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環,周天寒(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重慶 402260)
?
《內經》膽陽理論初探
孫景環,周天寒
(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重慶 402260)
[摘 要]目的:探討《內經》對膽陽的認識,為深入研究膽陽理論提供有效資料。方法:通過對《內經》中有關膽陽的條文的深入研讀,從各個角度進行闡述及整理,總結歸納出書中對膽陽的認識。結果:生理上膽陽的主要內涵包括主決斷,主氣之升發、調節臟腑氣機,膽汁的固攝和排泄,助肝主疏泄。病理上可分為膽陽實證,膽陽虛證。結論:《內經》對膽陽的認識,豐富了中醫對膽的理論認識,為膽病診治開創了廣闊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內經;膽陽理論;膽病;膽陽虛;膽陽實
《內經》[1]對于膽病的論述字句頗多,膽為陽腑,內貯藏膽汁,與肝為表里,故后代醫家多從肝的功能來論膽。筆者根據《內經》對膽的論述探討膽陽的相關理論。
《內經》對膽的認識較為特別,和腦一起是歷代醫家較難理解把握的器官之一。
1.1奇恒之府
《素問·五臟別論》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膽為六腑之一,應瀉而不藏,而《素問·五臟別論》卻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確切指出膽的功能是藏而不瀉。《靈樞·本輸》亦曰:“膽者,中精之腑。”,膽中內盛精汁,未提其排泄,為奇恒之腑,功能為貯藏膽汁。
1.2中正之官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明·張景岳《類經·藏象類》解釋為:“膽附于肝,相為表里,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互濟,勇敢乃成。”人的勇怯,對事情的判斷及決斷的能力與膽有關。
膽陽與膽氣是相聯系的。氣為陽,體內各臟腑機能所以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有賴于膽的生發和條達[2]。
《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可看出肝為陰,膽為陽。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古人把肝喻為“將軍”,用剛強躁急來形容肝的生理特性。體陰而用陽,“體陰”,一是指肝藏血,血屬陰;二是一說肝屬臟,屬陰。“用陽”應是說借用膽陽的功能作用,膽內寄相火,其氣主升主動,動者為陽。故《靈樞·論勇》說:“勇士者……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傍,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肝與膽相表里,因為膽陽的作用才使肝發揮將軍之功,勇而有謀,是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故人之謀慮出于肝而斷于膽,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素問·陰陽離合論》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即少陽司開闔,可以調暢氣機,維持臟腑經絡之間的協調平衡。《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3]解釋為“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生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安之,所以十一臟取決于膽也”。氣為陽,這是從膽陽的特點,結合所屬季節闡述,認為膽主少陽春生之氣,一年四季中只有當春氣正常生發時,其他季節才能正常地變遷,在人體也是如此,只有主生發的膽陽功能正常,其他臟腑才能正常發揮其功能活動,因此說“十一臟取決于膽”。[4]《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膽病者…口苦嘔宿汁。”可見膽陽氣虧虛,膽汁外泄到胃則嘔膽汁,膽陽氣可決定膽汁固攝和排泄。《靈樞.本輸篇》稱膽為“中精之府”,膽汁為肝之余氣而成,《千金要方·膽腑脈論》[5]解釋說“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于膽”,即膽汁的形成,分泌與排泄均與肝的疏泄功能密不可分,而肝合氣于膽,所以膽陽主疏泄功能,可以調暢氣機,協助脾胃升降適宜。
膽陽的主要內涵包括主決斷,主氣之升發﹑調節臟腑氣機,膽汁的固攝和排泄,助肝主疏泄。
《靈樞·經脈》曰:“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可見《內經》已經認識到膽病可分為虛﹑實兩個癥候。
3.1膽陽虛癥狀
《素問·奇病論》曰:“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病名曰膽癉……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提出了口苦為膽陽虛氣逆證的癥狀之一。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恐人將捕之。”提出膽陽虛癥狀:善太息,口苦﹑嘔膽汁,心下恐。
《脈經》[6]曰:“膽虛,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搖,躄,坐不能起,僵臥,目黃,失精(目巟)(目巟)。”是根據《內經》進一步提出膽陽虛可出現:眩﹑厥﹑痿﹑足指不能搖﹑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目巟)等癥狀。《千金要方·卷十二·膽虛實第二》,明確提出這些癥狀是膽虛寒的表現。
根據《內經》,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膽病候》[7]提出:“膽氣不足,其氣上逆而口苦,善太息,嘔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將捕之,嗌中介介,數唾,是為膽氣之虛也,則宜補之。”,是對膽陽虛的高度概括。
《嚴氏濟生方》[8]說:“……或因事有所大驚,或聞盛響,或見異相,登高沙險,驚忤心神,氣與痰涎,遂使驚悸,驚悸不已,變生諸癥。或短氣悸乏,體倦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盛煩悶,坐臥不安,皆心虛膽怯之候也。治之之法,寧其心壯其膽氣,無不瘥者。”是在《內經》基礎上提出膽陽虛的病因多為情志變化,提出了短氣,乏力,自汗,四肢浮腫,納呆,心煩悶,坐臥不安等癥狀。
3.2膽陽實癥狀
《靈樞·脹論》曰:“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善太息。”《靈樞·經脈》曰:“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雖未提病機,但據證推測,當是膽郁氣滯化火,陽熱有余,可出現脅下痛脹﹑口苦﹑善太息﹑心脅痛癥狀。《靈樞·四時氣》說:“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靈樞·淫邪發夢》說:“客于膽,則夢斗訟自刳。”邪氣侵襲膽腑,邪氣盛則實,出現:嘔苦,太息,心中恐,夢則見與人斗毆﹑打官司,或憤怒中剖割自己等癥狀。
《諸病源候論》曰:“其膽氣盛為有余,則病腹內冒冒上沖之意,不安,身軀習習。”膽陽有余可出現腹脹,煩躁,身體灑灑惡寒顫抖表現。《千金要方·卷十二·膽虛實第二》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膽實熱”的病機,增加了納呆﹑咽干﹑頭痛﹑脅痛等癥狀。
膽陽有其獨特的功能特點,特有的病證表現。膽陽主少陽春生之氣,是其他臟腑生化源泉。膽陽主疏泄﹑主決斷,在氣機疏泄﹑消化和情志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對膽陽的生理病理的總結,認識了膽在臟腑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膽陽理論是《內經》對膽認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佚名撰.黃帝內經[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10,12.
[2] 周天寒,周光楷.略論膽陽虛[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3,12(3):2-4.
[3] 李東垣.脾胃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4] 南彥武,韓斐.“小兒體稟少陽”之臨床探究[J].吉林中醫藥,2014,34(6):248-249.
[5] 孫思邈.千金要方[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6] 王叔和.脈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
[7]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8] 嚴用和.嚴氏濟生方[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2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5-0508-02
[基金項目]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國中醫藥人教發(2011)41號];②重慶市衛生局中醫藥科研項目(一般項目)[2012-02-11];③重慶市科委科技攻關項目(一般項目)[cstc2012gg-kplA10005]
[收稿日期]20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