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吳海嬌,張喜蓮(指導)(.天津中醫藥大學009級七年制本碩連讀生,天津 30093;(.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38)
?
熄風定搖湯加味治療兒童頸性抽動障礙1例
李 林1,吳海嬌2,張喜蓮(指導)2
(1.天津中醫藥大學2009級七年制本碩連讀生,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381)
抽動障礙(TD)是起病于兒童期,以抽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1]。臨床常見以表情肌﹑頸肌或四肢﹑腹部肌肉迅速﹑反復﹑不規則的運動性抽動﹑發聲性抽動起病[2]。動作突發﹑迅速﹑刻板。抽動反復發作,呈多發性﹑慢性﹑波動性,有的還可共患一種或多種心理行為障礙,如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強迫癥狀﹑睡眠障礙﹑品行障礙等,甚者可延續至成人。頸性抽動障礙以頸部抽動為主,臨床表現為搖頭﹑點頭﹑仰頸等。本病屬中醫“風證”﹑“瘛瘲”﹑“筋惕肉瞤”等范疇,病因與先天不足﹑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過度等有關。
張喜蓮教授長期從事小兒抽動障礙的臨床及基礎研究,繼承和總結名中醫馬融教授的學術經驗,從痰﹑瘀﹑熱治療兒童頸性抽動障礙屢獲奇效。兒童頸性抽動障礙的病因病機與“痰”﹑“瘀”﹑“熱”有關,痰凝則血瘀,血瘀則痰滯,痰瘀互結,故表現復雜多樣,病證纏綿難愈。痰瘀互結,郁久化熱,熱灼陰津,陰虛風動,故而發為抽動。正如《景岳全書·小兒則》曰:“凡驚風之實邪,惟痰火為最而風火次之。”風性清揚,易襲上位,達頭面巔頂,且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循行均經頭面﹑頸肩,故可出現搖頭﹑點頭﹑仰頸等癥狀。治療當從痰﹑瘀﹑熱入手,以《千家妙方》中鄭友諒自擬方熄風定搖湯為基礎加味,藥用柴胡﹑地骨皮﹑玄參﹑車前子﹑桑白皮﹑桃仁﹑半夏﹑天竺黃等,以清熱化痰﹑祛瘀息風。
王某,男,8歲,2015年8月13日初診。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擠眼﹑清嗓子,未予診治。2014年就診于當地人民醫院,診斷為“抽動癥”,予口服硫必利﹑外貼可樂定治療3個月癥狀未見明顯減輕。此后間斷出現搖頭﹑皺鼻偶伴噘嘴,未予診治。近10余天,搖頭較前加重。刻下癥見搖頭頻繁,無眩暈感,亦可見擠眼﹑皺鼻偶伴噘嘴,未見明顯喉中異聲及肢體抽動,每于精神緊張或外感時明顯加重。注意力可,小動作不多,學習成績中等。平素脾氣可,納欠佳,食少,寐安,二便調。查咽紅,扁桃體無腫大,舌質紅苔白厚,脈滑。頸部X線檢查示(-)。西醫診斷為抽動癥。中醫診斷為抽搐病(頸性)。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YGTSS)評分運動抽動總分20分,發聲抽動總分5分,缺損率10,嚴重程度總分35分。提示中度異常。藥用柴胡10g,地骨皮10g,玄參10g,車前子10g(包煎),桑白皮15g,桃仁10g,天竺黃10g,天麻15g,鉤藤10g(后下),竹茹10g,僵蠶10g,葛根30g,石菖蒲10g,全蝎6g,半夏10g,射干10g,菊花10g,青葙子10g,辛夷6g,炒蒼耳子10g,炒薏苡仁20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溫服。2015年8月27日二診,癥狀較前減輕,搖頭次數減少﹑幅度降低,擠眼﹑皺鼻次數均較前減少。YGTSS評分運動抽動總分10分,發聲抽動總分0分,缺損率10,嚴重程度總分20分,提示輕度異常。食量增加,納可,寐安,二便調。查咽不紅,扁桃體無腫大,舌淡紅苔薄白,脈平。上方減射干10g﹑薏苡仁30g,加制白附子6g(先煎)。14劑,用法用量同前。2015年10月9日三診,癥狀明顯改善,上方繼服1個月,諸癥消失,舌紅苔薄白,脈平。原方再服14劑鞏固治療,2日1劑,分2~3次服。囑避風寒,和飲食,調情志。隨訪未見復發。
痰凝則血瘀,血瘀則痰滯,痰瘀互結,故表現為肌肉抽動,且病證纏綿易反復,持續時間久;痰瘀互結,郁久化熱,熱灼陰津,陰虛風動,故發抽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風勝則動。”陰虛風動,風為陽邪,其性清揚而易襲陽位,故而可達頭項,且風性主動,故表現為頭頸項部肌肉抽動,搖頭;陰虛風動,上犯頭目,故擠眼﹑皺鼻﹑噘嘴等;小兒脾常不足,痰瘀熱互結,脾之運化失職,故納欠佳,舌苔白厚。治療以化痰祛瘀,滋陰清熱息風為主,用息風定搖湯加味。方中桑白皮﹑地骨皮﹑半夏﹑天竺黃清熱化痰,桃仁活血祛瘀﹑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車前子清熱利濕,柴胡疏肝理氣,菊花﹑青葙子清肝瀉火,天麻﹑鉤藤﹑全蝎﹑僵蠶息風止動,射干﹑辛夷﹑蒼耳子清熱解毒﹑除濕通竅,石菖蒲﹑竹茹清熱化濕,葛根生津液﹑濡養頭目,薏苡仁以健脾除濕。諸藥合用,共奏化痰祛瘀,滋陰清熱息風之功。
本病可因情志失調﹑感受外邪﹑勞倦過度等因素而復發,故應注意日常生活調護,減輕心理負荷,營造輕松的生長學習環境。平素以言語溝通為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減少復發。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神經學組.兒童抽動障礙的診斷與治療建議[J].中華兒科雜志,2013,15 (1):72-75.
[2]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63.
[中圖分類號]R24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5-0506-01
[基金項目]“馬融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項目
[收稿日期]201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