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穎,馬利平,朱九生,郝變青,王 靜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31)
山西紅棗生產現狀及質量安全管控建議
師 穎,馬利平,朱九生,郝變青,王 靜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31)
對黃河流經的山西沿岸市縣,即從山西呂梁的臨縣和柳林到運城的稷山和臨猗縣,再到晉中太谷的紅棗生產縣鄉近50個自然村進行實地調查,通過對不同生態區棗樹生長現狀、栽培管理情況、病蟲發生情況、農藥使用情況等調查,以明確山西省紅棗生產現狀,并在查閱資料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紅棗質量管控建議。
棗;現狀;質量安全;建議
紅棗最早起源于我國,迄今已有8 000多年的栽種歷史。經測定,紅棗不僅含有豐富的營養,藥用價值也較高,是“五果”(棗、栗、李、杏、桃)之一。紅棗除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鈣、鐵等營養成分外,VB,Vc,VP和環磷酸腺苷成分含量也較高,其中,Vc含量在諸多果品中名列前茅,有補血養顏功效[1];該果品含量極多的環磷酸腺苷,是人體細胞能量代謝的必需成分,長期食用能增強肌肉肌力、消除機能性疲勞、有效擴張血管、增進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供給,在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方面有十分令人滿意的功效[2]。近年來,隨人們保健意識增強,紅棗銷路越來越廣,市場拉動生產,故紅棗在我國栽種面積也逐漸廣大,尤其在新疆、陜西、山西等地,紅棗占當地經濟林木的比例也愈來愈大,特別在貧困山區紅棗成為當地果農主要的經濟來源及脫貧途徑。
近年來,相關部門在保障食品質量安全方面加強科學管理、強化執法檢查,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努力,但消費者卻感覺到發生的問題越來越多,甚至產生一些不安情緒[3]。農業部為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從2012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水果、干果等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太原)承擔了蘋果、梨、桃、棗等果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
本研究通過2014年夏、秋季棗產區實地調查、資料查詢、網絡收集、媒體及輿情關注等方法,對紅棗生長期農藥使用情況、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相關化學品的投入情況進行實地調查,發現了棗樹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棗生產質量安全管控建議。
2014年7—10月,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太原實驗室人員,通過黃河沿岸,從山西呂梁的臨縣和柳林,每隔5 km左右設點實地調查一次;從運城的稷山和臨猗到晉中的太谷沿線,對棗的生產縣鄉近50個自然村進行了詳細實地調查,對不同生態區棗樹生長現狀、栽培管理情況、病蟲發生情況、農藥使用情況、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情況、葉面肥等化學品投入狀況及生產中的主要問題進行了隨機走訪和實地調查,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1 棗樹坐花坐果率低,產量低
