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華(重慶市石柱縣中醫院眼耳鼻喉科,重慶 石柱 409199)
中藥治療聲帶黏膜下出血16例
楊志華
(重慶市石柱縣中醫院眼耳鼻喉科,重慶 石柱 409199)
聲帶黏膜下出血是引起失音的原因之一。筆者采用中藥治療聲帶黏膜下出血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共16例,男3例、女13例,年齡22~66歲、平均48歲,病程2天~3年,出血局限于左側聲帶者9例、右側聲帶為6例、雙側為1例。病程短者多為單純性聲帶黏膜下出血6例,病程長者多伴有聲帶黏膜病變(肥厚性聲帶炎5例,聲帶小結3例,聲帶息肉2例)。
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1]關于聲帶黏膜下出血的診斷標準。①起病較急。②突然聲音嘶啞,伴發聲疼痛和疲勞。③喉鏡檢查見一側或兩側聲帶黏膜下有片狀局限性出血或彌漫性出血。
聲帶小結偏大者及聲帶息肉者先行手術治療,術后再用本方法治療。
內服會厭逐瘀湯加減。藥用桃仁15g,紅花12g,赤芍12g,當歸12g,生地10g,木蝴蝶15g,桔梗6g,柴胡12g,枳殼6g,甘草6g,石菖蒲10g。聲帶肥厚者加白術、蒼術、茯苓,咽喉梗脹不適者加香附、郁金,痰多黏膩者加黃芩、半夏。加水500mL煎至300mL,每次口服100mL,日3次。
蒸汽吸入方藥為青皮、川芎、澤蘭、半夏、白芥子、竹茹、烏梅、海藻各10g,加水300mL煎至200mL,每次50mL加熱作蒸汽吸入,日4次。
聲帶黏膜下出血完全吸收,聲音復原或好轉。
全部治愈,未發現有任何不適及不良反應,平均治愈天數7天。最短5天,最長15天。
王某,女,44歲。因與人爭吵,后即突發聲嘶3個月,伴咽喉梗脹不適。在他院輸液、口服消炎藥、霧化吸入治療1個月無效,到我科門診就診。間接喉鏡檢查示左側聲帶前1/2黏膜下出血,聲帶腫脹,聲帶表面呈紫紅色,雙側聲帶動度好,閉合可。診斷聲帶黏膜下出血。治療予會厭逐瘀湯加減。藥用桃仁15g,紅花12g,赤芍12g,當歸12g,生地10g,木蝴蝶15g,桔梗6g,柴胡12g,枳殼6g,甘草6g,石菖蒲10g,香附12g,郁金15g。加水500m煎至300mL,每次100mL口服,日3次。另用青皮10g,川芎10g,澤蘭10g,半夏10g,白芥子10g,竹茹10g,烏梅10g,海藻10g。加水300mL煎至200mL,每次50mL加熱作蒸汽吸入,日4次。用藥5日,聲嘶明顯好轉,聲帶出血大部分吸收;再用藥5日,聲嘶基本好轉,聲帶表面余點狀出血灶;再用藥2日,聲帶出血全部吸收。
聲帶黏膜下出血是聲帶血管破裂,血流溢出,聚積于黏膜下。治療不當,反復出血可以進而形成“出血性息肉”。聲帶黏膜下出血屬中醫“急喉瘖”范疇。病機為外邪侵襲,金實不鳴。治宜行氣活血,化瘀開音。會厭逐瘀湯中以桃仁,紅花、赤芍、當歸、生地活血化瘀,桔梗、柴胡、枳殼行氣開音,石菖蒲、木蝴蝶宣竅、清音、利喉,甘草調和諸藥。蒸汽吸入藥用青皮、川芎、澤蘭、半夏、白芥子、竹茹、烏梅、海藻等行氣活血,化瘀開音。諸藥配伍,共奏行氣活血,化瘀開音,使聲帶出血吸收消退。本方法治療聲帶黏膜下出血療效較佳。
[中圖分類號]R276.17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6-0550-02
[收稿日期]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