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茜,劉永平(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肺病科,天津 300120)
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研究現狀
劉 茜,劉永平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肺病科,天津 300120)
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緩解期具有一定優勢,綜述如下。
穴位貼敷原理。穴位貼敷療法是將中藥進行加工后形成不同的中藥劑型,然后貼敷在相應的治療穴位上,藥物經腠理直接吸收發揮藥效,并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陰陽、抵御病邪的作用[1]。陳靜[2]提出經皮給藥可在局部產生較高的藥物濃度,一方面通過微小血管的吸收輸送發揮最大藥效,另一方面通過經絡的疏導作用使相關臟腑加快獲得濃度更高的藥物劑量?,F代醫學利用先進手段加入滲透促進劑,西藥如Aozne、丙二醇(PG)、油酸、亞油酸[3],中藥如薄荷、檀香、冰片等用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同時超聲及直線偏光治療等外治輔助療法也有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制劑技術中,制備脂質體可以使藥物順利透過皮膚,普通脂質體中加入適量的膽酸鈉和3%~7%的乙醇或丙二醇所得的變形脂質體,其顆粒直徑比普通脂質體更小,但通過速率和數量卻與純水相當[4]。
藥物選擇。穴位貼敷所選擇的藥物一般根據“三伏”天或者“三九”天的氣候不同,用不同藥性的藥物,或是依據原發病的差異及病程的長短依據辨證論治的個體化選用不同的方藥。舒瑩[5]治療COPD緩解期,用補腎平喘丸加白芥55%、甘遂5%、細辛10%、延胡索30%比例成方打粉配合姜汁調和做成藥餅進行貼敷,37例中有2例發作,發作共2次。傅開龍等[6]治療COPD用白芥子9g、麻黃6g、苦杏仁6g、洋金花6g、甘遂3g、延胡索3g、細辛2g,研粉過篩、姜汁調糊,連續3年貼敷。結果急性加重期咳嗽、咯痰、胸悶、氣短癥狀明顯減輕(P<0.01),每年感冒次數、急性發作次數及每次持續時間均顯著減少(P<0.01),FEV1%預計值、IgA、IgG、IgM顯著提高(P<0.01),IgE顯著下降(P<0.01)。方中洋金花具有平喘止咳,解痙作用。含東莨菪堿、莨菪堿、阿托品等主要成分,具有抑制呼吸道腺體分泌、松弛支氣管平滑肌,抗炎,抗過敏、鎮靜等作用,實驗研究發現對氣管炎大鼠的氣道分泌物有抑制作用,可使杯狀細胞顯著減少[7]。麻黃宣散平喘,苦杏仁止咳平喘,兩藥一宣一降,一散一收,常做對藥使用。甘遂具有瀉水逐飲的作用。延胡索具有辛溫助陽,行氣活血化瘀功用。有針對延胡索乙素經皮吸收特性的影響進行分析,顯示貼膏中延胡索乙素體外透皮行為符合零級動力學方程,延胡索乙素在24h內體外透皮速率接近恒速,作用時間較長[9]。這為“冬病夏治”及“夏病冬治”中穴位貼敷給藥每10天1次提供了理論依據。細辛具有溫肺化飲功效,可緩解支氣管痙攣,強心,抗炎而無明顯細菌耐藥性,外用安全有效[10]。李江等[11]連續5年在“三伏”、“三九”兩時段用中藥貼敷治療COPD132例。藥用白芥子6g,延胡索4g,甘遂3g,仙茅3g,細辛1g,麝香0.3g,肉桂2g,共研為細末,以鮮姜汁、蒜汁適量調成泥膏狀備用。結果急性發作次數每年逐降,并且在第3、4年穩定低復發水平,第5年時有29例沒有復發,有7例復發次數超過3次。《張氏醫通》首次提出白芥子涂法治療哮病以來,白芥子依然為現今研究穴位貼敷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藥物。白芥子主要功效為鎮咳祛痰止喘,臨床研究發現生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堿、芥子酸等,白芥子苷經芥子酶水解,酸性硫酸芥子堿其本身無刺激性,水解后則生成異硫氰酸酯類物質(即白芥子油)、對皮膚黏膜產生刺激作用。炒制后白芥子對皮膚刺激作用減弱,同時減少了對羥基苯乙腈的藥效成分,因此鎮咳作用弱于生白芥子,所以建議用生白芥子作為穴位貼敷用藥[12]。滑振等[13]對納入的貼敷處方121個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涉及中藥共96味,白芥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共使用110次,頻率為90.91%。排列在前5位的中藥分別為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生姜汁,使用頻率在46%以上,第6位的肉桂使用頻率則在20%以下。