在黃河沿岸即灘棗生產中,2014年棗樹坐果率不足以往的1%,老樹新樹在果實膨大期只見樹葉不見棗,幾十年大樹以往產上百斤棗,2014年只能產0.5~1 kg。花期受凍和綠盲椿象吃掉花芽是當年結果少的主要原因[4]。呂梁市共有棗林地面積10.67萬hm2,歷年的平均產量達到2.1億kg,年產量約占全省總產量的50%,能占到全國總產量的13.4%。這些產區主要包括臨縣、柳林市、興縣、石樓縣等紅棗生產縣(市),涉及60多個鄉鎮1 300個自然村、相關產業70萬人;其中,臨縣種植面積最大,全縣農民純收入的43%來自紅棗。經調查,陜西黃河沿岸也有同樣情況,很多棗農反映當年棗吊短,花量少,坐果率低,大小年現象嚴重。
1.2 棗樹管理粗放,廣種薄收現象普遍
黃河沿岸棗區經濟發展滯后,資源匱乏,多屬貧困地區,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對棗樹管理依然停留在傳統經驗上,管理粗放。如修剪不到位、不及時,棗樹樹型差,果枝分布不合理,無效枝條多,極大影響了產量。棗樹生產栽培技術、修剪技術、病蟲防治技術等新成果推廣應用緩慢,紅棗產量和品質均相對較差,新建棗園起點低、廣種薄收成普遍現象。
1.3 病蟲害發生嚴重,落花落果、果霉漿爛嚴重
大多數棗農對棗樹管理較粗放,病蟲害危害嚴重,導致落花落果嚴重,果霉漿爛是這些地區紅棗生產中最常見的問題[5]。邊遠山區發生的難以防治的主要病蟲害有棗瘋病、紅棗縮果病、裂果病和綠盲椿象、食心蟲、葉斑類等。近年來,綠盲椿象在陜北已成為棗樹第一大害蟲[6],山西也不例外。據統計,黃河沿岸灘棗棗瘋病發病率70%~80%,尤其是多年老樹幾乎100%發病,危害程度有增無減,導致棗農經歷豐產不豐收、減產以及絕收。在生長條件較好的棗區,5月上旬至6月中旬,葉斑類病害較多,園中上空的病菌孢子數量最多,此病菌孢子隨氣流傳播,從葉的皮孔或直接從表皮侵入,如夏季高溫多雨,園中枝葉郁閉,樹勢較弱,病害發生加重。近年來,棗果后期的漿爛在北方棗區大面積發生,青果時表現很好,每到轉色成熟期,就會出現大面積爛果現象。2001—2013年間除2002,2004年外,每年秋季較多的雨水,導致紅棗出現程度不同的雨裂爛漿現象,嚴重影響產量[7]。另外,棗樹落果現象也較嚴重。
1.4 紅棗采收后商品化處理技術落后
目前,棗區80%以上的紅棗收獲后均通過自然晾曬來風干,很難有效控制外觀和衛生。絕大多數品種保鮮期為60~90 d,貨架期相當短。研究紅棗保鮮技術的人較少,能促進其提前達到成熟的設施栽培技術還不健全,應用有限;推遲延緩其成熟的設施技術也基本處于起步階段[8]。能充分突出紅棗特色營養品質和依靠現代科學技術開發深加工出的差異化新產品很少,紅棗產品附加值低[9]。
1.5 紅棗分散經營居多,產業化程度不高
調查發現,紅棗深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主要是原料來源得不到保證,在紅棗豐收年景由于收購能力有限,棗農豐產不豐收賣不到好價錢,若遇干旱或秋澇紅棗歉收年頭,企業關門倒閉的更多[10]。近年來,以烘干技術為主的個體戶對棗進行初加工得到一定的發展,可是目前烘爐數量有限,效益低,無法形成一定的規模。據統計,烘爐年加工能力僅占紅棗總量的20%~30%。曬干法是分散棗農最常采用的方法,很容易受天氣影響,需要有充足的日照、風吹,遇陰雨天會發生霉爛[11]。晾干法需要有較大的空間,不適宜高密度干制紅棗。熏棗加工過程簡單,是棗農可應用的一種適用方法。紅棗保健飲料、棗汁屬于高端加工項目,目前山西從事這方面生產的單位較少[12-13]。由于棗加工經營分散,規模有限,目前雖有真空冷凍干燥技術進行鮮棗干制,但該技術科技含量高、投資大,應用十分有限。
2.1 逐步向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紅棗消費需求的逐漸增強,紅棗產業迎來了機遇但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實踐表明,山西省紅棗生產也應該遵循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戰略發展模式[14]。堅持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原則,牢固樹立安全生產和質量標準意識。紅棗產業走具有地域優勢的“一村一品”的生產經營模式是產業化的最根本途徑。重點推進生產條件好的鄉鎮發展紅棗生產、加工、儲存一體化基地;以打造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為目標,造就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新格局,著力推進每個紅棗生產縣市實力提升,實現由生產大縣向生產強縣的根本轉變,努力實現生產發展方式向科學型的極大轉變,生產管理方式向生產、銷售、流通等各個環節兼顧轉變。市場調查發現,凡有包裝、品牌、產地、基地的紅棗,品質好、價格高、市場銷路好、銷路遠,抗風險能力強,紅棗產業越做越大。
