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叢 楠林明敏
(1.威海市文登區張家產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威海 266440; 2.威海市文登區侯家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威海 266440)
肉雞腸毒綜合征的診斷與防治措施研究
李 寧1叢 楠2林明敏1
(1.威海市文登區張家產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威海 266440; 2.威海市文登區侯家畜牧獸醫工作站,山東威海 266440)
肉雞腸毒綜合征便是引起肉雞傷亡的重大疾病之一。本病病癥容易與其它疾病相混淆,需要實現精確診斷。本病一旦發生,在養雞場中很難徹底清除,所以一定要盡可能的做好預防和診斷防治工作。本文對肉雞腸毒綜合征的診斷方式以及防治措施進行了簡要分析,希望能為養殖戶提供一些指導。
肉雞腸毒綜合征;診斷;防治
近年來隨著我國養雞業的不斷發展與繁榮,2010年全國白羽肉雞出欄量為40億只,2011年達到44億只,年增幅超過5%;2011年黃羽肉雞的出欄量達到43億只。肉雞合同化、一體化養殖快速提高,產業集中度提高。目前在山東、遼寧和河南部分省份白羽肉雞合同養殖出欄量占全省出欄總量的80%以上。全國前50家肉雞企業的出欄量占全國出欄總量比例為40%左右。但是,在高速發展的養雞業下,各種疾病也隨之而來,給養殖戶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這些疾病多種多樣,每一種都應該嚴肅對待。肉雞腸毒綜合征便是引起肉雞傷亡的重大疾病之一。肉雞腸毒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致病菌對肉雞腸道的損害,出現消化不良或者炎癥,輕者出現采食量明顯下降,消化不完全,從而影響到肉雞的生長速度,嚴重者則會出現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此病因為癥狀不是特別明顯,容易與寄生蟲病相混淆,而是由小腸球蟲感染、腸道菌群失調、腸道病毒感染(如腺病毒、呼腸弧病毒、杯狀病毒、細小病毒等)、飼料營養豐富或氨基酸結構不合理等多種病因導致的一種臨床綜合癥候群,對肉雞健康養殖造成了嚴重威脅。
近年來不斷的研究發現,導致肉雞腸毒綜合征出現的因素很多,并非僅僅是細菌或者病毒感染所造成,包括飼料、環境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該病的發生。本文將這些因素概括如下:
(1)小腸球蟲、腸道病毒或腸道致病菌損傷腸黏膜,引起腸黏膜脫落和腸道出血,使飼料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同時大量的體液滲漏到腸管中,水分吸收減少,最終導致機體出現腹瀉、脫水,糞中含未消化的飼料,或糞便呈爛西紅柿樣等現象。
(2)腸道菌群失衡所致。當外界氣溫溫差較大或者飼料變質又或者大規模的抗生素使用時,病原微生物會乘機大量繁殖,造成腸道的有益菌減少而有害菌增多,菌群失去平衡,導致消化不良。
(3)飼料中的蛋白、脂肪、維生素等含量過高也會導致或者加重該病的發生。
(1)流行特點
肉雞腸毒綜合征的發病對象以30~40日齡的商品肉雞群為主,處于此日齡階段之外的肉雞則很少有感染該病的情況,即便發生也很少會出現大規模的傳播。此病發生的最早時間為7~10日齡,需要與一般的腸道疾病進行區分。發生該病的原因較多,目前不論是采用地面平養還是網上飼養的飼養方式都有該病的出現,相對來說地面平養發病的時間要更早一些,發病的情況也稍微嚴重一些。此病對環境因素較為敏感,濕度比較大而通風不良的雞舍最容易發生,衛生條件不好的雞舍也易發此病,而且較難治療,而且此病也與飼料配比有關,往往高蛋白、高能量等全價飼料容易發生此病。雞群發病率在30%,嚴重時高達80%,單獨發生本病的死亡率為5~10%。蛋雞也可發生本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高溫潮濕和炎熱的梅雨季節多發。
(2)臨床癥狀
發病初期,大群精神、食欲均正常,排黃色糞便,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飼料顆粒。隨著病情發展,2~3d后部分雞開始腹瀉,糞便稀薄,顏色呈西紅柿樣或呈淺黃色,雞群飲水量增加,采食量下降,癱瘓雞、軟脖子雞增多。發病中后期部分雞只尖叫、頭部震顫、興奮不安、到處亂竄、共濟失調,而后癱瘓、衰竭死亡。部分發病雞只出現雞冠蒼白、爪子白,類似猝死雞明顯增多。如轉為慢性雞只采食量低,生長緩慢,有的雞群外觀變化不大,只是生長緩慢。
(3)病理變化
剖檢病雞主要表現腸道異常。發病初期,可見病雞十二指腸及小腸前段腸壁增厚,腸黏膜有大量針尖大小的出血點,或表面呈灰白色,附著一層厚厚的麩皮樣物質,極易剝離;腸腔空虛,內容物較少,有的腸腔內沒有內容物,有的內容物為尚未消化的飼料。有的病雞還可見肌胃內充滿黃綠色的飼料,膽囊變小,胰腺萎縮,腎臟及法氏囊有不同程度的腫脹。
通過對病因分析,結合發病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綜合分析可以對本病作出判斷。
3.1 平時預防措施
(1)改善飼養環境,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密度、通風,保持飼槽的干凈衛生,防止墊料霉變。
(2)在疾病的高發季節可定期用抗球蟲藥預防球蟲病。飼料中加入足量維生素A、維生素D3、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等,減少應激,增強抗病力。同時要注意飼料轉換時的合理過渡。
(3)提供充足的飲水,水質要好,而且可以在里面添加一定量的益生菌或者微生態制劑,調整腸道菌群。
3.2 發病時的控制措施
由于該病因復雜,在治療上要按照多病因的治療原則,采取抗球蟲、抗菌、抗病毒、調節腸道內環境、補充電解質和維生素等綜合治療方法,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1)抗球蟲。交替使用馬杜拉霉素、鹽霉素、氨丙啉、地克珠利等抗球蟲藥。
(2)抗菌。使用硫酸新霉素、安普霉素聯合用藥,增強藥效,抑制腸道有害菌群的滋生,同時可用甲硝唑或替硝唑拌料以殺滅腸道厭氧菌,或用利福平和甲硝唑聯合用藥,效果也較好。
(3)調理腸道菌群。停藥后選用益生素或微生態制劑,連用一周。
(4)抗病毒。飼料、飲水中添加黃芪多糖及病毒唑等抗病毒藥,防止病毒感染。
(5)使用腸道收斂劑。如次碳酸鉍、活性炭等,以利保護腸黏膜。
(6)發病后每天用電解多維2倍量飲水,以恢復機體電解質平衡,增加抵抗力。
[1] 李春花,柴方紅,王海洋.一例肉雞腸毒綜合癥的診治與分析[J].吉林畜牧獸醫,2010,31(2):31-32.
[2] 韓記用.肉雞腸毒綜合征的病因及防治措施[J].養禽與禽病防治,2010,(9):33-34.
[3] 李長強.夏初謹防肉雞腸毒綜合征[J].農家參謀,20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