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燦東(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人民醫院針灸科,云南 昆明 650000)
?
針刺配合刺血治療偏頭痛60例
熊燦東
(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人民醫院針灸科,云南 昆明 650000)
偏頭痛是一類有家族發病傾向的周期性發作疾病,表現為陣發性發作的偏側搏動性頭痛,伴惡心,嘔吐及羞明。經一段間歇后再次發病,在安靜黑暗環境內或睡眠后頭痛緩解。頭痛發生前或發作時可伴有神經精神障礙。筆者于2012年至2014年用針刺八脈交會穴配合放血治療偏頭痛60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60例均為門診患者。女38例,男22例;年齡14~66歲;風寒阻絡型30例,肝陽上亢型10例,痰濁上擾型8例,氣血虧虛型6例,肝腎陰虛型6例。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西醫診斷標準按2004年國際頭痛學會(HIS)制定的偏頭痛分類法(ICHD-Ⅱ)中無先兆偏頭痛與有先兆偏頭痛的診斷標準[1]。CT及MRI影像學檢查未發現有器質性病變。1個月內頭痛發作2次以上,每次疼痛發作時間不超過24h,發作時未達到臥床的程度。排除腦血管病高血壓或局部疾病所致的偏頭痛。未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或精神病。排除妊娠婦女。治療前半個月內未服用過血管活性藥物及治療偏頭痛藥物。
針刺:風寒阻絡型取后溪﹑申脈配風池﹑合谷,肝陽上亢型取外關,足臨泣配太沖,痰濁上擾型取內關﹑公孫配豐隆﹑中脘,氣血虧虛型取內關﹑公孫配足三里﹑氣海,肝腎陰虛型取列缺﹑照海配三陰交﹑太溪,頭痛急性期發作期各型均配絲竹空透率谷﹑太陽穴,頭頂痛加百會,前額痛加印堂﹑上星,枕部痛加腦戶﹑申脈。穴位常規消毒后,用30號一次性毫針刺入穴位,根據虛實行補瀉法,留針30min。
刺絡放血:痛點處取曲張的小靜脈或痛處皮膚,耳背靜脈。常規消毒后,痛點皮膚用一次性采血針點刺放血5~10滴。痛處小靜脈和耳背靜脈取怒張明顯者,稍搓揉后用一次性采血針點刺放血,出血量以血液由瘀黑轉變為鮮紅為度,約0.5~5mL。
先針刺后放血。急性期每天針刺1次,放血療法隔天1次。疼痛緩解后只用針刺療法。1日1次,5次為一療程。放血療法隔日1次,疼痛緩解后停止。治療2個療程統計療效。
參照1994年《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恢復正常工作。顯效:癥狀大部分消失,基本可以正常工作。好轉:癥狀少部分消失,勞累過度休息不好仍需治療。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
痊愈32例,占53.3%。顯效18例,占30%。好轉9例,占15%。無效1例,占1.6%。總有效率98.3%。
陸某,女,38歲,2014年3月10日初診。左側偏頭痛3年,顳部呈搏動性疼痛,每遇情志不舒頭痛加劇。口苦,心煩,胸脅脹滿。查面色發青,舌邊紅苔薄微黃,脈弦有力。證屬肝陽上型。治宜平肝潛陽,通絡止痛。先針刺外關,足臨泣配太沖,局部加刺絲竹空透率谷﹑太陽。配合痛處小靜脈和耳背靜脈放血,出血量2mL左右。治療1次頭痛明顯減輕,治療3次痊愈,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八脈交會穴是金元時代竇漢卿所傳,所以又叫竇氏八穴,是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腧穴。明代《醫學入門》說:“周身三百六十穴,統于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于八穴。”可見八穴的重要作用。四組穴既可調節五臟,又能疏通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其次,根據“經脈所過,主病所及”的原理,八脈交會穴均直接或間接的對頭面五官疾患有治療作用,并且再配合絲竹空透率谷﹑太陽以提高療效。同時在偏頭痛發作的急性期,頭痛部位均有著明顯的瘀血阻滯,故點刺痛點及痛區怒張之小靜脈和耳背靜脈放血,以調節局部血運﹑宣通瘀滯,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 李舜偉,李焰生,劉若卓,等.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1,17(2):65-86.
[中圖分類號]R245.312.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5-0484-02
[收稿日期]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