2.2 加快優勢棗樹品種的推廣,實現品種合理布局
調查發現,在黃河沿岸有幾十年到上百年的老樹,品質較差、生產能力低下,亟待更新換代。但由于資金和技術缺乏,只能維持現狀。故呼吁政府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對棗區貧困人口棗業生產的扶持首先要更新換代品種,以本地優良品種為主,加大新特品種引進與栽種,科學引進外地優良品種,實現品種多樣化,有計劃、有步驟、多途徑、多方式改造老舊樹種,實現品種合理布局;其次確保引種的成活率,結合科學管理技術精心管護,建成優良棗園,是紅棗產量質量快速提高的有力保障[15]。
2.3 強化優質、高產、安全、無公害紅棗生產意識
由于紅棗的營養和藥用價值,紅棗市場前景越來越好。隨新開發棗區逐步擴大,應把基地建設與產品開發結合起來,強化優質、高產、安全、無公害紅棗生產意識,實施從基地建設到栽培管理全過程質量安全管控措施。優質安全農產品是通過環環把控生產出來的,因此,應重視棗產品生產過程的嚴格管控,特別要重視棗生產過程中農業投入品的責任管理。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進行棗產品安全生產。因此,質量安全管控措施必須貫徹生產的每個環節,從氣候環境到土壤水肥、從品種到樹型、從栽培管理到病蟲害防治等均應因地制宜,綜合考慮,不能因提高產量過量施肥,既影響了品質又會出現大小年現象;更不能因防治病蟲過量用藥造成農藥殘留[16]。棗樹桃小食心蟲、黏蟲、紅蜘蛛等病害有生物防治措施,應優先使用生物防控[17];應注重和發揮農業防控措施如:清潔田園、耕翻灌水、樹基培土、增施肥料等[18],普及病蟲害預測預報技術:如在棗樹下扣瓦片進行食心蟲老熟幼蟲出土預報,利用性外激素進行成蟲羽化高峰預報等[19],針對性用藥,避免盲目用藥;控制殺菌劑使用種類和次數[20],杜絕劇毒農藥和禁用農藥入園上樹。
2.4 大力扶持紅棗規模種植經營,提升產品質量
借鑒現代工業化的最新發展理念、思路強化紅棗產業經濟發展,徹底實現紅棗產業由以農業形態為主向以工業形態為主的實質性轉變。通過實行合作社、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等形式,將分散運作的種植業、科技服務業、儲藏加工業及營銷體系最大程度地結合起來,優化紅棗品種資源,進行技術、資金、人力資源等相關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實現產業化的最大效能,打造實力強勁的紅棗品牌,實現發展紅棗產業的目標[21]。由于一家一戶種植紅棗以養家糊口的較多,在風調雨順年,產量提高但保鮮和儲運能力較差,鮮棗爛掉的損失較多,干棗處理欠佳,品質下降或化學污染嚴重,使增產不增收。相反在干旱或澇災年景,紅棗減產或裂果更是一大煩惱。因此,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協作,形成合力,注重加大紅棗生產潛能挖掘和市場拓展,大力推進紅棗保鮮、儲藏和包裝技術等工作,建立切實可行的紅棗質量監控體系,扎實有效的開展質量監督檢查,確保紅棗的質量;全面提升產品的內在品質,增強紅棗的營養和藥用價值[20]。
2.5 強化科技科普知識,提升科學種植管理水平
調查發現,棗樹大多栽種在山地或溝壑地,棗樹的產量靠天決定的占多數。棗農在管理棗園時,存在著不見病蟲不用藥,見了病蟲亂用藥[22-23]的現象。棗樹在山西具有悠久的栽種歷史,對病蟲害的防治有成熟的經驗和方法,關鍵在于加大科技知識的宣傳和普及。結合棗樹的花期、幼果期、膨大期進行關鍵技術集中培訓,如棗樹修剪技術、疏花疏果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安全用藥技術、合理施肥技術等[24],讓科技真正轉化為生產力,需要政府、科研、棗農的共同努力。
[1]李銘芳,李淑芳,汪小強,等.紅棗多糖提取及分離工藝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1):40-42.
