胞總數、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產生一定影響。單味土茯苓的臨床應用中,陳蕾等[3]亦報道有因吸入土茯苓粉而導致嚴重過敏的病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15.
[2] 李見明,李國信,姜春梅,等.土茯苓總苷片I期臨床人體耐受性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9,25(6):492-494.
[3] 陳蕾,周銀芝,馬麗.土茯苓粉致過敏1例[J].實用醫藥雜志,2013,30(7):666.
R285.1
B
1004-2814(2016)09-0934-01
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