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佳(廣東省東莞市塘廈醫院中醫科,廣東 東莞 523710)
?
綜合療法治療偏頭痛50例觀察
林 佳
(廣東省東莞市塘廈醫院中醫科,廣東 東莞 523710)
偏頭痛以頭痛劇烈為主要癥狀,發作時可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或潮紅,心率加快或變慢等癥狀[1]。筆者用毫針針刺董氏奇穴,配合毫刃針松解頸部肌肉筋膜及龍氏正骨手法整復錯位的頸椎小關節聯合治療偏頭痛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95例,均為2010年5月以來塘廈醫院中醫科門診和住院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45例。治療組男20例,女30例;年齡18~57歲,平均32.5歲;病程3個月~25年。對照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17~61歲,平均33.5歲;病程3個月~30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根據《中醫診斷與鑒別診斷學》[1]。①多發于青春期,以女性多見。起病突然,反復發作,每在疲勞﹑失眠﹑月經期﹑情緒激動﹑天氣變化等情況誘發。每次發作的性質和過程相似。②頭痛呈發作性,多偏于一側,偶可兩側,以額顳為主,每日或數周一次,每次持續數小時乃至數日。頭痛劇烈,呈搏動痛﹑脹痛﹑錐鉆樣痛﹑裂開樣痛等為主要癥狀,發作時可伴有惡心嘔吐,畏光怕響聲,出汗,面色蒼白或潮紅,心率加快或變慢等癥狀。發作后及間歇期基本同正常人,但可有頭暈,乏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記憶減退,思維不能集中及腹脹腹瀉等癥。③血壓正常,頭部CT檢查無異常發現。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 能配合治療,完成全部療程。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和納入標準;②合并心﹑肝﹑腎﹑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及其他嚴重疾病或精神?。虎叟懦齾布灶^痛﹑腦血管意外﹑高血壓性及顱內壓增高等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頭痛或偏頭痛;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頸椎X光提示有椎體骨折或骨質破壞者。
2.1治療組
董氏奇穴治療。取側三里穴 (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簾向外橫開一寸五分),側下三里穴 (在側下三里穴直下二寸) ,靈骨穴 (在手背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結合處),大白穴(手背面,大指與食指叉骨間陷中,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中間之凹處)[2]。穴位常規消毒后,醫者用華成牌(0.30mm×5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先針刺健側的側三里穴及側下三里穴,再針刺患側的靈骨穴與大白穴。而隔日可換成先針刺健側的靈骨穴與大白穴,再針刺患側的側三里穴及側下三里穴,雙側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均采用毫針直刺,過皮后讓針尖方向朝向患處,針刺完畢后,醫者左手持左邊的針,右手持右邊的針同時行平補平瀉手法,直到針下有酸脹感為止,根據形體胖瘦不同,針深1~1.5寸,針刺得氣后,令患者活動頭部,不用電針,留針30~45min,每10min行針1次。如果患側的側三里穴及側下三里穴范圍之內有明顯的青筋﹑瘀絡,可用三棱針刺絡拔罐放血,留罐10min,使拔罐部位出血1~2mL。沒有明顯的青筋﹑瘀絡不用放血。每日針刺1次,10 次為一療程。
