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生黃增文
(1.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石梯畜牧獸醫站,四川達州 635000; 2.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畜牧食品局,四川達州 635000)
山羊五種常見疫病的防控措施
潘光生1黃增文2
(1.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石梯畜牧獸醫站,四川達州 635000; 2.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畜牧食品局,四川達州 635000)
今冬受拉尼娜氣候影響,可能導致使山羊常見疾病發生較多,為防患未然,本文就山羊五種常見病的癥狀及防控措施作以下建議。
山羊;疫病;癥狀;措施
1.1 口蹄疫病
該病又叫“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動物共患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近年來,口蹄疫在很多地區已經是常見病,多發病。牛最易感,豬次之,羊更次之。常呈暴發性傳染,多種偶蹄動物相繼發病。但也有一種或者幾種動物發病,同一區域的其他偶蹄動物不發病的情況。口蹄疫流行有明顯季節性,多為秋末開始,冬季盛行,春季減輕,夏季平息。口蹄疫潛伏期 1~7 d,多為 2~4 d。病羊主要臨床癥狀:口腔及蹄部皮膚出現水泡和潰瘍,跛行,在水泡期,高燒,食欲下降,多數羊 1~2 周臨床痊愈。少數死亡。哺乳羔羊對口蹄疫特別敏感,常呈現血性胃腸炎和心肌炎癥狀,未出現水泡就很快死亡。
1.2 小反芻獸疫病
小反芻獸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的小反芻獸疫病毒引起山羊、綿羊以及一些野生小反芻動物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接觸性傳染病,自從2007年首次發生以來一直呈擴大趨勢,成為了嚴重危害畜牧業生產安全的重大跨國動物疫病之一。PPR 主要 在 綿羊 和 山 羊 中 流 行,對 于 幼 齡 動物,致死率可達50~80%。羚羊和其他野生小反芻動物也會受到嚴重影響。PPRV具有高度傳染性,一般通過直接接觸受感染動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而傳播。患病山羊的眼鼻或口腔分泌物中病毒含量較高,疾病后期糞便中含毒量也較高。由于病毒具有囊膜,因此,病毒對能滅活的環境因素很敏感。因此,需要同感染動物密切接觸后才能引起病毒的成功傳播。豬接觸感染有病毒的山羊后也會感染 PPRV,但不會引起病毒傳播,因此在 PPR的流行病學中并不重要。即使在試驗條件下,牛感染 PPRV后也未必會有癥狀產生。主要臨床癥狀:在雨季或干燥寒冷的季節,PPR 的暴發流行更為頻繁。通常情況下PPR的潛伏期為4~6d,也可能為3~10d。潛伏期后出現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高熱,直腸溫度高達40~41.5℃,一般發熱可持續3~5d;動物出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口鼻部干燥。隨后,眼鼻出現大量的漿狀分泌物,逐漸轉變為黏液化膿性的,如果病畜不死亡,這種癥狀將持續14d左右。在發熱開始第4d,可見牙齦充血,口腔內出現糜爛性損傷并伴隨著大量的唾液分泌。在稍后的癥狀中,出現嚴重的水樣帶血性腹瀉,肺炎、咳嗽、胸膜哆音,動物開始腹式呼吸,最終因脫水而死。幸存的動物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恢復過程才能痊愈。
1.3 布魯氏菌病
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又稱“波狀熱”,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簡稱“布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 B 類疫病,我國農業部列為二類疫病。本病在世界范圍內呈散發性流行,近年來在我國很多地區也出現了地方性流行,給人、畜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本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統,感染孕畜容易發生流產,因此又被稱為傳染性流產。