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迪,張永臣(.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04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5004;.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5004)
?
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眼瞼下垂驗案
孟 迪1,張永臣2
(1.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患者,男,62歲,2015年7月9日初診。5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眼閉合無力,次日左眼瞼下垂,未行任何治療,近2天癥狀明顯加重,來我科就診。現癥見左上眼瞼下垂,不能抬起,以致左眼視物困難,復視,覺眼中有異物感,伴有流淚。神疲納呆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專科檢查右眼正常,左眼活動度正常,唯上眼瞼下垂,遮蓋下瞼緣。頭部核磁﹑腦血管造影檢查無異常。全身檢查排除糖尿病﹑重癥肌無力等。西醫診斷為左眼麻痹性上瞼下垂。中醫診斷為瞼廢(脾胃氣虛,升陽無力)。治以健脾益氣,升陽舉陷。予以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針刺穴位均采用托尼牌0.25mm×40mm一次性毫針,穴位常規消毒。患者仰臥位,取患側攢竹﹑睛明﹑陽白﹑魚腰﹑太陽﹑承泣﹑四白﹑百會;雙側外關﹑三陰交﹑申脈﹑照海。針刺時,患側攢竹透睛明,從眉頭陷中以15°左右平刺目眥內側3mm;魚腰透針陽白,四白透承泣。均左手捏起針刺部位,右手持針以15°左右平刺20mm;百會平刺,三陰交向脛骨后緣斜刺,太陽﹑外關﹑申脈﹑照海均采用常規直刺法。針刺得氣,留針30min,每日1次。針刺結束后,每次交替取雙側足三里﹑手三里穴,嚴格消毒后,予注射用甲鉆胺(國藥準字H20050352)0.5mg×2支用2mL注射用水稀釋后穴位注射,選用一次性2mL無菌注射器(針頭規格0.45mm×16mm,RW-LB),每穴注射1mL,刺入有酸脹感后,回抽無血時注射。隔日1次,每周3次。穴位注射部位不按揉﹑不熱敷,讓藥物自然吸收。1周為一療程。治療期間注意休息和保暖。治療1個療程后,左上眼瞼可大幅度抬起,復視減輕。治療2個療程后,左上眼瞼功能明顯好轉,眼瞼抬舉基本正常。治療3個療程后,左上眼瞼抬舉完全正常,左右瞼裂等寬,左眼瞼開合自如,左上瞼提肌功能完全恢復,復視消失。3個月后隨訪未復發。
按:平視前方時,正常人瞼裂寬12~15mm[1],上瞼遮蓋角膜上方1~2mm,如上瞼覆蓋角膜上方超過2mm,使受累眼的眼裂較正常值變小,可診斷為上瞼下垂。眼瞼的上舉主要依靠上瞼提肌的收縮以及Muller氏瞼板肌的配合來完成,前者由動眼神經支配,后者由交感神經支配。因此,眼瞼下垂是指上瞼提肌,動眼神經及頸交感神經病損所造成的上瞼上舉功能障礙,其表現為側瞼裂變小,上瞼遮蓋部分或全部瞳孔,致視力障礙。有些患者下垂的上瞼可以遮蓋部分視軸導致弱視的發生。另外,傷者為了擺脫下垂眼瞼對視力的遮蓋,常利用過度的額肌收縮以代償或采取昂頭姿勢來增加視野,久之可在額部形成大量增深的皺紋,或眉毛上抬,甚至可導致頸肌或頸椎畸形。
胞瞼位于眼球之外,司眼之開合,并起保護眼球的作用。屬于五輪的肉輪,屬脾。本病病位在胞瞼筋肉,病機主要為脾腎不足。脾虛則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四肢肌肉無以濡養而出現乏力,漸而成痿。久病及腎,致腎陽不能溫灼脾陽,則痿證加重[2]。本病病位在筋肉,“在筋守筋”,故以局部穴位為主[3]。攢竹﹑睛明﹑魚腰﹑陽白﹑太陽﹑承泣﹑四白為局部選穴,可通經活絡,調和氣血,升提眼瞼;攢竹屬足太陽膀胱經,經脈循行“起于目內眥”,可調節目上綱;陽白為足少陽經﹑陽維脈交會穴,陽維脈可以聯絡各陽經,疏通經絡,足少陽經脈循行“起于目銳眥”,可調節目外綱;魚腰穴透刺陽白,可疏調上眼瞼經筋。蹺脈的功能主要為“司口之開闔”和主肢體運動;申脈﹑照海為八脈交會穴,申脈從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蹺脈相通;照海從足少陰腎經,與陰蹺脈相通;兩穴共用調節眼瞼開合功能。百會穴位于巔頂,屬督脈,歷來為升陽舉陷之要穴[4]。外關屬手少陽三焦經,是絡穴﹑通陽維脈,《八脈交會八穴歌》中“陽維目銳外關逢”。三陰交為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可補脾益腎養血柔筋,調和氣血;足三里﹑手三里為陽明經多氣多血之經穴,主潤宗筋,取之可激發陽明經氣,利于氣血運行,達“治痿獨取陽明”之效。穴位注射,既營養了神經又加強了藥物刺激穴位的雙重作用,從而達到較好的效果。甲鈷胺是內源性的輔酶B12,可使神經細胞內細胞器轉運性良好,促進核酸蛋白的合成,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轉氨甲基反應過程中,作為蛋氨酸合成酶的輔酶起重要作用,并促進軸索內輸送和軸索的再生,提高蛋氨酸合成酸的活性,促進髓鞘的主要結構脂質卵磷質合成從而提高髓鞘的形成,恢復神經腱的傳達延遲和神經傳達物質的減少。眼瞼下垂早期有相當一部分組織細胞處于可逆狀態,因出血水腫和炎癥等多種因素,造成局部組織細胞壞死粘連,因而針刺配合甲鈷胺穴位注射治療上瞼下垂療效頗佳。
[參考文獻]
[1] Ahmad K,Wright M,Lueck CJ.Ptosis[J].Pract Neurol,2011,11(6):332-340.
[2] 李延華.電針加穴位注射治療眼瞼下垂36例[J].湖北中醫雜志,2010,32(2):70.
[3] 高樹中.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34.
[4] 嚴寶珠,馬朝陽,熊修安.電針治療眼瞼下垂80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27):4011.
證治探討
[中圖分類號]R24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5-0507-01
[通訊作者]張永臣
[收稿日期]2016-01-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