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珊
【摘 要】本文介紹了數字化學習的內涵,從教學中“教”的方面向教師提出了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從學生“學”的方面論述了數字化教學帶來的變革。
【關鍵詞】數字化學習;教學;教師;學生
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發達國家數字化環境下以個性化學習為主流的教學方式變革方興未艾,我國的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加強研究,積極應對,探索建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體現教育現代化水平的教育教學模式。為落實國家、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 (2011—2020 年)》,江蘇省教育廳決定在全省啟動基礎教育百校數字化學習試點工作。我校有幸入圍,作為數字化學習成員校參與了江蘇省首批試點研究。
1 數字化學習的內涵
我國學者宋國學認為數字化學習的理論內涵表現在:①數字化學習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手段傳送、分配信息和知識給學習者;②在數字化學習條件下信息、知識能得以及時更新,學習者的自主作用得到充分體現,學習的隨時、隨地和隨意性都得以增強,它是現代條件下的自我學習方式與網絡技術結合的典范;③在數字化學習條件下,技術條件很重要,但信息技術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所能改變的只是知識交換的渠道和儲存系統,如果人們不重視對新技術的運用,則技術本身既無法創造知識,也不能保證或促進知識的形成或共享;④數字化學習的真諦在于學習本身以及通過學習產生的巨大變革。
目前我校現有數字化學習網絡教室2間,這兩間教室使用的網絡平臺各不相同,都可實現1對1的數字化教學;有數字化學習平臺1個——智慧教學平臺,這個平臺上有我校教師制作的數百個教學微視頻,可實現多媒體微課程在線學習、微課程作業輔導學習情況監控及統計等功能。我校2個數字化學習平臺進行的教學都符合上文提到的數字化學習的內涵,下面從教和學的角度談談高中數字化學習的實施。
2 數字化學習下教師的“教”
在數字化學習中,教師的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數字化技術中網絡帶來了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教學的方式手段也更加多樣,教師的身份由以往知識內容的傳授者、課程體系的呈現者、教育教學的管理者逐漸轉變為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創建者、數字化學習內容體系的研究者、數字化學習主體關系的表演者。數字化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一種徹底變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2.1 利用數字化學習的優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建構主義理論是數字化學習的重要理論支撐,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在數字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利用網絡工具協助學習者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文字、視頻信息為學生創造學習環境;指導學生獲得學習資源;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及時獲得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并給出及時的評價;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創建學生學習成果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責僅是利用網絡工具幫助、促進學生自己主動建構知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體現。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的優勢。與以往的教學不同,數字化教學平臺可以很快得到全班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進行統計,及時的學習反饋加上教師的積極評價會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課后可以通過查看數據掌握每個人的本堂課的學習情況。數字化學習平臺可以將教育過程從基于課時的學校授課模式轉向基于能力的學生學習模式。由于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基于課時的教學只適應于大部分學生,對于學習能力強或者落后的學生來說,在以往教學中最容易被忽視,利用我校的易教平臺,在相同時間內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更多的微視頻獲取知識,能力較差的學生則看得少一些。教師比以往更方便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2.2 注重對學生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傳統的教學活動往往注重學生單方面的發展,如知識的記憶、理解或運用,而數字化學習對學生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同時還考察學生對信息的是非判斷,這就增加了對學習技能的要求,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從以往強調對學生知識素養的培養轉變為強調非知識(如學習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素養和知識素養同等重要。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盡可能多的讓學生應用數字化學習設備,給學生更多表達、質疑、交流的機會,這樣學生可以在使用中提升能力,在思考、表達中確立自己的觀念。
2.3 豐富教學內容,創建多媒體教學資源庫
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即通過計算機網絡,主要是利用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實現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數據庫建設,從很多的教學素材中進行教學的案例總結。資源庫中包含了各種和教學有關的文字、圖片、專業網站、視頻信息。數字化學習環境下,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學生所接觸到的信息量非常大,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選擇是讓學生在浩瀚的網絡中尋找信息還是在已建立好的、信息內容相對集中的資源庫中尋找需要的信息。此外,對某些學習中的重難點、作業題的講解,可以以教學微視頻的形式,讓學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進行學習。