毫刃針治療。董氏奇穴針灸治療結束后,再采用毫刃針松解。在項平面上﹑C1橫突﹑C6~C7棘突旁﹑C7橫突旁﹑肩胛骨內上角﹑肩胛岡下區域﹑頸椎棘突偏轉,椎間隙小關節紊亂的相應棘突旁等區域[3]尋找淺層攣縮﹑緊張甚至板結或結節﹑條索的筋膜,囑患者取俯臥位,治療區域用安爾碘常規消毒。醫者戴手套使用樂灸牌一次性使用無菌毫刃針(針刃寬0.3~0.4mm,針長20mm)在上述區域有病變的筋膜處快速松解,刀口與后正中線平行,進針深度不超過0.2cm,不留針。松解后在針眼處拔火罐,往往可拔出黑色的瘀血,留罐10min,出罐后治療區域用安爾碘消毒。術后囑患者注意保暖。毫刃針每3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3次為一療程。
手法整復治療。針刺董氏奇穴或者毫刃針治療結束后,再采用龍氏正骨手法[4]。①手法拔伸牽引:患者仰臥位﹑低枕,全身肌肉放松。醫者坐于床頭,一手托其下頜,另手托枕骨部,雙手用力沿頸椎前凸縱軸對抗作頭頸拔伸牽引,兩手可交換1~2次,牽引2~4次,力量適中,以不感覺疼痛為度。②手法整復上頸段小關節紊亂(寰枕﹑寰樞關節錯位):患者仰臥位﹑低枕 ,全身肌肉放松。若患者右側偏頭痛,醫者立于床頭,右手掌輕托患者后頸部,右手中指﹑無名指按壓病人左側風池穴,拇指置于右側待復位椎體橫突處,左手掌抱握患者下頜,雙手配合,向左仰旋重復活動2~3次,囑患者放松肌肉,當向左轉到最大限度時,醫者左手加有限度的向左上方的“閃動力”,復位時常可聽到“咔噠”響聲,但無不適的感覺。另一側同法進行,一般先做健側,再做患側。③手法整復下頸段小關節紊亂(第2頸椎~第6頸椎后關節錯位):患者側臥,平枕﹑低頭位(中上段頸椎,前屈約20°,下段頸椎,前屈約30°),若患者右側偏頭痛,醫者立于床頭,囑左側臥位,平枕,低頭位,醫者右手輕托患者后頸,拇指按于錯位橫突隆起處下方作“定點”,左手托其面頰部作為“動點”,以枕部作支點,將頭向右轉動,緩慢搖動2~3下,囑放松肌肉,當向右搖向“定點”至最大限度時,托面頰之手加有限度的右轉“閃動力”,“定點”的拇指同時加力按壓,使關節在動中因“定點”有壓力而復位,復位時,??陕牭健斑菄}”響聲,但無不適的感覺。另一側同法進行,一般先做健側,再做患側。時間約3min。正骨手法進行后醫者單手反掌拿捏患者頭頸部2~3次,囑患者頭仰起,醫者拇﹑食指同時輕柔點按雙側太陽﹑翳風﹑風池﹑頸百勞等1~3次,提拿肩部后方斜方肌﹑岡上肌,點按肩井穴,時間約為2min。整套手法8min左右完成。每天1次,在針刺董氏奇穴后或者毫刃針松解后進行,連續治療10 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天。
治療方法順序是先針刺董氏奇穴后,再毫刃針松解,之后才龍氏手法整復,如果當天不做毫刃針松解,治療順序則為針刺董氏奇穴后就進行龍氏手法整復。
2.2對照組
鹽酸氟桂利嗪膠囊 (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03)10mg,1日1次,每晚口服。偏頭痛發作期加服雙氯芬酸鈉腸溶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297)75mg,1日1次。
兩組均10天為一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頭痛程度分為4級,1級為不痛,2級為輕度痛但不影響活動,3級為中度痛但不停止活動,4級為重度痛而不能參加活動。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痊愈:頭痛伴隨癥狀消失,隨訪3個月未復發。顯效:疼痛強度減輕2級,伴隨癥狀減輕,或發作次數或疼痛持續時間減少2/3。無效:疼痛強度減輕不足1級,或疼痛持續時問縮短不足1/3,或疼痛加重,持續時間延長。
治療組痊愈35例(70%),顯效14例(28%),無效1例(2%),總有效率98%。對照組痊愈25例(55.6%),顯效10例(22.2%),無效10例(22.2%),總有效率77.8%。兩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無不良反應,對照組有5例出現面紅﹑上腹部不適等癥狀。
偏頭痛屬中醫“頭痛”﹑“偏頭風”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頭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精氣皆升于頭。六淫外邪襲于巔頂,或者情志﹑勞傷等阻抑清陽上升均可導致本病。
