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烽(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中醫院內科七病區,江蘇 南通 226300)
大黃甘草湯臨床應用體會
邱建烽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中醫院內科七病區,江蘇 南通 226300)
大黃甘草湯出自《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篇第十七·十七》謂:“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大黃四兩,甘草一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1]。”其臨床應用廣泛,不僅用于治療消化系統疾病,還可用于治療小兒夜啼、小兒厭食、目赤腫痛、鼻衄、口瘡、牙痛、頭痛、眩暈等多種疾病。筆者用其治療多種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介紹如下。
張某,男,3歲。平素不食三餐正食米谷,饑餓時餅干、糖果等零食充饑,近1個月來腹脹不適,嘔吐酸水,食欲不振,身形漸瘦,時煩躁哭鬧,口渴喜涼飲,大便干結,舌苔黃膩,指紋紅。予多酶片、益生菌等調理胃腸菌群,促進消化效果不佳。證屬食積胃腸,腑氣不通。治當清熱導滯之法。方用大黃甘草湯。藥用生大黃3g,炙甘草1g。煎茶代飲,加適量蜂蜜調服。服藥兩天后解羊屎狀大便,癥狀緩解,繼用米粥加蜂蜜養胃調理,并逐漸增加飲食,食量和體重均逐漸增加。
按:小兒“正氣未充,脾常不足”,某些家長缺乏育兒知識,片面追求高營養、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加重脾胃功能負擔,導致脾胃功能失常,繼而食積胃腸,腑氣不通,投予大黃甘草湯以通腑利氣,使積滯得以消除。小兒臟氣清靈,方一對癥,隨撥隨應,藥到病除。
季某,女,25歲。妊娠兩月余,近1周來嘔吐頻作,不能進食,食入即吐,用奧美拉唑、葡萄糖、維生素等靜滴癥狀無改善,并日漸消瘦,體重1周內下降5kg。方用大黃甘草湯。藥用生大黃4g,炙甘草1g。煎茶代飲,少量頻服。服1劑后嘔吐減輕,能進少量米湯,服3天后食欲大振,能正常進食而無任何不適。
按:患者系胎氣夾熱上行,大黃本應禁用,考慮符合大黃甘草湯主證,故投之,但藥量減輕,且取煎茶代飲,少量頻服之法,使藥物起效緩和,而避免損傷胎氣。
馮某,男,66歲。半月前因嘔吐陣作在當地醫院就治,經系統檢查診斷為尿毒癥,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于血液透析,同時昂丹司瓊靜脈注射,仍嘔吐陣作,腹部平片未見梗阻。不能進食,食則嘔吐,大便量少而干,舌苔厚膩,脈滑數。方用大黃甘草湯。藥用生大黃12g,炙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服。3天后嘔吐減輕,能進食,大便暢,1周后嘔吐悉除,進食一如既往,精神好轉。
按:患者由于尿毒癥導致嘔吐陣作,不能進食,食則嘔吐,透析及止吐對癥治療效果欠佳,中醫治療抓住“食已即吐”的主證特點,用大黃甘草湯取得良好效果。
由于《金匱要略》原文敘證簡略,僅有“食已即吐者”寥寥五個字,后世諸多醫家在研讀后往往根據個人理解加以注釋,以方測證,認為本方主治”胃腸實熱嘔吐”[1],但有一定的片面性,而用于臨床只要有“食已即吐者”的表現,均可使用本方。仲景用詞已夠簡練明白,添一字則嫌多,一語中的,直中要害,后人注釋只是幫助理解,不要因此使原本簡單的方法復雜化。如果局限于以上癥狀、舌苔、脈象的表現,只怕未能完全符合仲景原意,從而限制了該方的臨床運用。
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仲景在言某方所治病證之時,常有“主之、宜、可與、當與”等用詞的差別,如果反復研讀體會,便會發現其中遣字、用詞是有不同深意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已故傷寒名家陳慎吾教授認為,仲景在書中用字、用句皆有一定規律。如用方時言“主之”,則為正病正方,病證不變可一方到底。北京醫院著名教授曾昭耆亦認為,《傷寒論》言“主之”意味著絕對的適應癥,含某證必用某方之意[2]。因此,根據條文描述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說明只要臨床見到“食已即吐”的表現,都是大黃甘草湯的適用范圍,而不必局限于陽明胃熱腑實的證型表現,無論宿食痰飲、外感內傷、寒熱虛實,也不管兒科、婦科,抑或五官科疾病,有是證即可用是方。
據《神農本草經》載,大黃的功效為“味苦寒,無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平胃下氣”[3],可見大黃的功效除“留飲宿食,蕩滌腸胃”之外,尚有“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平胃下氣”的作用。仲景制大黃甘草湯雖屬下法,但并非大承氣湯之峻下,而是通腑和胃之緩下法,用大黃并非攻下陽明腑實,正是借其“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平胃下氣”之功,配以甘草和胃緩中,不僅可以發揮大黃攻下降火的作用,而又不損傷胃氣,并能減緩大黃的攻下作用,促進胃腸蠕動,上病下取,因勢利導,從而使胃的通降功能得以恢復,而嘔吐也自然得以緩解。
臨床應用時,當首先排除器質性疾病,如消化道腫瘤、消化道穿孔等外科急腹癥可能,具體藥物用量、比例、炮制方法、煎煮方法可根據病情輕重緩急,藥性特點靈活應用,以期望達到中病即止,祛邪不傷正,邪去正自安的效果。對于不同患者,用藥劑量輕重可稍有不同。如新病體壯證實,病情急重,正氣未衰者,可予較大劑量以求重劑起沉疴。而對于久病高齡者可在常規劑量基礎上稍輕用量,以防損傷正氣,而治療如孕婦妊娠嘔吐、新生兒不乳、小兒厭食等特殊患者時劑量宜輕,不求一劑即效,可少量頻服,見效即止,以防變生他證。其次仲景原方大黃甘草比例為4∶1,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可遵仲景原方,亦可根據邪實和正虛偏盛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臨床報道成功的案例中大黃甘草比例亦不完全相同,國內也有學者做了相關研究,證實了不同比例大黃甘草湯煎劑對豚鼠離體回腸平滑肌均有抑制和解痙作用[4]。再次,方中二藥無需特殊煎煮,成分份極易溶出,可制成散劑備用,條件允許可以加水煎煮,如果沒有適合的環境條件可以直接開水沖服,亦可取得一定效果。
[參考文獻]
[1] 范永升.金匱要略[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06.
[2] 高曉瑩,岳妍.大黃甘草湯治療頑固性嘔吐2例[J].山西中醫,2013,29(7):29.
[3] 雷載權.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95.
[4] 曹琴,王憲齡.大黃甘草湯的研究及應用探討[J].中國醫藥科學,2013,3(27):30.
[中圖分類號]R24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6-0616-01
[收稿日期]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