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相(重慶市萬盛經開區中醫院,重慶 400800)
青龍茯苓飲治療兒童寒性支氣管哮喘158例
楊林相
(重慶市萬盛經開區中醫院,重慶 400800)
[摘 要]目的:觀察青龍茯苓飲治療兒童寒性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方法:158例用青龍茯苓飲治療。結果:總有效率97.5%。結論:青龍茯苓飲治療兒童寒性支氣管哮喘效果滿意。
[關鍵詞]寒性支氣管哮喘;兒童;青龍茯苓飲
小兒支氣管哮喘是兒童時期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屬中醫“咳喘”、“哮證”、“痰喘”等范疇,在祖國醫學文獻中,哮與喘是兩個既有關聯又有區別的病癥[1]。結合中醫理論分析,其發病因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是發病的基礎,主要是指伏痰,它的形成與小兒的體質有關;外因是條件,是誘發因素,如感冒受涼、勞倦過度、飲食內傷、情志影響等。兒童時期以感冒受涼最為多見,按中醫理論屬風寒之邪,屬于六淫[2]。我院在小青龍湯治療寒性支氣管哮喘的基礎上,通過辨證論治,加上茯苓、枳實、橘皮、白術(即外臺茯苓飲去掉人參、生姜)合成青龍茯苓飲治療寒性兒童支氣管哮喘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58例,均為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中醫科診治患兒。男78例,女80例;年齡8個月~6歲,平均4歲,其中1~3歲96例;冬春發病132例,占83.5%。
中醫診斷標準[3]: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伴有咳嗽,痰少咳吐不爽,或清稀呈泡沫狀,口不渴,或渴喜熱飲,面色晦暗帶青色,形寒怕冷,或小便清,天冷或受寒易發,或怕冷,無汗,身體疼痛,舌淡或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或浮數。
西醫查體:雙肺可聞及干濕啰音或哮鳴音,體溫正常或輕度發熱。輔助檢查: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淋巴細胞偏高。
納入標準:年齡6個月~6歲,符合中醫診斷標準及西醫查體和輔助檢查。
排除標準:熱性、寒熱并見、虛實兼夾型等小兒哮喘。
用青龍茯苓飲治療。藥用麻黃6g,桂枝6g,細辛2g,法半夏6g,炙甘草6g,干姜6g,五味子6g,白芍6g,茯苓10g,枳實10g,橘皮10g,白術10g。氣虛加黨參,煩躁加石膏,納差加萊菔子,臨床用此方,根據不同年齡適當調整劑量。水煎口服,日1劑,日3次,1周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哮喘控制,哮鳴音消失。好轉:哮喘緩解,或發作次數減少。未愈:癥狀無變化。
隨訪5年,治愈94例(59.5%),好轉60例(38.0%),無效4例(2.5%),總有效率97.5%。
李某,男,5歲。素有哮喘病史2年,3天前受涼后出現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伴有形寒怕冷、發熱、無汗、咳嗽、痰液清稀色白,納差等癥狀,舌苔白滑,脈浮緊。聽診雙肺可聞及哮鳴音和少許濕啰音,輔助檢查血常規未見明顯異常。中醫辨證為寒哮。予青龍茯苓飲。藥用麻黃6g,桂枝6g,細辛2g,法半夏6g,炙甘草6g,干姜6g,五味子6g,白芍6g,茯苓10g,枳實10g,陳皮10g,白術10g,葶藶子6g。水煎服,1日3次。服用2天后癥狀明顯緩解 ,再服2劑后癥狀全部消失。
兒童哮喘的發病年齡以1~6歲較多,起病多在3歲以內,發病有明顯季節性,以冬季及不定期跨季節發作為主,因氣候驟變而誘發。本病發病機制主要是因小兒肺嬌易病,脾弱易傷,導致脾肺兩虛,且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蓄痰之氣,痰飲久伏,每遇外感風寒,坐臥濕地、進食生冷引動在里之伏痰,發作時痰隨氣升,氣因痰阻,阻塞氣道,出現呼吸困難,氣息喘促。本方用小青龍湯治外寒里飲的哮病,其中麻黃發汗平喘利水,桂枝助麻黃散表邪,干姜、細辛、散寒宣肺,五味子斂肺止咳,制約麻黃、桂枝、干姜辛升散太過,半夏降逆化飲。因哮病平素痰飲內伏,故用茯苓飲治心胸中有素有的停痰宿水,以治哮病之源,茯苓、白術益氣健脾,橘皮、枳實理氣化痰,生姜易干姜加強溫肺化飲。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麻黃、桂枝發汗解熱鎮痛、抗炎抗過敏,鎮咳祛痰平喘及興奮中樞;細辛解熱鎮靜、抗炎抑菌、抗變態反應,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半夏鎮咳鎮吐、調節胃腸道功能;干姜抗過敏、抗菌及鎮咳祛痰,提高免疫功能;茯苓提高免疫功能;陳皮祛痰平喘、抗炎抗病毒,五味子鎮咳祛痰、鎮靜調節免疫功能。
青龍茯苓飲具有解表散寒化飲,理氣健脾化痰,肺脾同治,標本兼顧,因此,對寒哮有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 朱大年.兒童支氣管哮喘的診治體會[J].遼寧中醫雜志,1984,11(2):15-19.
[2] 汪受傳,虞堅爾.中醫兒科學·哮喘[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286.
[中圖分類號]R256.126.2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6-0551-02
[收稿日期]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