一般懷孕的母羊容易感染本病,在懷孕前期感染后引起流產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盤、分泌物、乳汁、尿液、糞便中都含大量布氏桿菌,污染圈舍、飲水、飼料、牧場等造成更大范圍的傳染。在自然條件,健康羊只通過消化道、黏膜、結膜、皮膚接觸被布氏桿菌感染的飼料、飲水、乳汁等發生感染,此外山羊還可以通過交配發生感染。羔羊在出生后 1 個月內抵抗力比較強,4 個月后抵抗力逐漸消失。主要臨床癥狀:母羊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極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徑,也可經配種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在日常生活中無明顯的臨床癥狀,被感染的懷孕母羊首先表現孕羊流產。開始僅為少數,以后逐漸增多,嚴重時可達半數以上,多數病羊流產一次。多數病例為隱性感染。懷孕羊主要癥狀是發生流產,但不是必有的癥狀。流產發生在懷孕后的 3~4 個月。有時患病羊發生關節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發生睪丸炎;少部分病羊發生角膜炎和支氣管炎。本病常不表現癥狀,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癥狀是流產。流產前食欲減退、口渴、萎頓、陰道流出黃色粘液。流產多發生于懷孕后的第三個月、第四個月。流產母羊多數胎衣不下,繼發子宮內膜炎,影響受胎。公羊表現睪丸炎,辜丸上縮,行走困難,拱背,飲食減少,逐漸捎瘦,失去配種能力。其它癥狀可能還有乳房炎、支氣管炎、關節炎等。
1.4 羊痘病
羊痘又稱綿羊痘或山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屬的綿羊痘病毒或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羊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該病主要在春秋兩季較多發,在南方地區山羊痘病多發生在梅雨季節、蚊虻活動頻繁,加速傳播,然而在冬春季羊痘病卻往往被人們忽視。由于免疫、消毒、飼養環境及飼養管理不到位,在冬春季節也常有羊痘病的發生。其主要表現為發熱、無毛或少毛的皮膚和黏膜上出現丘疹和皰疹為特征。典型病例初期為痘疹,最后干結脫落而痊愈,人也可偶感山羊痘,是所有動物痘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有較高的死亡率,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有該病的國家和地區的易感動物及其相關產品被世界各國列為嚴格限制進出的對象,嚴重影響國際貿易和養羊業的發展。主要臨床癥狀:潛伏期一般為6~8d,長的達16d;體溫驟升至41~42℃,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拱腰發抖;典型的臨床病變為皮膚黏膜出現痘疹。病羊全身均可能發生痘疹,特別是在口唇、尾根、乳房等少毛或無毛的部位最易發現。痘疹開始為紅斑,1~2d后形成突出于皮膚表面的痘疹,隨后痘疹逐漸擴大變成灰白色或淡紅色的半球狀的隆起結節,質地較硬。消化系統:唇、舌、瘤胃和皺胃黏膜上有大量白色的痘斑,質地堅硬。有時痘斑破潰形成潰瘍,在痘疹集中部位皮下可見到不規整的斑點狀出血或黃色膠凍樣滲出物。真胃、十二指腸、回腸黏膜呈出血性炎癥,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全身淋巴結,特別是頜下淋巴結、肺門淋巴結高度腫脹,切面多汁,有時可見周邊出血;腎臟有多發性灰白色結節出現。
1.5 羊口瘡病
羊傳染性膿皰病是由口瘡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但人患此病非常罕見。本病主要危害 3~6 月齡羔羊,成年羊也有易感性,但發病較少。病羊和帶毒羊是傳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病變處的滲出液和痂塊中,健康羊只常因與病羊直接接觸而感染,也可經感染的羊舍、草場、草料、飲水和用具等受到感染。感染途徑主要是損傷皮膚和黏膜。本病在羊群中可連續危害多年。主要癥狀:口瘡傳染性強,在冬、春、秋三季較多見,大小羊均可發病,小羊癥狀重,死亡稍多。耐過的羊,多數可獲得終身免疫。口瘡在山羊中,不發生蹄型,外陰型也極少見到,常見的是唇型。病羊先在口角、上唇、鼻鏡上出現小紅斑,逐漸變為丘疹,再發展成水皰、膿皰、潰瘍,繼而結痂、脫落。一般 1~2周完全恢復,不發燒,不腹瀉。少數羊口腔黏膜發生水皰、潰爛、化膿,整個嘴唇腫大外翻,偶有發生肺炎的,常因無法吃奶吃草而死亡,常發生于羔羊。