《標幽賦》曰:“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倍掀嫜ㄊ嵌安壬鷦摿⒌莫毺蒯樉姆椒ㄖ兴鶓玫难ㄎ?。董氏奇穴針灸學提倡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治右,右病治左,治病采用遠處取穴為主,一般不在局部針刺,不會因為治療而加重對患處的刺激及痙攣。以偏頭痛的疼痛病機而論,不通者,有風﹑寒﹑濕等六淫無形之邪及瘀血類的有形之邪痹阻經絡;不榮者,陰陽氣血津液不足,脾腎勞傷,機體失榮也。根據“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原則,不通者可通之,不榮者可補之。風﹑寒﹑濕及瘀血等邪氣痹阻經絡者,以毫針刺穴調氣通經可也,不榮者應以毫針依法補之以激發臟腑功能,使氣血化生有源。側三里﹑側下三里﹑靈骨﹑大白是董氏奇穴中常用穴,側三里﹑側下三里兩穴同時下針,為治療偏頭痛之特效針法,用之可直達病所以疏通局部氣血,驅邪外出。而治療偏頭痛多取肝膽經所屬經脈﹑腧穴,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規律,在針刺治療中多取少陽經穴位。而側三里﹑側下三里位于小腿外側,正符合取穴在足少陽膽經。側三里﹑側下三里又遠離患處,也正合古法“瀉絡遠針”之意。而刺絡拔罐法,正如《素問·血氣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因此,側三里﹑側下三里刺絡拔罐法治療偏頭痛也有一定的療效。而靈谷﹑大白兩穴配合調氣補氣溫陽﹑調補氣血作用極強。四穴合用,能行氣活絡,疏導病灶局部氣血,“不通者”可解之。又可補益氣血,調動患者自身潛能,“不榮者”亦解之。
毫刃針療法是將傳統針灸的“針”和西醫外科的“刀”融為一體的治療方法,一方面可以利用“針”的作用,刺激穴位,調節局部陰陽氣血平衡,達到調和氣血之目的。另一方面,又可發揮外科手術“刀”的作用,將淺層攣縮﹑緊張的筋膜松解﹑減壓,恢復組織功能。現代組織解剖學發現筋膜是在胚胎發育早期形成的,且對其任何所包裹的軟組織都存在雙重囊袋結構。如皮下包繞肌肉的肌筋膜為外層囊袋。而貼附骨關節周圍的肌筋膜為肌肉的雙重囊袋的內層囊袋,且肌肉并非直接附著于骨骼上,而是通過肌肉的內層囊袋的肌筋膜與骨的外層囊袋的骨膜及關節囊或腱相連,利用肌筋膜的雙層囊袋作用可將深層囊袋損傷提到淺層囊袋治療。所以用毫刃針在淺層松解筋膜便能達到治療深層疾病的效果。因為僅在淺層松解,不做深層剝離,所以近乎無痛,患者更容易接受。而毫刃針針刺后結合拔罐可以去瘀血﹑出邪氣而疏通經絡,活血通絡,遵循調氣血﹑“以痛為腧”﹑“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的治療原則。
龍氏正骨手法能正骨理筋,可對頸椎小關節的輕微錯位及關節應力的不平衡進行糾正,解除頸部軟組織的痙攣,達到“骨正筋柔”的效果,使骨入其位,筋入其槽,緩解偏頭痛的癥狀與體征。
針刺董氏奇穴﹑毫刃針及龍氏正骨手法聯合治療偏頭痛,比常規治療方法刺激更小﹑取穴更簡單﹑見效更快﹑不良反應更小。
[參考文獻]
[1] 朱文鋒.中醫診斷與鑒別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90-91.
[2] 楊維杰.董氏奇穴針灸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5:35-36、104-105.
[3] 鄭智,魏文著,文勝.筋膜松解療法結合美式整脊治療頸性眩暈臨床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15):2345—2347.
[4] 段俊峰,魏征.脊椎病因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52.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9.
[中圖分類號]R255.9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5-0476-02
[收稿日期]20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