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清
(宣漢縣馬渡關鎮農業技術服務站,四川達州 636151)
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要點研究
陳中清
(宣漢縣馬渡關鎮農業技術服務站,四川達州 636151)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獲得的進步以及發展較為明顯。家畜禽養殖工作中合理的利用規模化飼養技術可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速度,還能促進養殖戶整體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為全面提高農戶經濟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礎。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推廣應用規范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加快農村養殖模式轉變速度,從而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加快農村經濟轉型速度。本文分別從飼料管理、疾病控制管理、豬群管理等方面重點分析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要點,旨在促進規模化飼養豬質量明顯提高,從而提升飼養戶的整體效益。
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相關要點
現今,我國鄉鎮政府為了有效提高當地農戶整體生活水平,積極鼓勵當地居民開展養殖業工作,大量的農村居民加入農村畜牧業創業致富的工作[1]。鄉鎮畜牧業的開展單位以家庭為主,通過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政府在養殖戶養殖期間要提供養殖管理與技術支持,加強養殖戶飼養技術的培養,促進畜牧業養殖產量明顯提高。
1.1 重視管理飼料的質量
飼料在豬場養殖期間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時也是造成養殖問題發生的危險因素,所以,養殖戶需要重視飼料質量管理工作。由于規模化豬場養殖期間對于飼料具有較大的需求,儲存期間容易發生變質、發霉的問題,在較大程度上危害保育豬的養殖,若喂食質量不達標的飼料,會造成保育豬中毒的問題,對豬免疫力系統產生影響,導致豬繁殖能力有所降低,嚴重影響規模化養豬的經濟效益[2]。保育豬養殖期間,仔豬還處于生長發育的過程,其消化系統、免疫系統仍然未獲得完善的發育,外界一旦出現影響因素,則會產生較大的反應。因此,飼料管理工作需要嚴格實施把關,不僅要確保飼料的整體質量,還需要加快豬健康生長發育速度。
1.2 加大保育豬營養管理力度
保育豬養殖期間對于營養方面具有較大的需求量,同時也是對保育豬品質、質量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據分析相關資料得知,保育豬成長過程中,合理的增加營養成分,不僅可使豬重量有效提高,同時還可提高保育豬體內的蛋白質。所以,選擇保育豬的養殖飼料時,需要對飼料能量進行充分考慮,但需要注意控制飼料的蛋白質含量。
因為不同日齡的保育豬機體有所不同。為了使保育豬能夠良好的成長,在對保育豬進行喂料時,飼養員一定要根據保育豬的日齡來合理喂料。在豬仔發育不全到逐漸發育全的過程中,需要進行過渡性的飼料更換。也就是根據保育豬的日齡,進行換料,第一次是進行25%的換料,直到全部換料,此時的保育豬能夠完全適應更換后的飼料,也就意味著保育豬發育完全。在保育豬飲水方面也需要飼養人員做好相關工作,使保育豬良好飲水,這非常有利于保育豬吸收飼料營養,使其更好的成長。給保育豬提供的水最好是溫水,尤其是在保育豬剛進入豬群,這對于保持保育豬體溫有很大幫助。
在飼養保育豬的過程中盡量避免出現供水不足的情況。因為保育豬飲水不足,會使食欲差,相應的保育豬的生長就會受到影響。
3.1 積極預防控制豬場疾病
通常情況下,保育豬的發病趨勢均具備一定的規律性,因此,需要積極的控制、預防疾病,對實際的發病規律進行全面掌握。例如,在年末期間比較容易發生豬消化道疾病等問題。因此,飼料加工期間要將黃芪多糖類藥劑合理加入,促進保育豬免疫力明顯提高,并聯合疫苗注射工作,可以從根本上降低疫情的發生率。
3.2 加強保育豬的免疫管理
規模化豬場養殖期間要重視建立疾病預防機制,構建保育豬免疫管理系統,重視保育豬疫苗接種工作,同時還需要確保疫苗的質量。養殖期間需要定期檢查保育豬防疫工作,通過分析常見疫病的流行趨勢,建立針對性的免疫計劃,尤其是對于新生的幼豬,需要重視疫苗提前接種處理工作[3]。為了降低黃白痢病的發生率,在母豬生產之前需要完成2次疫苗的注射工作,首次注射的時間在生產前的6周,第二次注射疫苗的時間在生產前的2周,在幼豬出生后的1周仍然需要完成1次疫苗的注射工作。
4.1 維持良好的通風性
保育豬是否能健康生長與豬群的生長環境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通風的良好性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通過分析時段的區別實施針對性的管理干預,若豬群較大,則要重視通風的良好性,若豬群較小,則需要重視保溫管理工作,需要控制保育舍的溫度在26~28℃期間,通過地暖、保暖板、保暖燈實施預熱,所以在將保育豬放入到保育舍之前需要測定溫度,進而適當的調整溫度,使保育舍內適合保育豬生長需要。在日后管理后要緩慢的降低溫度。若遇到特殊的天氣,則要重視豬群保溫工作。
4.2 重視豬的管理與分群
通常情況下,保育豬是維持原窩保育的工作進行分群。但是大部分的養殖場發展期間因受到規模、人力的影響,可以將每欄養豬數量合理增加,若養殖場的設備較為良好,可以控制養豬數量在30頭以內。養豬的數量不宜過多,否則會造成疾病暴發,因此,通過地面培育的方式可以促進養殖密度合理減少,還需要通過分析生產情況與天氣情況合理的調整密度。保育豬分群之前的3d要尤其重視管理,通常保育豬到一個新環境需要逐漸適應的。將保育豬放到保育舍后的3d內一定要要觀察保育豬進食情況、飲水情況、營養吸收情況等,了解保育豬是否適應保育舍,如若保育豬不適應保育舍,做到及時進行調整,避免影響保育豬生長。若仔豬出現不進食或者應激反應,則要加強人工管理。養殖期間要根據實際情況將飼料喂養量明顯減少,促進飼料喂養次數有效增加。同時,保育豬飼料、飲用水的加工中應該將針對性的藥物投入其中,積極預防相關疾病,尤其是需要特別照顧情況不好的仔豬,重視飼料營養管理工作,可以通過注射維生素的方式促進仔豬的免疫力有效提高。采用加強仔豬的管理與分群工作,避免剛進入新環境的仔豬出現疾病,加快保育仔豬健康生長的速度[4]。
養殖戶在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期間需要從預防控制保育豬疾病、保育豬豬群管理、保育豬飼料管理工作入手,全面提高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促進保育豬產量明顯增加,從根本上提升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加快畜牧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速度。
[1] 連冬梅.淺談規模化豬場保育豬養殖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16,(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