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端
摘 要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民生問題成各個國家首要關注的重點,醫療保障制度則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手段。國外醫療保障制度起步早,發展快,且發展模式相對成熟,并積累的一定的發展經驗,其中尤以英國全民免費醫療保障模式、德國社會醫療保險保障模式、美國自愿性商業醫療保險保障模式、新加坡儲蓄基金醫療保障模式最具代表性。但就我國目前的醫療保障制度而言,起步較晚,發展并不是十分成熟,覆蓋范圍存在一定的限制,發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勞動就業制度壁壘,忽視普通勞動者對醫療消費的實際需求,造成差別對待。另外,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造成醫療費用分配存在差別。以床位為例,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95%,而城市醫院床位則占全國醫院床位的53%,這種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合理,也就造成當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利益無法實現全民共享,使的醫療保障制度在解決民生中的手段地位逐步下降,最終影響全民的生活幸福感。因此,為提高全民的生活幸福感,必須做好民生問題的解決工作,充分發揮醫療保障制度的積極作用。鑒于國外醫療保障制度起步較早,發展模式相對成熟,因此可以借鑒國外醫療保障制度發展模式,并根據中國具體的實際情況,實施符合中國國情的醫療保障制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關鍵詞 醫療保障制度;民生問題;發展啟示
在社會保障體系中,醫療保障制度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且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關注,并將其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的手段。為促進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應該以國外醫療保障制度為借鑒標準,并發展具有本國特色的醫療保障制度。
一、國外醫療保障制度
(一)英國全民免費醫療保障模式
這種模式以政府為主要,并以稅收的形式籌集醫療保障資金,隨后以財政撥款的形式再下發給各醫療機構,各醫療機構免費向其居民提供醫療服務。但這種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醫療費用增長速度較快;醫療工作人員服務積極性低下;醫療服務供需矛盾較大,治療等待時間較長,導致部分病人并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醫療保障制度受私人醫院及私立醫療保險的沖擊較大。
(二)德國社會醫療保險保障模式
這種模式以國家立法形式強制實施,以保險原則為基本出發點,保證居民平等地享有醫療服務。其主要特點為保障資金社會統籌,實現互助共濟,但仍存在一定問題:缺乏對預防保健的關注;國家支付醫療服務費用,缺少一定監督機制,醫療費用上漲較快;政府無法實現對藥品及醫療器械的監督。
(三)美國自愿性商業醫療保險保障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政府僅向年齡>65的老人,年齡<18歲的青年及孕婦、殘疾人提供醫療服務,其他在職居民則以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形式避免醫療風險。這種模式可以使保險受保人獲得高質量、高效率的商業醫療服務,但對于一些健康狀況較差,收入較低的投保人,并不能獲得完全的商業醫療服務,因此存在一定的缺陷:國家宏觀調控能力較低,完全依靠市場并不能完全獲得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
(四)新加坡儲蓄基金醫療保障模式
這種模式以強制性儲蓄積累滿足居民的醫療保障需求,醫療保障資金的籌集以立法為基本根據,強制性地將公民的一部分消費通過儲蓄的方式轉變為醫療保障資金。以儲蓄為基礎,一方面強調居民的個人責任,另一方面又發揮社會醫療風險的分擔作用,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居民晚年醫療保障問題。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如過高的儲蓄會導致醫療需求的降低。
(五)各國醫療報障制度績效評分比較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德國的醫療報障制度的績效評分最優。醫療保障資金的籌集方式為雙方共同承擔,實現醫療保障制度的全覆蓋,實現權力和義務的對等,最大限度地兼顧了效率和公平。且在其醫療保障制度的實施過程中,政府有起到監督的作用。其改革中采用的“自由選擇醫療保障資金——醫療保障資金及醫療服務提供者之間洽談——抑制醫療保障資金上漲,提高服務效率”模式,明顯提高了醫療服務的服務效率,有效地抑制了醫療保障資金的上漲。英國的問題則主要表現在管理過于寬松,導致醫療服務水平低下。美國排名最后,主要由于其公平性較差,居民醫療服務的普及性不足,其中存在15%的居民并未享受到醫療服務。另外,政府的干預能力不足。因此,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可以參考德國的發展經驗。
二、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啟示
(一)醫療保障制度應該符合我國的具體國情
在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過程中,必須充分正視我國的具體國情,即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地區經濟差異性較大。相比之下,以保險制度為基礎的醫療保障制度經濟差異的適應性較強,可以適應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的地區。而且把醫療保障制度的部分權利下放給地方政府,更可以建立起一套適合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保障制度,實現了權利和義務的統一,也為地方政府的其他活動預留了空間,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進一步明確政府的責任
在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中,政府應該承當一定的責任,是我國居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承擔者。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實踐也證明,以國家為指導的醫療保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平與公正。另外,政府要完善相關的機制,如用人、績效考評、監督等,真正提高其行政效率。
(三)加強立法,創造健康的制度環境
完善醫療保障制度的相關立法,完善相關的保障措施,明確各主體的利益和權利。完善藥品流通機制,實現對醫院藥品流通的有效控制,保證醫療保障資金的有序運用及可查。完善基本醫療服務的服務標準,明確報銷藥品目錄,報銷診斷目錄,控制醫療保障基金的支出,確保醫療基金能夠支付基本的醫療服務。
(四)完善醫療保障費用控制制度
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發展模式還不夠成熟,還不能完全適應費用上漲帶來的影響,因此必須完善相應的費用控制制度,充分發揮控制體系的作用,建立由醫療服務提供者、需求者及衛生監管部門共同組成的全面控制體系,最大限度地實現對費用的控制。
(五)加大醫療投入,合理分配醫療資源
目前,全國居民的醫療消費水平仍然較低,并不能完全使用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必須加大醫療投入,實現醫療資源的全方位分配,并適當向農村、偏遠山區傾斜,提高區域醫療水平,保證全民共享醫療保障制度成果。
參考文獻:
[1]萬筱明.國外醫療保障模式借鑒研究[J].國外醫學(衛生經濟分冊),2007,24(3):108-112.
[2]阮雯.國外醫療保障模式分析及借鑒[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0,(6):60-63.
[3]李長遠,張舉國.國外醫療保障制度城鄉統籌發展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理論導刊,2014, (1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