[2]耿然,路威,王明空.紅棗品質及干制工藝研究分析[J].農產品加工,2015(3):53-56.
[3]羅云波.食品質量安全風險交流與社會共治格局構建路徑分析[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4):3-7.
[4]武婷,李清國,趙忠祥,等.棗園盲椿象的發生規律及適期防治技術[J].北方果樹,2012(3):38-39.
[5]楊艷榮.棗吊的研究進展[J].華北農學報,2007,22(增刊):53-57.
[6]白永紅.陜北棗園綠盲椿象的發生與無公害防治[J].北方果樹,2015(1):27-29.
[7]張德志.臨縣紅棗生產面臨的挑戰及出路 [J].山西果樹,2015(2):18-19.
[8]肖黎斌,韓軍岐,張潤光,等.鮮棗采后生理、貯期病害及保鮮技術研究進展[J].陜西農業科學,2016,62(4):87-91.
[9]王淑貞,王傳增,孫家正,等.不同處理方法對金絲2號棗果實芳香物質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3,45(5):64-67.
[10]劉勇,范會婷.滄州紅棗特色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07,11(3):49-51.
[11]劉立果,張學軍,靳偉,等.紅棗熱風干燥工藝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9):292-294.
[12]張云霞,劉敦華.我國紅棗貯藏與加工現狀及發展前景[J].保鮮與加工,2008(5):15-17.
[13]陸健康,李述剛,艾明艷.低糖紅棗花生復合果醬的研制[J].食品工業,2014,35(12):143-147.
[14]岳艷菊.山西省紅棗產業化發展研究 [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2):147-150.
[15]劉孟軍,王玖瑞,劉平,等.中國棗生產與科研成就及前沿進展[J].園藝學報,2015,42(9):1683-1698.
[16]周向輝,石月鋒,王向國.紅棗產品加工中存在的質量安全問題及對策[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4,35(22):150-152.
[17]文旭,彭昌家,丁攀,等.充國香桃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中國果樹,2015(3):70-73.
[18]張華普,沈瑞清,康平芝,等.同心圓棗主要病蟲害防控技術[J].中國果樹,2015(4):73-75.
[19]劉英勝,李茂松,焦洪良.桃心食心蟲的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技術[J].山西果樹,2015(1):48-50.
[20]劉賢金.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管控技術體系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2):14-16.
[21]顏璐.新疆紅棗消費者滿意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5(17):111-112.
[22]唐黎標.果樹病蟲害防治中存在問題與對策 [J].山西果樹,2015(2):34-35.
[23]劉雅倩,彭龍,寧強,等.棗瘋病植原體對棗樹葉綠素及幾種保護性酶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12,27(2):213-217.
[24]陳立,孫霞,楊晶晶,等.不同種植年限對棗園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8):17-20.
Production Status and Quality Safety Control Suggestioms of Jujube in Shanxi Province
SHI Ying,MALiping,ZHUJiusheng,HAOBianqing,WANGJing
(Laboratoryfor Risk Assessment ofQualityand SafetyofAgro-Products,MinistryofAgriculture,Institute ofAgro-Product Quality,Safetyand TestingTechnology,Shanxi 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31,China)
Investigation on jujube was carried out in nearly 50 natural villag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province ranging fromLinxian and Liulin countyin Lüliangcity,the west ofShanxi province,toJishan countyand Linyi countyin Yunchengcity,the south of Shanxi province,and then to Taigu county in Jinzhong city,the middle region of Shanxi province.Item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cluded aspects like growth situation,cultivation management,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 and pest insect and usage of pesticide etc.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production status of jujube in Shanxi province was defined and advice 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jujube qualityand safetywas put forward.
jujube;status;qualityand safety;suggestion
F326.13
A
1002-2481(2016)06-0864-04
10.3969/j.issn.1002-2481.2016.06.36
2016-03-16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太原)建設項目(SYSJS2015-02)
師 穎(1975-),女,山西長治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