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潁,楊 毅,趙冰清(.山東中醫藥大學04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5004;.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500)
姜兆俊治療乳腺增生病經驗
蘇超潁1,楊 毅2,趙冰清1
(1.山東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4;
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1)
姜兆俊教授系山東省中醫院名老中醫,從事中醫外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余年,治療乳腺疾病經驗豐富,現將其治療乳腺增生的經驗介紹如下。
乳腺疾病屬于中醫外科疾病,外科疾病大都發于體表,既有局部癥狀又有全身表現,其發病多與經絡、氣血、臟腑息息相關。依據疾病所在部位經絡,可辨析疾病與所屬臟腑的關系。《外科理例前序》說:“然外科必本諸內,知乎內,以求乎其外,其如視諸掌乎……有諸中,然后諸外,治外遺內,所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1]。根據人體“內外統一”的理論,遵循整體觀念,采用局部與全身辨證相結合,追究其致病的根本原因,治病必求其本,或本于陰或本于陽,知病所由生而直取之,乃為善治[2]。乳腺增生的發生發展過程主要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其中與肝腎二臟關系最為密切。從經絡循行的角度來看,足厥陰肝經,其支者穿過隔膜布散于脅肋,故乳頭屬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行貫乳中,故乳房屬胃經[3]。肝主疏泄,肝為一身氣機升降調節的樞紐,如若情致不舒,郁怒傷肝,肝氣郁結,肝失疏泄,循行于乳房的肝經蘊結不通,使乳絡阻塞,氣血運行受阻,進而凝滯結塊而發病。思慮傷脾,脾失健運,聚濕成痰,痰凝互結;沖任失調,致乳絡氣滯、痰凝、血瘀聚結成核。腎為先天之本,內寓元陰元陽,在腎氣—天癸—沖任這個性軸上,腎氣是核心,胞宮和乳房是性軸的靶器官,治療必須適應婦女月經周期變化的生理特點[4]。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消痰散結,健脾補腎,調節沖任等治療,可使肝郁得疏,脾運得復,郁結痰凝消散,沖任得調,內分泌紊亂而恢復正常。
姜老強調,診療疾病識病為先,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徐靈胎說:“預治病號,必先識病名,能識病名而求其病之所生,知其所由生,又當辨其生之因,名不同,而癥狀所由異,然而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5]。說明治病首先要診斷明確,辨明所生原因,治療時選相應病的主方主藥,療效才會顯著。乳腺增生病的基本病因病機是肝郁腎虛,氣滯血瘀痰凝。治療當以疏肝補腎,理氣活血,化痰散結為基本治療原則。姜老臨床多用柴胡、香附、夏枯草、淫羊藿、鹿角霜、三棱、莪術、海藻、昆布、浙貝母、生牡蠣。柴胡、香附為主藥,旨在以輕清之氣味疏理肝氣之郁結。夏枯草、三棱、莪術、海藻、昆布、生牡蠣活血祛瘀,消痰散結。淫羊藿、鹿角霜補腎,調沖任。臨床診治時加減應用,乳痛明顯加青皮、陳皮、橘葉、橘核、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氣止痛,身體虛弱、腎陽不足加仙茅、肉蓯蓉溫陽補虛,腎陰虛加天冬、枸杞子滋陰補腎,經前乳房脹痛明顯加茯苓、白術、益母草健脾祛濕,乳腺增生腫塊明顯加穿山甲、僵蠶,乳頭溢液呈清水樣或黃色液體加麥芽、生山楂、神曲、薏苡仁。
趙某,女,35歲,2013年10月28日初診。3個月前因生氣后忽覺雙乳脹痛,未行治療。持續乳房壓痛,月經前乳房疼痛加重,累及雙側腋下脹痛,經后疼痛緩
[參考文獻]
[1] 汪機.外科理例[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
[2] 朱廣仁.中醫必讀[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3] 陳紅風.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
[4] 楊毅.乳腺增生病現代研究概況[J].中醫藥學刊,2005,23(8):1469-1471.
[5] 徐靈胎.徐靈胎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中圖分類號]R24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6-0606-02
[通訊作者]楊 毅解。平素容易情緒激動,心煩生氣,乳痛多在生氣或者勞累后明顯加重。月經不定期、量可、色暗、伴血塊。眠差。查雙乳對稱,外形正常,腺體厚韌,乳房內可觸及多個大小不等腫塊,質地韌硬,壓痛明顯,邊界不清楚,形態不規則,活動度可。腋窩下淋巴結(-)。舌淡苔白,脈沉細。診斷為乳腺增生病。證屬肝郁氣滯痰凝。治則為疏肝理氣,化痰散結。藥用柴胡9g,香附12g,夏枯草12g,淫羊藿12g,鹿角霜12g,三棱9g,莪術9g,浙貝母9g,生牡蠣30g,皂角刺9g,橘葉9g,橘核9g。水煎服,日1劑,服6劑。服藥后乳痛減輕,睡眠和情緒改善,余無明顯不適,乳房腫塊未見明顯減小。上方加僵蠶9g、法半夏9g,再服10劑。服藥后乳痛輕,身體無明顯不適,乳房腫塊減少。上方繼服10劑。服藥后乳痛消失,乳房腫塊消失,兩年內未復發。
[收稿日期]201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