穴位選擇。取穴以太陽膀胱經的背俞穴配以大椎、天突、膻中、定喘最為常見。潘繼紅等[14]等選取雙側定喘、肺俞、脾俞、腎俞及天突穴進行貼敷,觀察治療前后臨床療效和肺功能指標、血清免疫學指標的變化。結果顯示,可改善癥狀及肺功能,以及免疫蛋白IgG、IgA、IgM水平。羅偉等[15]實驗研究發現針刺肺俞有助于降低病毒性肺炎小鼠肺指數及快速降低TNF-α水平,提高血清il-10含量,從而提高抗炎能力。脾俞健脾化痰、補肺氣,配肺俞補土生金、溫肺化痰,有標本同治之效;腎俞補腎納氣,培先天之本。侯從嶺等[16]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穴位貼敷及督灸治療,選擇穴位為肺俞、大椎、定喘、天突、腎俞。結果咳嗽、咳痰、胸悶、氣短等癥狀積分明顯降低。大椎穴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調節諸陽經上傳下達,還具有宣通陽氣、清熱解表化濕、扶正祛邪、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肺通氣功能等作用。有報道一患者,陣發痙攣性咳嗽半個月余,甚或咳至嘔吐而止,加重3天。穴取大椎穴行提插捻轉瀉法,不留針,每日1次,針3次后陣發性咳嗽明顯好轉,治療5次后諸癥消??梢娽槾檀笞笛ㄦ偪刃Ч黠@[17]。李亞娜[18]在采用GOLD方案的基礎上三伏貼白芥子散于風門、腎俞、神闕、脾俞、關元、足三里、大椎穴,總有效率86.84%。孫娜等[19]觀察針刺大椎、風門、肺俞對哮喘模型大鼠呼吸功能的影響,結果針刺大椎、風門、肺俞能減慢呼吸頻率,改善呼吸功能,改善哮喘大鼠的呼吸道狹窄情況。王利然等[20]觀察冬病夏治傳統穴位配合神闕穴貼敷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臨床療效。對照組30例用冬病夏治傳統穴位治療,治療組56例在與對照組治療相同的基礎上用丁香、砂仁、蒼術、白術、黑胡椒神闕穴貼敷,治療3年??傆行手委熃M92.9%,對照組86.7%,兩組比
時間選擇。穴位貼敷時間的選擇主要有,三伏天,三九天及四季貼敷,三伏貼即冬病夏治,由于冬季氣候驟變,COPD易急性發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因此夏日貼敷適用于陽虛寒伏、陰寒內盛的素體。遂在酷暑時節,腠理疏泄,毛孔開張,氣血運行通暢,最有利于藥物直入臟腑起效的三伏天進行穴位貼敷。三九貼、伏九貼在此基礎上演變,但也需根據癥候區別對待。邢筱華等[24]用消喘散于每年三伏各貼治1次為一療程。貼于雙側定喘、肺俞、心俞、膈俞穴位,治療500例。結果總有效率93.2%,圣喬治評分均有所降低。三九貼與三伏貼正好相反,是以溫散寒邪,適用于陽虛體質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達到防治復發的目的。李江等[25]每年“三伏”、“三九”進行穴位貼敷治療,結果在第3年開始出現低水平復發。寧利群等[26]將105例穩定期COPD隨機分為試驗組44例及對照組61例,兩組均于三伏、秋分、三九、春分給予穴位貼敷。治療1個月后臨床癥狀、免疫數據等改善試驗組好于對照組(P<0.05)。同時還發現在春夏秋冬四季進行中藥穴位貼敷治療COPD均可收到增強免疫、緩解癥狀的效果,不同證型在不同季節顯效程度也不盡相同,脾虛痰濁型在三伏、秋分季節治療療效明顯,肺腎氣虛型在三九、春分季節治療療效明顯,陽虛水泛型在三九、秋分季節治療療效明顯。楊淑荃等[27]將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穩定期150例隨機分為伏九組、三伏組和三九組各50例。從綜合臨床療效、生存質量(癥狀評分、活動限制評分、對日常生活影響評分)、發作次數及肺功能4個方面進行療效評定。結果伏九組總有效率88.0%,三伏組76.0%、三九組70.0%。
穴位貼敷療法是中醫外治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操作簡便易行,治療和預防肺部疾病療效較好。但是,由于不同人的皮膚敏感程度不同,加之藥物刺激性大,可引起皮膚損傷。劉經星等[28]改進貼敷材料與工具,藥物經注射器精確用量,改制成不同規格的藥餅推藥器,并采用紡粘無紡布、透明敷料貼膜、水刺無紡布膚色膠貼等新型材料制作專用穴位貼片,依據不同的人群選擇不同的劑量以減輕皮膚刺激性并更加透氣,為新的思路和方向。另外,黑膏藥作為一種傳統制劑,由中藥材、食用油與紅丹煉制而成的鉛硬膏。鉛皂作為表面活性劑可以增加皮膚的通適性而促進被動擴散的吸收,但鉛經皮吸收的危害性缺少研究。因此,應在療程、貼敷時間、藥物、輔材深入研究,使穴位貼敷的效果更好,不良反應更小。
[參考文獻]
[1] 劉起華,文謹,王菲,等.中藥穴位給藥應用研究概述[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2):104-106.