本文所闡述的五種疫病都是目前西南地區冬季山羊的常發病,特別是今年受氣候因素的突出應激,極易導致這些疫病的發生,肯定的是一旦有這些疫病中任何一種發生,均會給養羊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帶來不可估計損失,因此針對這五種疫病建立科學、合理、持續的生物防控體系是非常必要和具有重大意義的。根據這些疫病的發病特點、發病規律、發病時間及周期,筆者建議采取以下防控措施;第一科學引種、堅持自繁自養原則:堅持自繁自養原則,確需引進種羊時,或者需要從外地成批購進商品羊時首先要向當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咨詢和了解目前各地山羊養殖情況、疫病發病情況、防控情況等,一定要選擇非疫病區羊群;其次需全面了解引種場的疫病防疫程序、平時疫病監測報告、飼養時間、養殖規模、種羊系譜檔案、消毒制度等,然后對該場整體情況作出科學評價,再決定是否引種;最后對所有引進的山羊嚴格實行隔離觀察制,在隔離觀察45天以上,確定無病后,對其進行正常的免疫和飼養程序。第二強化免疫制度、定期監測、及時補免:根據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并結合養殖場實際,建立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疫病監測意識,依據監測報告適時做好補免工作;第三發現疫病、迅速上報、果斷處置:發現疫病立即報告,經確診后是口蹄疫、小反芻獸疫、布魯氏菌病、羊痘病迅速撲殺疫點發病動物和陽性帶毒(菌)動物,并對病死畜、被撲殺畜及其產品按照《口蹄疫撲殺技術規范》和《口蹄疫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處理。第四加強飼養里,完善各項制度;搞好飼養管理,增強羊只抵抗力,是減少發病,增加成活,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對規模化場和養羊專業戶尤其重要的,一是注意冬季保溫;二是做好冬季補飼,應定時放牧,注意給公羊,懷孕、哺乳母羊,斷奶羔羊,瘦弱羊補充一定的精料和飼草。制訂和執行各項崗位責任制,羊舍飼養人員不得隨意竄舍;外來人員不得隨意進入參觀;經常搞好舍內外環境衛生,保持羊舍、飼槽、羊體、用具清潔衛生;做好滅蚊滅鼠工作;在羊舍內不得飼養其他畜禽和寵物。因此,積極加強日常消毒工作,對受被污染的器具、物品及場地要進行嚴格、徹底的消毒。在消毒過程中可以應用戊二醛、聚維酮碘等常見的消毒藥物進行消毒,并且嚴格按照說明書對被消毒物進行噴灑,在噴灑過程中要注意噴灑均勻。第六適時驅蟲,科學用藥:在羊場疫病的防控措施中除以上這些必要建議外,還應做好定期驅蟲、科學用藥工作:近年來羊群寄生蟲感染率越來越高,危害越來越大,目前有上升的趨勢,主要的羊寄生蟲病有片 形吸蟲病、反芻獸絳蟲病、羊消化道線蟲病和螨病等。由于缺乏合理的驅蟲程序和方法,或者選用藥物或使用不當,不僅防治效果差,使羊生長緩慢,降低飼料報酬,而且使羊生產性能降低,有的因蟲體(如疥螨)寄生于皮膚內形成結節或穿孔,使皮張質量下降,嚴重影響養羊業的經濟效益,甚至還可能引起細菌感染,導致直接死亡等。
近年來隨著羊業的蓬勃發展,跨縣、地區、省內、國內外引種及相關產品與公用品的流通頻繁、范圍擴大,飼養生態環境的惡化及羊舍建筑、設備和管理等的不善,導致目前很多地域舊病未根除,新病又來,是當前羊病的防治工作面臨的重大問題。導致羊病防治工作難度較大還有一些具體原因就是由于羊業在我國發展較晚,以前無論是政府還是科研院所對羊病防治的重視和投入及技術儲備均還存在很多欠缺。因此,要做好羊疫病的防控工作,無論是冬季還是其它任何季節,都必須提高疫病防控重視力度,增強疫病防控意識,改善飼養環境,完善各項制度,強化消毒制度。有效的做好山羊養殖過程的各個環節,對山羊疾病的防治特別是在今冬的特殊季節具有重要作用,并對提高養殖場經濟效益和促進養羊業科學、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龍云鳳,劉曉慧,周曉黎,等.小反芻獸疫流行病學及防控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12,33(5):94-98.
[2] 周紅英.羊布病的危害性及綜合防治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14,(10):130.
[3] 路秀英,李占國,張云艷.羊痘的防控技術[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29(8):87-88.
[4] 鄭德彪,金嘉昊,施銘煜,等.羊痘診斷及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10):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