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興娟,陳 燕,劉曉瑞,王舒敏,劉 浩,陳 洋(.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04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0075;.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05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0075;.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05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0075)
運動針法聯合龍虎交戰法治療急性腰扭傷驗案
熊興娟1,陳 燕1,劉曉瑞2,王舒敏3,劉 浩3,陳 洋3
(1.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3.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
患者,男,25歲,于2014年12月20日就診。17小時前三步上籃時突覺腰痛,左側尤甚,呈持續性,軀體強迫性向左側屈,疼痛尚能忍受。當時未就醫,回家后臥床休息,于疼痛處貼膏藥治療(具體不詳)。次日早晨,腰部疼痛加重,起床困難,隧到我院門診就診。扶入診室,痛苦面容,強迫體位,腰椎向左側屈,L2-4椎旁左側肌肉緊張,可觸及條索狀硬結,有廣泛壓痛點,皮膚無破損,雙側直腿抬高實驗(-)。腰椎正側位X線片排除了骨折及其他骨病。VAS評分為7分。西醫診斷為急性腰扭傷。中醫診斷為腰痹。囑患者站立位,裸露雙上肢,屈肘90°,取雙側曲池穴,常規消毒,選華佗牌30號1.5寸的一次性不銹鋼毫針直刺,進針1.0寸,行針使之得氣。繼而施以傳統龍虎交戰手法,即先用刺手拇指向前左用力捻轉9次(拇指向前用力重、速度快,后輕輕退回),再用拇指向后右用力捻轉6次(拇指向后用力重、速度快,然后輕輕退回),捻轉角度180°,捻轉頻率約為每min90次,先左后右,一補一瀉,反復交替施術約每穴30s,視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可重復操作,每次操作間隔10min,留針30min。同時給予運動針法治療,即在補瀉期間囑患者腰部前屈、后伸和旋轉動作,運動幅度逐漸增大,并持續進行大范圍活動,以不能帶動患處皮膚與肌肉的運動為度。取針后患者疼痛明顯減輕,自覺腰部有輕微脹痛感,VAS評分1分,比初次評定減少6分,腰椎功能活動恢復正常。
按:運動針法包括針刺和運動兩個部分,即在針刺的同時或在針刺之后或在針刺之前運動患部,本醫案采用針刺配合患部運動。該療法秉承中藥學“陰陽平衡”理論,運動屬陽,針刺屬陰,動靜相宜;與局部制動療法比較,療效迅速而確切。進針后,運針務使“得氣”,在“得氣”的同時使患者主動或被動的運動患部。主動運動宜緩慢,運動幅度宜逐漸加大;被動運動則用力不宜過猛,要輕緩而柔。同時,還聯合使用龍虎交戰法,龍虎交戰一左一右,一正一反反復捻針,對氣血的運行產生一推一拉的雙向影響,可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從而起到住痛移疼的作用[1]。“龍虎交戰”手法是一種傳統的針刺鎮痛手法,最早見于徐鳳《針灸大全·金針賦》謂:“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龍,指蒼龍,為左,意指左轉捻針,為補法;虎,指白虎,為右,意指右轉捻針,為瀉法。龍虎交戰法的止痛作用已被現代臨床醫家普遍認可,用于治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急性腰扭傷、痛經、癌性疼痛等多種疾病[2-4]。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合主逆氣而瀉,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該穴為大腸經經氣最強盛之穴,行氣活血功效較強[5]。《肘后歌》云:“腰背若患攣急風,曲池一寸五分攻”。而且曲池位于肘部,取穴方便。
運動針法聯合龍虎交戰法治療急性腰扭傷有“簡、便、效、廉、驗”的特點,是一種“綠色”的治療方法,幾乎無副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龍虎交戰法屬于強刺激,聯合運動針刺使用時要掌握好針刺的刺激量和運動的程度。
[參考文獻]
[1] 薛宏升,張縉.“龍虎交戰”與“子午補瀉”針法的操作和綜合應用[J].中國針灸,2013,33 (9):809-813.
[2] 胡幼平,張雪,張鐳瀟,等.龍虎交戰針法對原發性痛經即時鎮痛作用的時效規律研究[J].中國針灸,2013,33(11):1005-1009.
[3] 張學偉,賈紅玲.龍虎交戰針法古今淺談[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12):2458-2459.
[4] 張永臣,賈紅玲,張春曉.龍虎交戰針法治療痛證及其機理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6):1039-1041.
[5] 鄒勇,邱中,彭徳熹,等.針刺曲池配合運動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237例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11):1729-1730.
[中圖分類號]R24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6-0613-01
[收稿日期]201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