[2] 陳靜.中藥經皮給藥制劑的研究概況[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1):128-132.
[3] 李文蘭,王艷萍,季宇彬,等.中藥經皮給藥系統研究概況[J].中醫雜志,2005,46(7):548-550.
[4] 馬曉輝.中藥透皮給藥系統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藥學,2015,10(2):246-247.
[5] 舒瑩.內服外敷法治療緩解期COPD37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14,25(12):20-21.
[6] 傅開龍,林侃.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5,56 (11):948-952.
[7] 李花.洋金花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9):3001-3002.
[8] 曹亮亮,丁安偉,竇志華,等.醋甘遂的研究進展[J].中成藥,2015,37(6):1317-1320.
[9] 黃雨威,黃水紅,黃懷吉,等.“冬病夏治”方藥配伍對延胡索乙素經皮吸收特性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11):28-31.
[10] 王曉麗,金禮吉,續繁星,等.中草藥細辛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療,2013,9(7):68-71.
[11] 李江,胡冠雄,程忠,等.中藥穴位貼敷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復發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6):1743-1745.
[12] 崔淑華,邢燕軍,李娜,等.白芥子穴位貼敷治療哮喘的研究概況[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28):3181-3184.
[13] 滑振,龐立健,劉創,等.基于文獻的穴位貼敷防治慢性復雜性肺疾病取穴、用藥規律探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9):56-60.
[14] 潘繼紅,黃瑋.“伏九”穴位貼敷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免疫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1,17(6):68-70.
[15] 羅偉,王軍英,劉春雷,等.針灸“肺俞”穴對病毒性肺炎小鼠肺指數及相關炎性因子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4,39(4):293-297.
[16] 侯從嶺,雷小婷,陳文輝.穴位貼敷聯合督灸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4,29(8):1109-1111.
[17] 趙志芬.大椎穴的臨床應用舉隅[J].廣西中醫藥,2014,37(4):61-62.
[18] 李亞娜.(COPD)患者在緩解期中采用穴位貼敷法的療效分析[J].現代養生,2014,30(16):231.
[19] 孫娜,崔建美,劉慧娟,等.針刺對哮喘模型大鼠呼吸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 (2):426-427.
[20] 王利然,王曉燕.冬病夏治傳統穴位配合神闕穴貼敷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56例[J].陜西中醫,2009,30(12):1645-1646.
[21] 鄭云.穴位貼敷聯合足三里注射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3):685-687.
[22] 容賢冰,鄧武裝,蔣曉明,等.艾灸足三里穴與關元穴對訓練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4,43(17):2161-2163.
[23] 李風森,同立宏,荊晶,等.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選穴及用藥規律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9(6):24-27.
[24] 邢筱華,于文寧,楊露梅.冬病夏治三伏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500例[J].陜西中醫,2013,34(8):941-943.
[25] 李江,程忠,胡冠雄,等.“三伏”“秋末冬初”“三九”時段中醫內外合治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X線變化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4,34(8):1154-1155.
[26] 寧利群,徐月英,徐放,等.四季穴位貼敷治療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4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7):3-5.
[27] 楊淑荃,章薇,李金香,等.不同季節穴位貼敷對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穩定期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2,32(2):117-122.
[28] 劉經星,王魁,王德利,等.改進貼敷材料與工具在穴位貼敷療法中的應用[J].中國針灸,2013,33(2):185-188.
[中圖分類號]R24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6-0630-03
[基金項目]天津市中醫藥管理局課題(編號:2015017)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鄭云[21]將100例COPD穩定期肺脾兩虛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穴位貼敷聯合足三里黃芪針注射治療。結果總有效率對照組66%,觀察組88%。觀察組患者的病情緩解程度,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改善狀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容賢冰等[22]觀察灸足三里穴與關元穴對訓練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發現可提高訓練小鼠外周血CD3+、NK、NKT細胞數量,預防CD4+/CD8+比值失調,同時抑制由于訓練造成的TI、SI的變化趨勢,增強胸腺、脾臟組織抗氧化酶的活性。提示艾灸足三里、關元穴可改善訓練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有統計顯示,選穴位最常見的依次為肺俞、天突、大椎、膻中、腎俞、膏肓、脾俞、定喘、膈俞、心俞、足三里、風門、大杼[23]。其中有80%選取肺俞穴為貼敷用穴,其次為天突、大椎、膻中三穴,達到46.7%,13個高頻用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