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攀?艾智平
鋁塑復合板是一種新型的裝飾材料,其問世以來,以其自身的獨特優點,獲得了眾多裝飾企業和用戶的青睞,逐漸的成為全球范圍使用最為廣泛的裝飾材料之一。文章介紹了鋁塑復合板的定義和性能,分析了鋁塑復合板新型裝飾材料的生產工藝和應用,并探析了其發展前景,以供參考。
前言
上世紀九十年代,鋁塑復合板被引入我國,由于其自身的眾多優點,如色彩多樣、耐候性強、抗沖擊性能強、防火性能強以及質量輕等,以其特有的優勢,被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在現代建筑裝飾領域。因此,文章針對鋁塑復合板新型裝飾材料應用及發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鋁塑復合板的定義
鋁塑復合板指的是以聚乙烯塑料為芯材,以經過化學處理的涂裝鋁板為表層,采用專業的生產設備制成的復合材料,是一種新型的裝飾材料,鋁塑復合板生產工藝包括兩種,即塊片式、連續式,其中連續式是現階段應用最廣泛的生產工藝,工藝流程表現為:放卷--清洗施工--化學反應--底層涂裝施工--烘烤--冷卻--吐氟碳涂料--烘烤--冷卻--卷取;當上述工序完成之后,再進行放卷--上膠--貼合--冷卻--保護膜--整形-剪切--包裝。被廣泛的應用在凈化防塵工程、陽臺、廣告牌、室內隔間、天花板、裝飾幕墻、建筑外墻裝飾工程中。
2.鋁塑復合板的應用
(1)鋁塑復合板的應用優勢分析。鋁塑復合板作為一種新型的裝飾材料,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引入我國,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鋁塑復合板制作工藝、生產能力以及應用范圍都不斷的擴大。鋁塑復合板的性能分析。鋁塑復合板的性能主要包括:其一,色彩多樣,采用化成處理技術,能夠在鋁塑復合板表面涂裝多樣化的色彩,更加彰顯裝飾的個性化;其二,耐候性強,鋁塑復合板采用了PVDF氟碳漆,顯著的提高其耐候性,無論是在風吹雨打,還是陽光暴曬,能夠保持二十年不褪色;其三,抗沖擊性能強,鋁塑復合板局域韌性高、抗沖擊性能強等特點,在受到外力作用時不容易發生變形;其四,防火性能強,鋁塑復合板中添加了具有阻燃性能的材料,如PE塑料芯材,能夠有效的提高建筑的耐火等級;其五,質量輕,鋁塑復合板每平米的重量約為40kg,不僅便于搬運,而且能夠降低自重。
(2)鋁塑復合板在建筑裝飾領域中的應用。現階段,建筑裝飾施工不僅需要有使用功能,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美觀性、藝術性,以便于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和功能需求。鋁塑復合板具有質輕、色彩多樣、造型獨特、耐候性強、抗沖擊能力強等眾多優點,通過加工能夠將鋁塑復合板材制成各種符合裝飾工程需要的形狀,在進行加工時,通常采用銑刀、刨子等,將鋁塑復合板加工成各種形狀。同時,在制作鋁塑復合板時還應該重視和各種配套材料、零件的配合使用,例如,一些部位需要進行芯材的焊接,應該采用專業的焊條和焊接工具(如噴熱氣焊槍)進行焊接;部分鋁塑復合板需要和其他的材料進行鉚接,應該采用固定在墻面的龍骨進行固定,如果是室內裝飾,則應該采用金屬薄板、水泥等進行鉚接。因此,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既應該重視鋁塑復合板結構、形狀的加工,還應該重視和其他配套材料的配合使用。鋁塑復合板在應用的過程中,一些裝飾工程需要采用弧形板材,例如卷曲形檐板、圓形柱子等,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應該采用彎板機或者三軸棍彎對鋁塑復合板進行彎曲處理,這種彎曲工藝對芯材以及板面涂料的要求非常高,例如,需要鋁塑復合板材具有良好的抗彎性能以及延伸率,在加工制作的過程中不能出現芯材斷裂以及面層開裂等問題。因此,在應用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建筑裝飾工程的實際需求,嚴格控制鋁塑板材的最小彎半徑,并利用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設備,保證鋁塑板材的性能、規格能夠滿足具體應用要求。此外,我國許多大城市的污染現象比較嚴重,許多建筑工程的外墻裝飾涂料,三年左右就被污染,如果不及時更換,則會影響建筑裝飾效果,如果更換則會花費大量的成本,鋁塑復合幕墻能夠有效的解決該種問題,尤其是彩色鋁塑復合板,既能夠提高耐候性,又能夠彰顯外墻裝飾的個性化,該種新型裝飾材料在建筑裝飾行業的應用必然成為一種趨勢。
3.鋁塑復合板的發展前景
隨著鋁塑復合板加工工藝的發展,生產設備不斷的創新,生產關鍵技術不斷發展,其技術含量不斷的提高,性能不斷優化,并且我國逐漸的 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技術,逐漸的擺脫從國外引進的窘狀。目前,我國生產的鋁塑復合板被出口至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隨著鋁塑復合板應用范圍的擴大,人們對鋁塑復合板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眾多防火鋁塑復合板、節能環保鋁塑復合板等的研發和應用,為我國鋁塑復合板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節能環保鋁塑復合板,根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鋁塑復合板行業消耗品回收再利用的聚乙烯材料多達130萬噸,這樣既能夠解決白色污染問題,又能夠降低石油資源的消耗。
總而言之,鋁塑復合板材的研發和應用,為我國建筑裝飾行業提供了新的活力,并且隨著各種先進設備、技術在鋁塑復合板加工中的應用,能夠不斷的提高鋁塑復合板的性能,更好的滿足建筑裝飾的實際需求,同時為環保事業做出重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