創建媒體教學資源庫,需要對各學科中各個“知識塊”分別做好標簽,制作各標簽下的具體內容,這個工作量十分巨大。然而,一旦做好分類標簽工作,無論學生何時需要這些信息,他們都能夠從資源庫中找到他們需要的信息。創建多媒體的教學資源庫,是開展數字化教學的良好輔助。
3 數字化學習下學生的“學”
對于學生來說,數字化學習帶來最大的改變是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以及接受到的信息更多。《2010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NETP)指出:“學習者的學習不再局限于學校教室中的學習,學習是終身的(lifelong, lifewide),是隨時隨地的。”這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3.1 學生的學習態度更加主動
在數字化學習的環境中,學生更專注于自己的學習,一切知識的獲取、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主動學習,意味著學生要具備更多的學習能力,比如對復雜問題的分解,與別人分工合作的溝通交流能力,如何利用多媒體設備獲取信息,如何有效的篩選有效信息等等。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可以自主探索未知世界,更加激發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面對挑戰。
學習態度的主動性還會延伸至課堂以外。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會主動聯系自己在課堂上解決問題的方法,針對不同的復雜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綜合、分選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來更好地應對復雜的問題。
3.2 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不同的學生上同一堂課,其學習體驗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教師的教學大綱與學生的學習大綱并不能混為一談。按部就班的課堂教學模式不能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多樣性,包括每個學生的知識量、每個學生要獲得某項能力所需的時間等。以微視頻為主的學習平臺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學習能力強就多學習一些微視頻或者拓展自己的學習深度;學習能力較弱則完成老師既定的學習內容。通過課堂的及時檢測,一堂課下來,每個學生的答案都統計在教師端的信息庫中,學生可以通過查看檢測結果了解自己哪里沒學好,以便后續鞏固,安排個性化學習內容。
根據學生興趣不同開展的個體探究,是個性化學習的一部分。個體探究是指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包括理論探究和實驗探究兩個方面。理論探究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推導、歸納新的規律和原理;實驗探究通常是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實驗儀器設備設施進行探究。比如,查閱資料可以通過網絡資源了解實驗儀器的使用要求、操作方法、儀器的特點(優缺點)、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等;利用實驗器材自主探究,可以讓學生動腦思考,獨立探究新知,從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自我解決,以充分挖掘個體潛能,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3.3 數字化學習是活躍學生思維的認知工具
建構主義“認知工具”理論認為,學習是以思維為載體的,為了更直接地推進學習進程,教師應更多地關心在完成不同任務中如何要求學習者具有相應的思維技術。學生在一對一數字化學習過程中,需要對收集到的大量信息進行判斷和選取,進而分析歸納并形成自己觀點。傳統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更易局限在對已知知識和觀點的認同,常常會忽略對不同觀點的思考,而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中大容量的信息有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思考問題,使用學習環境中的知識進行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在溝通、辯論技巧提升的同時,培養思辨能力,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數字化教學平臺作為教師施展教學的媒介,弱化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講述式課堂,對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從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弱化自己講述突出學生主體等方面考慮。對學生而言,數字化學習對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習和成長卻是創造了更多的空間和可能。
【參考文獻】
[1]宋國學.e-學習的理論內涵及實踐價值[J].比較教育研究,2005(5):14.
[2]顧建新.“e學習”環境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方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6):53-55.
[3]孟祥芳.高中生物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建設方法研究[J].河南科技,2013(9):272.
[4]夏園園.E—LEARNING:傳統教學模式變革的方向[J].中國電力教育,2014(5):42-45.
[5]張蔚磊,李馨.高等教育數字化學習的未來——訪哈佛大學教育技術學專家克里斯·德迪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14,(12):3-7
[6]蔡培瑜.臺灣地區數字化學習發展對大學教學過程影響之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2(4):20-25.
[7]曲鑫,申云化.基于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外語教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5):80-84.
[8]劉倩,王俊輝.在“數字化”教學中激趣增效——基于平板電腦的《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2013(10):11-14.
[9]夏宇,陸琴.區域 e 學習平臺部署及在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案例研究初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2):17-20.
[10]劉東超.電子學習(E-Learning)在美國大學中的應用及啟示[J].高等農業教育,2004(5):90-91.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